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即真光,真光即爱。这是对真光文化*生动直观地诠释。文化是人们的生存方式,创建一种“爱即真光,真光即爱”的文化,建立归属感,营造师生的精神家园,是真光人共同的奋斗目标。早在2l世纪伊始,真光中学就主张以“文化”推进素质教育,以锐意姿势改造传统课堂。
当前,真光中学校园正在营造顺应教育规律、激发内在活力的校园文化,并将这种文化内化到师生的言行中,不断传承下去。无论是行的文化、爱的文化,还是创造文化、岭南文化,只有文化才是激活真光的未来力量,这是真光人的共识。令人钦佩的是,今天的真光教育工作者早已用翻天覆地的变化和优异的成绩,证明了自己的远见和胆识,真光中学也不断受到专家们的肯定和社会的普遍赞扬,而真光人的执着探索还在继续着。
写完一个“爱”字需要10个笔画,每一笔都是不同的表达,每一画都有不同的写法。
世间的爱有千万种,用知识点亮人生,用教育塑造人格,是其中最催人奋进的一种。
这种爱如同世间的光芒,照亮了我们,也让我们同样光彩夺目,把光明带给更多人。
“教育根植于爱”!鲁迅对于教育真谛的解读,至今仍振聋发聩,历久弥新,成为无数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而在钟灵毓秀的祖国南粤大地,就有这样一个因爱而生、为爱前行的百年学校——广州市真光中学。
143年前,来自美国的那夏理女士远涉重洋,来到中国,凭一己之力在国门初开、多灾多难的土地上,建立了第一个纯女子学校,也就是今天真光中学的前身,为中国女性的知识启蒙和教育事业写下了彪炳史册的重要一笔。
时至今日,走进真光中学,我们仍然能够从韵味悠久的红墙绿瓦中,读到立校之初的筚路蓝缕;从一草一木中,看到百年老校的生生不息;从哺育的每一个人身上,看到文化传承的细节和符号。
真光即爱,爱即真光。这正是真光的文化,是爱的心语,也已经融人真光的血液里,成为真光中学本身。
成为“世之光”。这是真光人的信仰,是真光学子的使命,也是真光梦想始终如一的不变追求。
“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对于教育之意义的概括,不也正是一代又一代真光人自我鞭策的动力所在吗!
那么,今天的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教育呢?这是真光教育工作者仍然在孜孜求索的重要课题。
每一次思维创新,每一种模式探索,每一节课堂实践,都是真光人留在教育改革大路上的坚实脚印。
香梅女班、级社情谊、社团活动……无数鲜活生动的样本,也是对真光教育理念最生动的诠释和践行。
“教育应该是一种娱乐。”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柏拉图如是说。没错,教育应该是一种让人快乐的活动。而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每一个真光人在教育和学习中,都是快乐的。
从一百多年前的披荆斩棘,创业维艰,到今天穗、港“真光七子”遍地开花,真光在成长,在壮大。
从旧中国女性教育启蒙者和民族文化传承者,到新时代教育探索的急先锋,真光在坚持,在创造。
从世界著名华人华侨领袖陈香梅,到世界飞行女杰张瑞芬,再到今天每一个优秀学子,真光在滋养,在孕育。
从创始人那夏理女士,到首位华人校长罗刘心慈女士,再到无数真光舵手和园丁们,真光人在耕耘,在奉献。
不管是此刻的真光学子,曾经的真光校友,还是仍然奋斗在最前线的真光教育工作者,我们永远都是真光人,我们将继续为同一个真光、同一个梦想而奋斗前行!
