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选题内容精当,结构严谨,自成一体。简明扼要而不失丰富详实,叙述清晰,概括精确。其中绪论、饮食、节日3章为同名书中所无。系个人独著,而非集体编写。在体系和风格上有新颖独特处。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虽然三代以上的事迹尚不可考,但是近代以来,以地下发掘的文物来证史,中华文明的起源已经不再是神话传说。如果说,从南方的元谋人到北方的蓝田人,旧石器时代遗迹尚为有限,还不足以为科学结论提供更多的证据,那么,新石器时代的文明是无可置疑的。三十年前在辽西发现的距今约五千多年前的大型坛、庙、冢群址,不仅将中华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而且把中华文明起源的空间扩大到山海关外。那次考古学对辽西红山文化的重要发现,连同以前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西北中原地区的仰韶、磁山文化,山东地区的龙山、大汶口文化,江浙地区的河姆渡、马家窑文化以及西湖地区的屈家岭、大溪文化等,令人信服地证明了中华民族的文明起源,不是单元,不是二元,而是多元的文化。早在新石器时代发生的一场场“革命”中,我们的祖先就在中华大地各处背居丘陵、傍依河流的自然环境下艰苦创业,筚路蓝缕,形成了以农耕为主要生产特征的中国文化的源流。
中华民族的形成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生聚现象,反映了东方各族的文化融合互渗过程。现在还无法判断辽西红山文化的后裔们的去向,但这一地区存在的具有国家雏型的社会成员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是无疑的,它使关内外文化起源成为一体得到了证明。依古史相传,中华民族发源于三大地区:黄土高原到华北平原,为黄族生聚地,相传为黄帝子孙;淮泗、河洛平原为东。
据报道,辽西牛河梁遗址出土的一尊基本完整的女神头像表明,其脸型是蒙古利亚种,与现代华北人的脸型近似。
夷诸族生聚地;洞庭、鄱阳湖之间的南方地区为苗蛮民族生聚地,或者传说是炎帝的后裔,古称炎族。这三个地区在我国有史记载的年代里都曾是学术文化的灿烂之地:春秋战国是我国文化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其政治、军事、经济、文学的力量,均萃集于秦、齐、楚(吴越)三地。齐衰于秦,越衰于楚以后,楚与秦作为南北文化力量的对峙,直到西汉以后方才在无数次血腥战争中达到了新的融会。汉唐以降,中国政治文化中心东移华北中原,经济文化中心下达江南,从此南北文化在东部地区展开了新的对峙。北方融满蒙文化,承皇统以定国运盛衰;南方连接闽粤,近海外而得风气之先。中华之地,背依新疆、西藏天然屏障,以黄河、长江为两大血脉,向东北、南粤伸展双翼,面对太平洋,似雄鹰伏羽,跃跃待飞。这起飞,将是一个整体的起飞,预兆着东方巨人的崛起。
中国文化是古老的文化,在世界四大古文明中,是唯一没有消亡,至今还焕发出强大生命力的文化。在漫长的甚至是黑暗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在历史上也经历了分合离散国破家亡的大悲剧,但是残酷的战争,异族的侵略,血腥的屠杀,自然的灾难,都没有能够使文化传统衰亡,反之,中国文化如百川归海,有容乃大。魏晋以后五胡乱华,两宋时代的北方民族南侵,明末清军入主中原,遭到灭顶之灾的是统治集团的家天下,而中国文化传统在异族文化的侵蚀、冲撞、融合下,却激发出新的活力,内涵越来越丰富,生命力越来越强大。近代以来,中国被纳入了世界格局,在西方殖民列强的军事侵略下,又一次面临被瓜分、被亡国的危机,这时候,开始了解西方的知识分子精英们意识到中国文化传统出了问题,已经不再适应世界竞争的大趋势。于是,晚清开始,中国思想界掀起了一场场启蒙运动,反思传统文化,提倡新学西潮,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批判旧文化达到了高潮。但是,从晚清到“五四”这段时期,令人惊奇的是,考古学又有了重大的科学发现:一是甲骨文被发现和破译,学者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证明了殷商社会的存在;二是周口店“北京人”遗迹的被发现,对于中国文化起源的科学性,有了更大的肯定。在民主与科学的新观念新方法的主导下,中国文化的源流从传说到科学,获得了认识的飞跃。中国文化的真正内在的核心生命得到了肯定。也许是我比较看重考古文化的新发现,我甚至觉得,在今天我们身处大国雄起、民族腾飞之际,极需用现代意识对传统文化作出新的观照之时,任何科学新发现都将有利于改变我们原来的思维模式,开拓我们的思维空间,以致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更加充分更加自信。
