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西沟之歌:一个陕北村庄的绿色之梦》从历史到现实全景式地展示了陕西省榆林市高西沟村几代人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用整整半个世纪的时间,在水土严重流失、自然环境恶劣的陕北黄土高原,治愈了土地的创伤,以农民的智慧、农民对土地的深切了解和对土地的深情,艰辛探索出了一条有别于大寨、华西村等著名村庄的独特的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昭示了中国贫困山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彻底走出一条农业快速发展的道路,谱写了一曲绿色农业革命的乐章。
冷梦,国家一级作家。陕西省文化厅省艺术研究所艺术创作中心专业作家。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美学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荣获全国首届鲁迅文学奖、中国人民解放军首届图书奖及美学论文、论著奖等多项奖项。出版有长篇传记文学《百战将星·肖永银》、《黄河大移民》,长篇小说《天国葬礼》、《特别谍案》、《西榴城》,长篇报告文学《高西沟调查》、《浐灞手记》,作品专集《陕西四才女·冷梦》等。
上部 谜一样的村庄
第一章 活着并且要记住:一个中国人无法从记忆中抹去的年头
第二章 高西沟浮出水面:《人民日报》记者发现新大陆
第三章 中国的1958:激情燃烧的岁月
第四章 因地制宜的创造:高西沟模式“三三制”
中部 贫穷中的富裕
第五章 “红旗”浸透的血泪:只要你听了我的歌
第六章 彷徨中的坚持:你的名字叫“坚韧”
下部 合不上的大书
第七章 陕军作家和高西沟:一个被遗忘的村庄
第八章 特别的榆林特别的村庄:重新发现的价值
第九章 中国新农村启示录:高西沟2000~2005年
第十章 高西沟典籍与释义:大邱庄·华西村及其他
尾声 但愿从此记住
后记
感恩农民 冷梦
中国最有魅力的休闲乡村:高西沟2008~2015纪事 贺拓
《高西沟之歌:一个陕北村庄的绿色之梦》: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那一天,全世界的目光都聚集到了一个叫“奥斯维辛”的地方,它是波兰的一个小镇。漫天飞舞的雪花中,在原先焚尸炉高高烟囱的周围,巨大的火炬在熊熊燃烧……洁白的冰雪世界中,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和各国政要面色肃穆苍凉,仿佛在为几百万逝去的亡灵追问着一些永恒的问题。这些问题也许是今天的人类还无法做出回答的。那一刻,我的眼睛里浸满了泪水。我在想,集中营或许离我们非常遥远,但人类只要有记忆,记忆中就会永驻下一些抹不去的场景:那些刻骨铭心的欢愉,或者,苦难……苦难记忆,是人类最深刻的记忆。
我知道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女大学生私自印制了一些饭票,这件事让校方发现了,因为她总是能吃比别人多的杂面窝窝头,在别人挨饿的时候,她没有挨饿。校方找她谈话,一次,两次。让她写检查,一次,两次。后来一天,年轻姑娘从高高的教学楼上纵身跳了下去……饥饿结束了,与饥饿同时结束的还有十八九岁的花样年华。
这是中国的1961年。
也在这一年,一座城市在饥饿。
在古城西安,离市中心钟楼不远的地方有条街巷,叫广济街,这是一条回汉杂居的街巷。每天清晨,街道居委会主任,人称“积极妈妈”的老太太拐着双伶仃小脚从街头走到巷尾,用喑哑的嗓子喊着:“萝卜来了!快去称萝卜!”萝卜是些糠心萝卜。但萝卜这时在这座城市里已经是救人命的关键食品,能吃上供给市民的萝卜,那是需要有特殊关系的。回汉杂居的现实,让这条街巷的萝卜大都“分配”给了有优先权的少数民族——回民。在连萝卜都吃不上的日子里,一个饥饿的小女孩躺在床上,母亲用浮肿的手抚摸着她黄瘦的小脸。她老家的大伯大娘都已经饿死了,小女孩也奄奄待毙。
饥饿在这座大城市里迅速蔓延。母亲对她说,要想活命,得把她送人,送给院子里楼上一个医生家。小女孩铅一样重浊的泪水滚落在母亲浮肿的手上,她用微如游丝的小嗓子说,她就是饿死,也要死在自己家里。许多年以后,长大的小女孩成了位作家,那时,她托人到了老家,给坟头上只有一棵构桃树的饿死的一对孤寡老人祭奠了几杯薄酒……这个小女孩,其实就是当年的我。
2也是在这一年,1961年。
从省城西安出发的一行人风尘仆仆地到了离西安一千多里之遥的陕北一个小村庄:榆林地区米脂县高西沟。带队的是一个瘦瘦高高、长着国字脸的老干部,他就是国务院前副秘书长、时任陕西省省委常委、省政协副主席的常黎夫。这支由常黎夫和时任陕西省委办公厅主任杜鲁公带队的工作组到高西沟来的使命,是要在这个当时还叫作“高庙山公社高西沟大队”的村子调研和试行《农村人民公社条例》,简称“六十条”。我们不去说“六十条”所形成的后来统治了中国几十年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业生产组织模式的功过是非,单说常黎夫等一行人到了高西沟的所见所闻、所知所感。刚刚离开大城市西安满街菜色、颜面浮肿的人群,常副秘书长在高西沟见到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村口欢迎他的村民不说红光满面神采奕奕,但至少身板结实,健健康康,精精神神;大姑娘小媳妇、老汉老婆,包括满地跑的孩子没有一个看上去面黄肌瘦和一副饥饿所造成的赢弱样子。乡亲们显得欢天喜地。那是只有“丰衣足食”才能带给人们的不需伪装和伪造的幸福与欢乐的模样,只有肚子里有着足够的食物才能有的喜庆模样。虽然没有十足陕北风情的唢呐和秧歌,工作组一行十几人还是被欢乐的村民热情洋溢地迎进了他们村,住进了高西沟大队队部几孔不错的窑洞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