查看全部↓
陈秋兰,广州市真光中学校长。中学政治高级教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领导与管理专业在读博士,兼任广州市基础教育教师培训教学专家、广州市中小学校长(教师)培洲中心客座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名校长讲堂“讲座教授”。
第一章 一段传奇:孙中山写给她的感谢信
第一节 百年回眸,清末建校开先河
第二节 峥嵘岁月,一代巾帼创未来
第三节 五四启蒙,烽火动荡薪火传
第四节 崭新时代,百尺竿头绽光芒
第二章 一种信仰:真光即爱,爱即真光
第一节 爱的文化
第二节 行的文化
第三节 创造的文化
第三章 一抹色彩:红墙绿瓦和碧水蓝天
第一节 从地标到净土
第二节 从历史到今天
第三节 从记忆到见证
第四章 一群姑娘:揭开“香梅女班”的面纱
第一节 “香梅”吐新枝
第二节 “香”从磨砺出
第三节 “五色梅花”香满园
第五章 一份情谊:在每个年级,都做最棒的自己
第一节 级社源流长
第二节 真光人的青春故乡
第六章 一个idea:为兴趣而生
第一节 社团是兴趣的乐土
第二节 社团是创造的平台
第三节 社团是青春的赞歌
第七章 一种情结:我们都是真光人
第一节 育国家栋梁
第二节 忆峥嵘岁月
第八章 一直探索:“思想者”是如何炼成的
第一节 “主体发展,切问近思”的教学模式
第二节 “宽银幕”和“一轴三线”的课程设计
第三节 “一体两翼”的教育理念体系
第九章 一种执着:所有的奉献源于爱
第一节 罗校长能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
第二节 关校长带头把可以去更好学校的女儿留在了真光
第三节 荀校长教会我们“以身作则,以校为家
第十章 一起展望:世界因我更闪亮
第一节 校长写给真光的一封信
第二节 让世界因我们更闪亮
查看全部↓
《真光心语:爱的10种写法》:
第二节 从历史到今天
有人说,从真光的建筑中,不仅能看到历史、文化和美学,还能看到百折不挠的精神,看到无私奉献的光芒,看到跨越一切屏障的人间大爱。
1.协赞堂——跌宕起伏的见证者协赞堂初建于1923年,于1926年完工。是一幢坐北朝南,红墙绿瓦屋顶重檐的三层附带一层“地下室”的砖混结构楼房。它的建筑面积为2626平方米,用作学生宿舍。协赞堂在必德堂的西边,地势较低,所以协赞堂设有一层“地下室”。这个“地下室”并不是建在地下,而是建在地面上,但“地下室”的室内高度要比前几层矮,相比之下也稍微潮湿一些。
协赞堂位于旧中轴线西侧,是真光中学的第二期建筑,因此它也像第一期建筑一样保留了西方新巴洛克式的建筑风格,同时还引进了当时现代主义式的建筑潮流。整栋楼房的形体为简单的长方体加四坡屋顶,墙面是做工精湛的清水红砖墙,平整光滑。一楼大门两边各有一个绿色琉璃通花,这都是现代主义建筑潮流的体现。
协赞堂最早是用南洋募捐的款项建立的,而“协赞堂”这个名字,就是为了纪念海外侨胞和真光儿女齐心协力,弘扬海外友人和黄蓝儿女对真光之爱而起的名字。在1952年,协赞堂更名为玛丽黛楼,后来成为专门的男生宿舍。1984年后恢复了原来的名字——协赞堂。
在“文化大革命”初期,真光堂西翼阁楼的屋顶遭到了人为纵火的破坏,以致屋顶崩塌。1968年,学校为了修复真光堂西翼阁楼屋顶,经过广州市教育局批准,学校将协赞堂的屋顶和腰檐拆了下来,用拆下来的木料、砖瓦来修复真光堂西翼被破坏的阁楼屋顶。从此协赞堂屋顶就变成混凝土的平顶了,这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
为什么当时不用新材料来修复真光堂,而要拆协赞堂的屋顶呢?因为“文化大革命”初期工厂已经不能正常生产,而学校用于准备复课的时间也非常短,资金非常短缺,所以暂时没有新的材料供给真光堂。
另外,由于协赞堂屋顶的面积比真光堂西翼屋顶稍微大一些,从协赞堂拆下来的绿色琉璃筒、瓦当、红砖和木料等建筑材料,足够用来维修被损坏的西翼阁楼屋顶。协赞堂位于西面的最低处,且用作男生宿舍,因此拆协赞堂比其他楼舍要好。于是协赞堂做了巨大的牺牲,整个建筑外貌仿佛做了一个大的整形手术。
2007年,真光中学投入资金20余万元,由广州大学岭南建筑研究所参照怀素堂的腰檐和屋顶形状,修复了协赞堂的绿瓦屋顶、腰檐和烟囱。现在的协赞堂和校园其他文物建筑一样,红墙绿瓦。古旧的清水红砖墙体,就像陈年的普洱茶叶;新建的绿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就像刚从泉眼中涌出的甘泉水。用甘泉水冲泡出来的陈年普洱茶,醇厚、柔顺、回甘、唇齿留香。2.门楼——历经风雨的界碑1917年秋,在白鹤洞蛇岗的真光女子中学举行了校园一期工程(真光堂、必德堂、连德堂、膳堂和外籍女教员宿舍)落成仪式暨真光女子中学开学大庆典。当时的真光女子中学占地60亩,学校是没有围墙的,学校的占地范围是由界碑来确定的,所以真光中学在北边的界碑地点修建了一座门楼。这座门楼既是真光女子中学的北界碑,同时也是学校北面的门户,初显了学校的贵气与神秘。
……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