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是国务院直属的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其农村经济研究部的主要职责是研究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长期性问题,为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三农”政策提供决策咨询意见。
战略视角,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分析粮食、油料、畜产品的供需现状和前景趋势,系统评估各项扶持政策的实施效果,提出提高食物综合生产能力和确保供求平衡的政策框架。数据翔实,充分利用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和国内外权威机构的统计资料进行深入的专题研究。在此基础上科学评估和预测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中长期生产潜力和需求变动趋势。 权威参考,本课题由知名专家主持,有近30位资深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研究,众多专家参加讨论审议。获得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招标课题评审特等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食物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粮食产量从1978年的3亿多吨增长到2009年的5亿多吨,农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由以粮食为主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转变,城乡居民的食物供给日益丰富。我国用世界近9%的耕地、6.5%的水资源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食物供给问题,人均主要食物生产量和消费量达到世界中等以上水平,不仅为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保障世界食物供给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未来在确保食物安全方面仍面临着严峻挑战。一是食物生产面临的资源约束问题进一步加剧。1978年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为1.56亩,目前下降到1.38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我国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水资源短缺的严峻性比耕地更加突出。二是农业基础薄弱、抗灾能力不强问题依然突出。我国农业自然灾害较多,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观。近年来,我国严重旱涝灾害频发,突显了农田水利建设滞后的硬伤,再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三是农业面源污染导致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我国目前年化肥折纯施用量达到4700多万吨、农药用量140多万吨。在一些地区由于化肥、农药的过量及不合理使用,造成了地下水和地表水污染,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水生生物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导致水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工业“三废”中许多有害化学物质直接威胁产地环境。四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气象灾害对食物生产的危害总体上呈加重趋势。各种重大疫病频发,也给食物生产带来了重大隐患。五是农业物质投入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食物生产的比较收益明显下降。六是随着我国农业与国际市场联系日趋加深,国际价格传导机制的作用明显增强,国内食物市场价格受到冲击的压力日益加大。七是随着人口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及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我国食品需求增长的压力将是持续的,保障食物供求平衡的难度将会继续加大。
韩俊,1963年12月出生,山东省高青县人。1989年5月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农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原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工作。1990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曾任副所长、研究员,《中国农村经济》杂志社社长、副总编。2001年调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任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等。自1993年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次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获中国发展研究特等奖1项;中国发展研究一等奖4项;“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著作奖3项。主要代表作有:《调查中国农村》、《中国农村金融调查》、《中国农村卫生调查》、《中国农民工战略问题研究》等。
序言
前言
总论
第一篇 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与供求平衡战略研究
我国粮食生产的现状和中长期增产潜力
我国粮食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
我国粮食产销区域格局分析
我国粮食生产成本收益与价格分析
我国粮食市场流通与储备分析
我国粮食对外贸易分析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供求平衡的综合对策
世界粮食供求特点及预测
第二篇 我国油料作物生产能力与供求平衡战略研究
我国油料作物生产能力分析
我国油料和食用油需求变动及前景展望
我国油料生产区域布局演变及发展趋势
油料生产成本收益及价格变动分析
我国油脂加工业发展及外资对我国油脂加工业控制分析
我国油料及食用油的国际贸易格局
主要油料及食用油供求平衡分析
我国油料支持政策的演变及国际经验借鉴
我国油料及食用油发展战略与对策
世界油料及食用油市场的供求格局及市场变动
第三篇 我国畜禽产品生产能力与供求平衡战略研究
我国畜禽产品生产现状、发展潜力及制约因素
我国主要畜禽产品需求分析
我国畜牧业区域格局变化
我国畜禽产品的生产成本、比较收益和价格变动
我国畜产品供应链分析
我国畜产品国际贸易的变化形势分析
我国畜牧业发展支持政策体系的演变及现状
加快我国畜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世界畜牧业发展概况及最新进展
二、中国食物生产与供求变动趋势及前景安民之本,必资于食,安谷则昌,绝谷则危。食物的平稳增产和供求平衡问题历来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向来是学术界及政府部门所关注的焦点。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相关文件,保障食物供给的目标可以被界定为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所需要的基本食物。我国是世界上人El最多、食物消耗量最大的国家。随着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粮食需求量会相应增加,对获得食物的稳定性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国要积极应对耕地资源减少、水等资源短缺等问题,努力挖掘增产潜力,提高粮食、油料和畜产品生产保障能力,确保食物供给稳定和供求平衡。
(一)食物增产潜力
如果能妥善应对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科技支撑不足、自然风险增多等不利因素,我国食物未来增产潜力仍然十分可观。加快改造中低产田、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把中低产田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农田,对于维护我国粮食安全、实现中长期的粮食供求平衡,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通过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可使每公顷中低产田提高单产1500公斤,按2007年全国耕地面积12178万公顷、我国现有耕地面积中中低产田占2/3、现有耕地中2/3用于粮食种植计算,如能有1/2的中低产田获得改造,就可使粮食增产4059万吨。科技进步是推动粮食增产的另一个主要因素。良种良法、病虫害防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技术、防灾减灾保护性耕作技术和避灾技术、农业机械化技术,甚至农业产业链综合管理技术的进步和推广应用,不同区域之间、农业产业链不同环节之间分工协作关系的完善等,都有利于提高粮食单产和总产。通过技术进步,从现在起到2020年,我国粮食单产增加17%、总产增加850万吨是有可能的。另外,开发后备土地资源也能大幅提高我国粮食产量。2006年,全国宜农荒地3535万公顷,相当于当年耕地面积的27.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