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电算化应用教程:用友ERP-U8.50版》本着理论够用、强化应用、培养技能的原则,以用友ERP-U8.5 0软件为平台,以企业经济业务活动为主线,系统讲解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基本工作原理、会计电算化操作方法和工作流程。
《会计电算化应用教程:用友ERP-U8.50版》既有用于各章任务驱动的实务案例,又有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综合案例,案例设计科学合理,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并且附有案例利用和教学组织的规划设计。《会计电算化应用教程:用友ERP-U8.50版》共分8章,内容包括会计电算化概述、系统管理、基础档案设置、账务核算处理、会计报表编制、应收应付款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和职工薪酬管理。除第1章外,其余各章均配有上机实训案例。
《会计电算化应用教程:用友ERP-U8.50版》可作为高等职业教育财经类专业相关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会计人员岗位培训教材,还可作为相关财务工作者和经营管理人员的参考用书。
《会计电算化应用教程:用友ERP-U8.50版》随着企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财务软件应用技能已成为财务人员的必备能力,会计电算化也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的核心果程之一。在当前高职院校广泛开展教学改革、课程开发的背景下。为满足工学结合的教改需要.我们编写了本教材。《会计电算化应用教程:用友ERP-U8.50版》为培养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型人才,在教学设计上侧重于实务操作,在教学方法上以任务驱动和案例教学为主.先通过模块化教学使学生掌握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再通过综合实训使学生融会贯通,从整体上把握会计电算化软件各模块的内在联系和业务处理的流程。在此基础上形成对会计电算化更为直观深刻的认识,培养实践应用能力。 《会计电算化应用教程:用友ERP-U8.50版》采用模块化写法,各章内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有利于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掌握会计电算化软件各个模块的功能和操作方法,各模块均配有上机实训案例和实训要求,学生可通过实训操作培养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 模拟真实工作场景,支持任务驱动教学,模块化学习与综合能力训练相结合。
随着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多,标准也在不断提高。目前,各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已普遍开设了会计电算化课程,但许多走上会计工作岗位的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仍需相当长时间的工作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本单位会计软件操作技能,这说明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仍较为突出。究其原因,与会计电算化教学中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和实训环节薄弱是密切相关的。具体的表现是在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中,片面强调理论知识的全面性,实训课时不足,在实训环节中普遍缺乏适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训案例,其结果是学生对会计电算化理解不深,动手操作能力不强。
本书针对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特点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着理论知识够用,强化应用、培养技能的原则,将会计电算化课程定位于培养会计电算化系统运行的应用型人才,在教学设计上侧重于实务操作,在教学方法上以任务驱动和案例教学为主,先通过模块化教学使学生掌握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再通过综合实训使学生依托实训案例,在典型业务处理过程中,能够从整体上把握会计电算化软件各模块的内在联系和业务处理的流程,在此基础上形成对会计电算化更为直观深刻的认识,并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教材内容设计上,本书采用模块化的编写思路,各章内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有利于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掌握会计电算化软件各个模块的功能和操作方法,各模块均配有上机实训案例和实训要求,学生可通过实训操作培养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