认识和传承中国文化,必须要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旧文化的深刻批判,保持清醒的认识。批判旧文化,尤其是清算中国历史上在封建社会长期形成的专制、保守、阴暗的文化负面因素,是新文化传统的主题,是鲁迅毕其一生精力而投之的文化事业。这种对中国民族文化惰性与阴暗面的批判,直至今天仍然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我以为民族文化作为一个完整的存在,其必然是阴阳合一,有糟粕也有精华,有阴损之处也必有阳刚的一面。现阶段的文化意识,是立足于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对本民族特性的重新估价以及对其积极精神的发扬,既需要我们对民族文化的阳刚之气与向上精神的宏扬传承,也不能排除对民族文化中封建性糟粕因素的否定与批判,唯有两者的结合,才显示出当下文化意识的新质:它承“五四”新文学之传统,又有新的、适合于现阶段时代要求的独特贡献。
以上的想法,是我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术界开始出现文化热的时候形成的,至今三十多年过去了,基本的立场和态度都没有什么改变。在继辽西红山文化遗址以后,考古学又有了许多新的发现,如成都三星堆文化遗址的发现,给我们中国文化起源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探索真理没有穷尽,人对世界的认识也远远没有穷尽。近十年来,中国文化热又进入了新一轮的盛行,大到国运盛衰,小到饮食男女,无所不包括在中国文化研究热潮之中。我的老师余世谦先生在复旦大学课堂上讲授中国文化概论,孜孜不倦十余年,受到学生的欢迎。现在余先生几易讲稿,在此基础上增订为《走进文化中国》一书。书中将中国文化分作哲学、政治、伦理、教育、音乐、绘画、戏曲、饮食、科技、节庆十大类别,分别论述其内涵精义、传统特点,深入浅出,简约明了,是一本普及中国文化基本知识的好读本。现在书将付梓出版。余先生好意邀我写序,实在让我诚惶诚恐,只能将我以前的观点略作修正,交给老师审阅,权当是一份作业,能否及格,还由老师定夺。
陈思和
2017年5月14日
收起全部↑
余世谦,1946年2月19日生。江苏省徐州市人。1964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1969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在复旦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资料室、秘书学教研室、写作学教研室工作,相继从事文艺学、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文学、写作学的教学与研究。曾任中文系资料室主任、副研究员、副教授。1999年应聘为韩国中央大学客座教授。2005年应聘为韩国加图立大学客座教授。讲授过《文学概论》《艺术概论》《中国文化概论》《大学语文》《大学写作》等课程。出版主要著作有:《中国文明大观》《茶酒烟》《茶酒神韵》《桃花人面——中国古代戏剧故事选》《中国古典名剧故事选》《〈西游记〉作者对我说——穿越时空的对话》《中国文化概论》等;主编:《新时期文艺学论争资料》《中华节日风采》;与人合著:《文学概论》《中国概况》《学生现代文学作品导读》《20世纪中国新诗辞典》等。发表论文《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初探》《中国戏剧文化概观》《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特点》等以及散文、诗歌作品数十篇。上海市图书馆学会会员,上海市写作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