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结合活动教学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阅读与写作教学的相关理论,从整合领域、整合范畴(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综合性学习)、整合实践(教学策略、教学课型)、整合型师资的培养、整合教学的研究意义入手,进行了语文整合教学的有益尝试。本书的重点是对初中语文整合教学实践研究,除对相关理论的综合论述到概念内涵界定外,特别对实践策略与案例进行了一定篇幅的具体描述与整合价值的分析,以便于实践层面上的操作指导,而且对整合型师资的培训方式、培训内容作了系统的梳理。
适读人群 :适用于高校师生、教师继续教育教材、一线中小学语文教师(以初中教师为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一线名师课程与教学研究文库”是杭州市第二轮名师工程的重要成果,该工程由杭州市教育局组织,杭州师范大学实施,历时5年,凝聚了数百位联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者及教育一线名师的心血。它对促进教育管理者实践教师培养创新、广大一线教师了解各学科课程与教学发展将发挥积极作用。
“一线名师课程与教学研究文库”是杭州市第二轮名师工程的重要成果,该工程由杭州市教育局组织,杭州师范大学实施,历时5年,凝聚了数百位联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者及教育一线名师的心血。文库由31本专著和报告构成,涉及基础教育各阶段各学科的课程与教学研究、名师专业特征与成长规律研究、名师工程运作模式研究等,对教育管理者实践教师培养创新、广大一线教师了解各学科课程与教学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总序(童富勇)
序(张孔义)
第一章 整合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第一节 课程整合是未来教育的趋势
第二节 中学语文整合教学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语文整合教学的理论研究综述
第一节 语文整合教学的理论基础研究
第二节 语文整合教学的内涵研究
第三章 语文教学内容的整合领域研究
第一节 语文教学的整合优势
第二节 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的整合领域
第三节 语文写作教学资源的整合方向
第四章 整合型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
第一节 阅读教学整合社会人文性
第二节 阅读教学整合艺术独特性
第三节 阅读教学整合科学逻辑性
第五章 整合型写作教学的策略研究
第一节 整合文本,品读体验,展示阅读收获
第二节 整合情境,活动体验,丰富实践随想
第三节 整合生活,观察体验,阐述生活感悟
第四节 整合未来,想象超越,表达创造思想
第五节 整合差异,交流体验,抒发情感共鸣
第六章 语文研究活动的整合思想研究
第一节 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整合思想研究
第二节 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整合思想研究
第七章 语文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整合研究
第一节 课内与课外阅读资源的整合
第二节 “听”“说”“读”“写”方法的整合
第三节 “吟”“品”“想”“赏”方式的整合
第四节 信息技术手段与网络资源的整合
第八章 中学语文教师课程整合能力的培养
第一节 当代中学语文教师的必备素养
第二节 中学语文教师整合教学能力的培养
第三节 中学语文教师课程整合能力的培养策略
致谢
《初中语文整合教学研究》:
一、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说明了实施整合教学的迫切性
(一)当代阅读教学召唤缺失的人文性与综合性
在漫长的历史河流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用文字记载了长达五千年光辉的民族历程,留下了无数灿烂的文化精髓,形成了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先秦散文、唐诗宋词、元代戏曲、明清小说等多种文化形式成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滋养了世代华夏子孙,它伴随着中华民族从原始社会走到当代文明。在建立和谐社会的今天,让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成为当务之急。中国传统文化的典范——“儒学”一向被认为是中国乃至东方文化的象征,近年来更是成为文化世界的关注点,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对儒家思想文化内容的关注逐年增强,教材中的儒学内容也相应增多。语文学科既应该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又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要让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来认识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的乃至世界的文化智慧和精髓,陶冶人类伟大的情操。
在当今这个崇尚“快”的时代里,社会以更高、更快、更强为发展目标,知识以爆炸的方式飞速膨胀。这个崇尚“快餐文化”的大数据信息时代,追求快捷高效的语文教育并没有带给人们期待中的阅读惊喜和阅读满足,语文课程作为人文精神的载体所应发挥的作用越来越不明显,语文课程所体现的陶冶情操、激发思维、促进交流的学科特点发挥得也不尽如人意,语文课程似乎正在成为一门所谓的“得分机器”而非人文精神的传统载体,语文教学正面临着咀嚼无味且挣扎痛苦的尴尬境地。在语文新课改不断深化的过程中,语文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重视阅读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训练,忽视情感体验的指导;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应试技能的传授,忽视灵活运用语言的语境意识的培养;重视训练记忆、理解、概括、抽象等智力因素,忽视情感、态度、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等等。这些偏重与忽视使语文工具性特点更加突出,削弱了语文的人文属性,在强调工具性的同时缺失了人文性的教育。而忽视学生全面素质和研究能力的提高,忽视语文人文教育态度,或许直接导致语文学科人文内涵及文化底蕴的缺失,使语文这门充满人性之美、人文底蕴极为深厚的学科,沦为一门专门解决问题的技艺。或者在强调人文性的同时又缺失了综合性,缺失了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从而忽视了学生语文整体素养和语文研究能力的提高,因而无法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成功的教学,一方面要遵循教学规律,另一方面也必须合乎美学的规律。著名的语文教育学家刘国正先生说过:“语文教学既要有严谨的科学性,又要有感人的艺术性。”蔡元培先生在《美育实施的方法》一文中明确指出:“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还语文一个丰富多彩的真面目,把语文学科建设成为一门深受学生欢迎的、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性的美丽学科,是当代语文教学的任务。语文教师要努力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为他们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创造广阔的体验空间,特别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更多地渗透生命教育、感恩教育、情感教育、科学精神等,淋漓尽致地发挥语文教育的综合性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