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同能源、材料并称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资源。现代社会对信息资源的要求,一是丰富,二是易用。
信息是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按照独立元论的观点,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信息既是一种客观存在,又与人类的认识息息相关。同样,作为有用信息的集合,信息资源既是自然存在的,同时也是人类活动的结晶。信息资源的本质属性——可共享性,以其另一重要属性——可建设性作为实现前提。信息资源建设,是使有用信息的集合越来越大(丰富)、越来越有序(易用)的过程。
如今的信息资源建设,早已超越了资源采购的内涵,发展为集规划、选择、采集、组织、管理为一体的系统工程,与信息资源服务实现了无缝衔接。资源建设主体也早已突破了图书馆等专门文献信息机构的狭义范畴,发展为政府、企业等所有的信息资源管理组织,甚至宏观上发展到国家、地区,微观上发展到用户、个人。本书在传统经典教材主要讲述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基础上,增加了政府信息资源建设和企业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容,以努力体现信息资源建设实践的这种突破,同时也是对编著者所持“非图书馆论”的图书馆学研究对象观点的一种拥护,即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不是仅限于图书馆,而是“面向信息检索的信息组织”这一社会行为。此为本书的第一个特点。
本书的第二个特点是理论的系统化。传统经典教材对资源建设理论的阐述,除了设有专门的章节以外,还会散见于“概论”或“文献采访工作”等各章节,采用“原则”“支撑理论”“相关理论”“基本理念”“文献采访理论”等表述方式。本书力所能及地将信息资源建设的理论内容从图书馆、政府、企业的信息资源建设实务中概括出来,专设“信息资源建设的基本理论”一章。更为重要的是,本书将所有的理论内容进行梳理和归纳,总结成“信息资源建设三维理论体系”,并针对每一个维度的理论观点进行了重新分析和解读,使理论与理论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更为清晰,也更为合理。
本书的最后成稿以及以上两个特点的形成,有两个重要来源。一是来源于传统经典教材和相关理论成果,二是来源于编著者长期的教学科研实践。如果没有传统经典教材和相关理论成果,编著者根本不能形成对“信息资源建设”课程的系统认识;如果没有长期的教学科研实践,编著者也完全无法对“信息资源建设”课程进行深入思索从而产生创作本书的动力。从1996年开始持续讲授“信息资源建设”课程(当初的课程名称是“文献资源建设”),到2010年开始着手编著本书,编著者在这15年左右的时间里一直进行信息资源建设(共享)与管理方面的研究与探索;之后的五六年时间,又利用每学期给本科生和研究生上课的机会,对本书的体系和内容进行反反复复的思考和探讨。本书的许多观点,最初都来自于学生的智慧;本书的绝大部分内容,都经过了学生的审辩和推敲,特别是体现本书特点的三个主要章节:信息资源建设的基本理论、政府信息资源建设、企业信息资源建设。如果说本书是一本编著,那么三位署名人只是编者,这几年中参与“信息资源建设”课程课堂讨论和课下交流的学生才是真正的著者。
本书的第四章由陈则谦和锅艳玲执笔,第五章由锅艳玲执笔,其他章节由金胜勇执笔。金胜勇、锅艳玲、陈则谦共同对本书进行了统稿工作。本书的出版,先后得到科学出版社张宁和方小丽两位编辑的鼎力支持,她们实际上也应该是本书创作群体的成员。
从“藏书建设”到“文献资源建设”,再到“信息资源建设”,课程内容在迅速地更新和发展。即使目前的课程名称暂时固定为“信息资源建设”,建设实践也对理论研究不断提出新问题、新要求。虽然编著者试图努力跟踪和反映这种发展变化,但由于认识能力与理论实践的发展速度有很大差距,编著者的努力也许看起来可能是徒劳的或没有章法的。无论如何,将编著者的认识完整地、真实地表达出来,是本书创造的根本动因。
《信息资源建设》:
2.根据政府信息资源的来源划分
根据政府信息资源的来源划分,分为外部政府信息资源和内部政府信息资源。外部信息资源是指产生于政府以外的信息资源,有新闻报道、消息资料、群众信访、提案议案、社会调研等;内部信息资源是指一切产生于政府内部的信息资源,有各种条例、规定、章程、命令、指示、批复、议案、通告、公函、会议纪要、合同、协议书等。
3.根据政府信息资源的流通范围划分
根据政府信息资源的流通范围划分,可以分为自用型信息资源和社会利用型信息资源。自用型信息资源包括政府内部下达的文件条例等,社会利用型资源主要是指政府向社会公开发放的资源。