在教材案例设计上,本书针对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的特点,既强调案例的真实性,又兼顾学习和教学阶段简化的需要,可操作性强。案例的设计既能够应用于模块式学习,也能够应用于综合实训,便于学生在两种不同的业务处理模式中理解各模块的功能、内在联系和业务处理关系。各章的实训均有明确的任务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查阅每位学生各自独立且不可抄袭的账套备份数据,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和点评。
在教材内容编排上,为便于学生自学和提高在操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各章上机实训资料中均有操作步骤提示,且操作步骤提示的内容与教材目录是高度吻合的,学生在实训中如果对操作内容存在疑惑,可以便捷地通过查阅目录在教材中寻找解决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在对案例经济业务的处理上,本书采用新会计准则、新企业所得税法和个人所得税法的有关规定。经济业务以工业企业为背景,所选业务具有典型性和可操作性。在学习基础会计课程后,学生能够处理案例中绝大多数的经济业务,对于一些特殊或有一定难度的经济业务,在书中均已做了适当的提示说明。
本教材采用教学中运用较多的用友ERP.u8.5 0版软件,为便于教学,配备有全套PPT课件、视频课件和实训备份数据,这些资源既可用于教学,也适用于学生自学,可以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极大的便利。
本书的参考学时为64学时,其中实践环节为32~40学时,各章的参考学时参见下面的学时分配表。
第1章 会计电算化概述
1.1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基本概念1
1.1.1 数据与信息1
1.1.2 会计电算化系统与ERP系统2
1.1.3 电算化会计与手工会计3
1.2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总体结构4
1.2.1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构成要素4
1.2.2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功能结构6
1.3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实施7
1.3.1 会计电算化的实施过程7
1.3.2 会计电算化的岗位设置8
1.3.3 会计电算化的制度建设9
第2章 系统管理12
2.1 系统管理概述12
2.2 启动注册系统管理13
2.3 账套管理14
2.3.1 建立账套15
2.3.2 修改账套18
2.3.3 备份账套19
2.3.4 引入账套20
2.4 操作员管理20
2.4.1 设置操作员21
2.4.2 设置操作员权限22
2.5 系统安全管理25
2.5.1 系统的运行管理26
2.5.2 系统的数据管理26
上机实训27
实训一:系统管理27
第3章 基础档案设置29
3.1 企业门户概述29
3.2 启用系统31
3.3 设置基础档案32
3.3.1 设置部门档案33
3.3.2 设置职员档案34
3.3.3 设置计量单位35
3.3.4 设置结算方式36
3.3.5 设置付款条件37
3.3.6 设置开户银行38
3.3.7 设置外币及汇率39
3.3.8 设置客户和供应商档案40
3.3.9 设置存货档案41
3.3.1 0设置会计科目43
3.3.1 1设置凭证类别45
上机实训47
实训二:基础档案设置47
第4章 账务核算处理52
4.1 账务核算处理概述52
4.1.1 账务核算概述53
4.1.2 总账系统简介53
4.2 总账系统初始化54
4.2.1 登录总账系统54
4.2.2 设置总账系统参数55
4.2.3 录入期初余额58
4.3 凭证处理61
4.3.1 填制凭证61
4.3.2 修改凭证66
4.3.3 删除凭证69
4.3.4 审核凭证70
4.3.5 查询凭证72
4.4 登记账簿72
4.5 查询账簿75
4.5.1 查询总分类账及余额表75
4.5.2 查询明细账77
4.5.3 部门辅助账80
4.5.4 个人往来辅助账82
4.6 出纳管理83
4.6.1 指定出纳会计科目84
4.6.2 出纳签字85
4.6.3 日记账查询86
4.6.4 资金日报表查询86
4.6.5 支票管理87
4.6.6 银行对账88
4.7 期末处理92
4.7.1 定义转账凭证93
4.7.2 生成转账凭证97
