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老年人为例,从理论研究、调查研究及试验研究三个方面对运动养生术(健身气功)所蕴含的健心理论及其实际健心效益进行系统梳理和研究。
高亮(1976~),安徽六安人,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2008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2013年获应用心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证书。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进修访学。中国健身气功七段,武术国家一级裁判员,担任多家体育类核心期刊审稿专家。近年来,其主要从事民族传统体育、老年体育和大众健身的教学与研究,已出版专著2部,在专业权成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省级社会科学很好成果三等奖1项;已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重点、一般项目3项,现主持国家体育总局科研课题1项、厅局课题6项;2012年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很好骨干教师,2013年入选南京师范大学青年领军人才“百人计划”培养对象,2016年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
前言
第一章 中国传统养生的“健心”思想
第一节 儒家养生的“健心”观
第二节 佛家养生的“健心”观
第三节 道家养生的“健心”观
第四节 医家养生的“健心”观
第五节 武家养生的“健心”观
第六节 传统养生“健心”特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现代心理学的“健心”思想
第一节 健康心理学的“健心”观
第二节 心理卫生学的“健心”观
第三节 锻炼心理学的“健心”观
第四节 心理健康及其维护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健身气功及其“健心”思想
第一节 健身气功的概念释义
第二节 健身气功的发展脉络
第三节 健身气功的“健心”思想
第四节 健身气功的“健心”机制
第五节 健身气功的“健心”规律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老年人心理健康基本特征
第一节 老年人与老龄化
第二节 老年人的智力特点
第三节 老年人的情绪特点
第四节 老年人的人格特点
第五节 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老年人体育锻炼的“健心”效应研究述评
第一节 不同群体体育锻炼的心理效应
第二节 体育锻炼积极与消极的心理效应
第三节 体育锻炼短时和长时的心理效应
第四节 同体育锻炼项目的心理效应
第五节 体育锻炼的“健心”效应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老年人锻炼健身气功“健心”效应研究进展
第一节 健身气功?五禽戏的“健心”效应
第二节 健身气功?易筋经的“健心”效应
第三节 健身气功?八段锦的“健心”效应
第四节 健身气功?六字诀的“健心”效应
第五节 四种功法“健心”效应与原理的比较
参考文献
第七章 老年人锻炼健身气功“健心”效应的调查研究
第一节 锻炼健身气功与老年人智力
第二节 锻炼健身气功与老年人人格
第三节 锻炼健身气功与老年人心境
第四节 锻炼健身气功与老年人自尊
第五节 锻炼健身气功与老年人应对
第六节 锻炼健身气功与老年人焦虑
参考文献
第八章 老年人锻炼健身气功“健心”效应的试验研究
第一节 锻炼健身气功对身体自尊的影响
第二节 锻炼健身气功对抑郁与焦虑的影响
第三节 锻炼健身气功对人格与应对的影响
第四节 锻炼健身气功对认知能力的影响
第五节 锻炼健身气功对幸福度的影响
第六节 锻炼健身气功对衰老感的影响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运动养生术“健心”理论研究》:
第二章 现代心理学的“健心”思想
现代心理学是一个有着一定规模、对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深远影响的学科,其中现代健康心理学、现代卫生心理学、锻炼心理学及心理保健学等学科与人们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第一节健康心理学的“健心”观
健康是现代人日益关心的问题,而且现代人已经不再将健康仅局限于身体,现代人生活的幸福感、心理健康越来越成为健康的核心。对于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有专门的描述,认为健康涉及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除了健康的范围,健康的水平是另一个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以前人们仅仅将健康局限于非病理状态,认为没有疾病就是健康,但是现代人们对健康的理解不仅如此,健康有不同的层次,追求高层次的健康是现代人的奋斗目标。为了使人们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有实际的健康思想与行为,本节主要介绍在现代健康心理学中体现的“健心”理论与思想。
一、健康心理学发展概述
健康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心理学中的一个分支。它是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认识不断发展和深化的产物,代表着健康领域的新视角。至今有30多年的历史,它试图打破生物医学和心理学之间的壁垒,将人视为一个整体的人。将人的健康视为身体、心理、社会三位一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它强调预防、强调生命的质量、强调生活方式对健康的重要影响、强调人们对自身健康所肩负的责任,这也正是现代人在促进社会发展、追求文明进步的同时却付出了健康的代价之后越来越深的领悟。健康心理学正切合了时代的需求,代表着一个方向。不过,现代健康心理学的发展并不良好,在医学领域中,由于生物医学取向一如既往的强势,心理学的影响仍旧是不瘟不火。在心理学领域中,人们似乎更加关注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对身心问题虽有探讨但涉猎不深,实际上,生理和心理仍然处于分权割据的状态。也许,未来健康心理学的发展更需要学科之间的联手合作[1]。
二、健康心理学中的“健心”思想
1.依德“健心”
现代健康心理学中重要的“健心”理论为依德“健心”。现实中人们常常把心理健康与品德联系起来。道德品质与个体心理健康是密不可分的,在社会生活中,道德作为调整人与人及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个体道德品质直接决定其对各种社会关系的认识和调整能力,因而也决定其心理健康状况和水平[2]。在中国古代,老子提倡以德养心,十分尊崇水利万物而不争的高尚品格。孔子提出“大德必得其寿、仁者寿”等道德养生理论,为我们现代人增进身心健康,预防和克服心理障碍疾病,乃至于为解决人生出现的各种重大问题提供了一个独特的途径和方法,是现代健康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从古到今,很多专家学者的研究观点都验证了“依德养心”这一理论思想,如苏格拉底提出“智慧即德行”的观点,表明其非常重视道德在心理健康中的作用,他希望在人的理性精神深处寻求普遍的德性本质;柏拉图认为:人的心理健康离不开德性的引导,提出了“德性是心灵的秩序”的观点;亚里士多德认为:当个体与集体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应当服从整体利益,把善和幸福等同于对事物合理的实践活动。张忠、陈家麟提出:道德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内在前提,个体道德品质有利于增进个体幸福感与完善感。
另外良好的品德修养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冲突,而心理冲突是导致心理异常的主要原因。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受到社会道德价值观念的影响。每一个社会都崇尚利他、公正的人,这些道德品质作为社会的楷模,为人们所敬仰。社会化的人以道德为核心心理内容,这些心理内容作为基本的心理内容支配人的判断和行为,一旦自己的行为与其道德性心理内容不一致,就会引起心理冲突,引起身心功能系统的紊乱,导致身心疾病,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所以,良好的道德可以使人避免心理冲突,有利于某些方面的心理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