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古籍集成:资治通鉴纲目考异》为元代古籍集成·史部·编年类之一,作者为元代经学家汪克宽。
《元代古籍集成:资治通鉴纲目考异》作者韩格平虽然是朱子后学,却实事求是,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校勘学的手段,清除《纲目》中的传录讹误,恢复其本来面貌,并在一定程度上匡正朱子的一些编纂之失,推动了考异之风在《纲目》研究中的兴盛,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元代是我国古代文献学持续繁荣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文献学的各个分支学科虽然没有像宋代那样取得突破性的成就,但卸沿着前人开辟的道路稳步前进,将各方面的研究逐步推向深入,可以说是古代文献学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中汪克宽《资治通监纲目考异》,即是在校勘学方面成就较大的一种,在文献学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
一、《资治通监纲目考异》的成书与流传
汪克宽(一三〇四-一三七二年),字德辅,一字仲裕,号环谷先生,新安祁门县人。据相关史料记载,汪氏祖父汪华(号东山)为朱子再传弟子饶鲁之门人,汪氏年少的时候,其父便以东山问学于饶先生讲授之书,及当时问答之言,与先生观玩之一。汪氏成年之后,又曾问学于当时的著名学者昊迂,而昊氏亦为饶鲁门人。因此,汪氏之学可谓直承饶鲁而源出朱子,是朱子之学在元代的正统传承者之一,也是元代后期新安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汪氏一生着述甚丰,所着者计有《周易程朱传义音考》、《春秋胡传附录纂疏》、《诗集传音义会通》、《经礼补逸》、《四书音证》、《资治通监纲目考异》等十余种。而其中的《资治通监纲目考异》,即是一部旨在对朱子的《通监纲目》进行校勘的着作。
《资治通监纲目考异》的成书时间,目前并无明文记载,仅可凭现存的资料作大致推断。据记载,后至元三年(一三三七年),新安学者倪士毅自其友朱平仲处得到朱子《通监纲目凡例》一书,并转赠汪氏。汪氏认为其“有益于后学”。D,于是在门人任原之父任用和的帮助下,将该书刻于任氏家塾。同时又以《凡例》校《纲目》之误,成《纲目凡例考异》一卷,于至正三年(一三四三年)附于《凡例》刊行。随后,汪氏可能即以《凡例考异》为基础,又在弟子任原、任序及友人汪天应等人的协助下,
资治通鉴纲目考异卷一
资治通鉴纲目考异卷二
资治通鉴纲目考异卷三
资治通鉴纲目考异卷四
资治通鉴纲目考异卷五
资治通鉴纲目考异卷六
资治通鉴纲目考异卷七
资治通鉴纲目考异卷八
资治通鉴纲目考异卷九
资治通鉴纲目考异卷十
资治通鉴纲目考异卷十一
资治通鉴纲目考异卷十二
资治通鉴纲目考异卷十三
资治通鉴纲目考异卷十四
资治通鉴纲目考异卷十五
资治通鉴纲目考异卷十六
资治通鉴纲目考异卷十七
资治通鉴纲目考异卷十八
资治通鉴纲目考异卷十九
资治通鉴纲目考异卷二十
资治通鉴纲目考异卷二十一
资治通鉴纲目考异卷二十二
资治通鉴纲目考异卷二十三
资治通鉴纲目考异卷二十四
资治通鉴纲目考异卷二十五
资治通鉴纲目考异卷二十六
资治通鉴纲目考异卷二十七
资治通鉴纲目考异卷二十八
资治通鉴纲目考异卷二十九
资治通鉴纲目考异卷三十
资治通鉴纲目考异卷三十一
资治通鉴纲目考异卷三十二
资治通鉴纲目考异卷三十三
资治通鉴纲目考异卷三十四
资治通鉴纲目考异卷三十五
资治通鉴纲目考异卷三十六
资治通鉴纲目考异卷三十七
资治通鉴纲目考异卷三十八
资治通鉴纲目考异卷三十九
资治通鉴纲目考异卷四十
资治通鉴纲目考异卷四十一
资治通鉴纲目考异卷四十二
资治通鉴纲目考异卷四十三
资治通鉴纲目考异卷四十四
资治通鉴纲目考异卷四十五
资治通鉴纲目考异卷四十六
资治通鉴纲目考异卷四十七
资治通鉴纲目考异卷四十八
资治通鉴纲目考异卷四十九
资治通鉴纲目考异卷五十
附录一
传记资料
环谷汪先生克宽行状
汪克宽传
《明史汪克宽传》
附录二
题跋着录
《东里续集》一则
《续文献通考》一则
《千顷堂书目》一则
附录三
诸家评论
《管窥外篇》一则
《纲目考异辨疑》五则
《两山墨谈》一则
《井观琐言》一则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