4.7.3 结账102
上机实训105
实训三:总账系统初始化105
实训四:总账系统日常业务核算107
实训五:总账系统自动转账凭证定义110
实训六:总账系统自动转账凭证生成与审核记账111
第5章 会计报表编制113
5.1 会计报表编制概述113
5.1.1 会计报表概述114
5.1.2 UFO会计报表管理系统简介114
5.1.3 UFO会计报表管理系统基本操作流程115
5.1.4 UFO会计报表管理系统基本概念115
5.2 会计报表的编制117
5.2.1 创建新表117
5.2.2 设计报表格式118
5.2.3 设置关键字122
5.2.4 编辑报表公式123
5.2.5 应用报表模板125
5.3 会计报表的数据处理125
5.3.1 生成报表数据125
5.3.2 保存输出报表数据126
上机实训127
实训七:UFO会计报表的编制127
第6章 应收应付款管理129
6.1 应收应付款管理概述129
6.1.1 应收应付款管理的意义和内容130
6.1.2 应收应付款管理系统简介130
6.1.3 应收应付款管理系统操作流程131
6.2 应收应付款系统基础设置132
6.2.1 设置系统选项132
6.2.2 初始设置136
6.2.3 录入期初余额139
6.3 应收应付款业务处理141
6.3.1 应收应付款单据处理141
6.3.2 收款付款结算单据处理144
6.3.3 核销单据145
6.3.4 票据管理147
6.3.5 转账处理149
6.3.6 坏账处理150
6.3.7 制单处理153
6.4 应收应付款系统期末处理154
6.4.1 账表管理154
6.4.2 结账155
上机实训156
实训八:应付款系统基础设置156
实训九:应收款系统基础设置158
实训十:应付款系统业务处理160
实训十一:应收款系统业务处理161
第7章 固定资产管理164
7.1 固定资产管理概述164
7.1.1 固定资产管理的意义和内容164
7.1.2 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简介165
7.1.3 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操作流程166
7.2 固定资产系统基础设置166
7.2.1 设置固定资产系统账套166
7.2.2 设置固定资产类别169
7.2.3 设置部门对应折旧科目170
7.2.4 设置增减方式对应入账科目171
7.2.5 录入固定资产原始卡片172
7.2.6 与总账系统对账173
7.3 固定资产业务处理173
7.3.1 计提折旧173
7.3.2 增加固定资产175
7.3.3 减少固定资产176
7.3.4 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177
7.3.5 凭证处理178
7.4 固定资产系统期末处理179
7.4.1 对账179
7.4.2 结账180
上机实训181
实训十二:固定资产系统基础设置181
实训十三:固定资产系统业务处理183
第8章 职工薪酬管理184
8.1 职工薪酬管理概述184
8.1.1 薪酬管理的意义和内容185
8.1.2 工资管理系统简介185
8.1.3 工资管理系统操作流程185
8.2 工资管理系统基础设置186
8.2.1 建立工资管理系统账套186
8.2.2 设置工资类别188
8.2.3 设置人员类别189
8.2.4 设置人员档案189
8.2.5 设置工资项目190
8.2.6 设置工资计算公式192
8.2.7 设置计件工资标准193
8.2.8 设置计件工资方案194
8.3 职工薪酬业务处理195
8.3.1 人员变动195
8.3.2 工资数据录入与变动调整196
8.3.3 统计计件工资197
8.3.4 计算个人所得税198
8.3.5 查询工资数据199
8.3.6 发放工资201
8.3.7 工资分摊和费用计提203
8.4 工资管理系统期末处理205
上机实训206
实训十四:工资管理系统基础设置206
实训十五:工资管理系统业务处理209
实训十六:综合实训211
参考文献216
各个终端可同时输入数据,主机对数据集中处理。其优点是能够实现数据共享,提高系统效率和安全性;缺点是系统比较庞大,系统维护要求较高。多用户系统适用于会计业务量大、地理分布较集中、资金雄厚且具有一定系统维护能力的单位。
(3)网络系统。网络系统主要是指用通信线路连接多台计算机,这些计算机不仅具有信息处理能力,而且可以通过网络系统共享网络服务器上的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可以与其他计算机通信和交换信息。其优点是能够在网络范围内实现硬件、软件和数据的共享,以较低的费用,方便地实现一座办公楼、一个建筑群内部或异地数据通信,具有较高的传输速度和可靠性,使用简单方便,结构灵活,具有可扩展性;缺点是安全性不如多用户系统,工作站易被病毒感染等。网络系统的局域网适用于大多数用户,广域网更适用于具有异地财务信息交换需求的单位(如集团企业)。
在确定了硬件构成模式后,硬件配置的下一步是选择具体的硬件设备。
计算机是电算化系统硬件中最关键的部分,选购时主要考虑CPU、内存和硬盘。在选择计算机时要注意能满足所选会计软件的要求,还要注意考虑到电算化系统的升级,应选择CPU、内存和硬盘档次较高的机型,以便系统升级后计算机能继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