此外,还可以根据政府信息的准确性程度,将其分为确定性信息和不确定性信息。
(三)政府信息资源建设的概念
政府是国家最主要的信息生产者、使用者和发布者。目前各级政府部门大约集聚了全社会80%的信息资源。由于政府总会以某种方式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直接或间接相联系,这些信息资源常常比一般的信息资源更有价值,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状况和水平。
政府信息资源建设是政府部门依据工作任务和服务对象对政府信息的需求,系统地规划、选择、收集、组织和管理信息资源,建立具有特定功能的信息资源体系的全过程。
(四)政府信息资源建设的结构及内容
政府信息资源建设的结构包括两部分,即纸质文献资源建设和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纸质文献资源建设主要包括微观(各级政府)文献资源建设和宏观(国家)文献资源建设的内容、作用、原则和协调、布局。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又细分为两方面。一是网络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主要包括:数据库建设,特别是特色数据库的建设;网络信息资源的采集、分类、组织和管理;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价;信息资源与文献资源的协调与整合等。二是网络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包括:信息资源共建与共享的作用、原则与规划;信息资源共建与共享的模式;面向政府、社会和企业的信息传递的措施、技术和方法等。
政府信息资源建设有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政府机关内部文件的电子化
政府机关内部是指整个政府系统内部和每一个具体政府机关的内部。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政务是政府机关内部公务处理的电子化,政府机关内部公务处理的电子化既是电子政务的核心,也是政府机关内部工作人员开展业务活动的必然要求。
2.已有印刷型文献的整合
在政府工作中还有很多印刷型文献资源,如政府部门内部的刊物、书籍及政府出版物等。对这类文献资源的整合也是政府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具体包括对印刷型文献的组织、规范化、归档等。
美国法典中对政府出版物的定义:作为一个单独的文件由政府出资或根据法律的要求出版的信息资源。美国于1861年3月成立了美国政府出版局,专门负责美国政府出版物的印刷发行工作。美国政府出版局(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GPO)对政府出版物定义:由政府机构出版发行或由政府编辑、由政府指定出版商出版发行的文献。中国目前尚无统一认可的政府出版物定义,比较通行的有《图书情报辞典》的定义,即“政府出版物”又称“官方出版物”,就是由各国政府部门及其下属机构出版的文献;或是国家机构及政府部门在其公务活动中形成的文献,经指定的或授权的机构出版,或通过官方的渠道公布的通称政府出版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简称《国务院公报》)是1955年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创办,由国务院办公厅编辑出版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政府出版物。《国务院公报》集中、准确地刊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和任免人员名单;我国同外国缔结的条约、协定及我国政府发表的声明、公报等重要外交文件;国务院公布的行政法规和决定、命令等文件;国务院批准的有关机构调整、行政区划变动和人事任免的决定;国务院各部门公布的重要规章和文件;国务院领导同志批准登载的其他重要文件。
目前中国的政府出版物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内容可靠,与其他信息源有一定重复。借助于政府出版物,可以了解某一国家的科技政策、经济政策等,而且对于了解其科技活动、科技成果等,有一定的参考作用。第二,政府出版物代表政府立场,因此具有权威性。第三,政府出版物是国家财政支撑下形成的,是一种公共物品,理应由公民共同享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