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所著《中国新文学史写作的发生、层累与对话(1920-1949)》有着以下章节:“导论”将对中国新文学史写作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并阐明本著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第一章将介绍二十世纪20年代四种主要述史观点对文学革命与“五四”文学进行的历史书写。第二章将介绍二十世纪30年代四种主要述史观点对“五四”文学进行的重评,及对革命文学的历史化。第三章将介绍二十世纪40年代中四种述史观点再次对“五四”文学予以重评,抗战文学在此时得以历史化。最后,笔者将在“结语”中讨论中国新文学史书写的症候与未来的方向。
张军,男,湖北宣恩人,副教授。2010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2013年山东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出站。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编撰研究。曾在山东人民出版社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流动的经典》《中国当代文学史叙述研究》《现代中国文学整体化历史编撰研究》《台港及海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编撰研究》等五部。在《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南方文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天府新论》《贵州社会科学》等期刊发表文学史研究论文多篇。主持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文化厅、潍坊市以及潍坊学院项目,共六项。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现状
第二节 研究视角
第三节 章节安排
第一章 文学革命的合法性论证及“五四”文学的历史化(20世纪20年代)
第一节 新文学倡导者们的新文学史书写
一 罗家伦的《近代中国文学思想的变迁》
二 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
第二节 附骥于中国古代、近代文学史的新文学史书写
一 刘贞晦的《中国文学变迁史略》
二 李振镛、胡毓寰的新文学史书写
三 谭正璧的《中国文学史大纲》
四 赵景深的《中国文学小史》
五 陈子展的《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
第三节 “鸳鸯蝴蝶派”小说家的新文学史书写
第四节 新一代年轻人的新文学史书写
一 培良的《中国戏剧概评》
二 草川未雨的《中国新诗坛的昨日今日和明日》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五四”文学的重评与革命文学的历史化(20世纪30年代)
第一节 唯物论的新文学史叙述
一 “创造社”与“太阳社”的新文学史书写
二 陆侃如、冯沅君的《现代的中国诗》
三 贺凯的《中国文学史纲要》
四 郑作民的《中国文学史纲要》
五 谭正璧的《新编中国文学史》
六 王丰园的《中国新文学运动述评》
七 吴文祺的《新文学概要》
八 徐懋庸的《文艺思潮小史》
九 李何林的《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
十 朱维之的《中国文艺史略》
第二节 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循环论的新文学史书写
第三节 保守论的新文学史书写
一 卢冀野的《近代中国文学讲话》
二 钱基博的《现代中国文学史》
第四节 中立的文学史叙述
一 胡行之的《中国文学史讲话》
二 陈冠同的《中国文学史大纲》
三 胡云翼的《新著中国文学史》
四 陆永恒的《中国新文学概论》
五 王哲甫的《中国新文学运动史》
六 朱自清的《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
七 伍启元的《中国新文化运动概观》
八 《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中的新文学史书写
九 霍衣仙的《最近二十年中国文学史纲》
十 傅东华的《十年来的中国文艺》
十一 杨荫深的《中国文学史大纲》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再评“五四”文学与抗战文学的历史化(20世纪40年代)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的新文学史书写原则及响应
一 毛泽东有关中国现代文学文化及历史的论述
二 解放区周扬的《新文学运动史讲义提纲》
三 国统区宋云彬的新文学史书写
四 国统区冯雪峰的新文学史书写
第二节 国民党“三民主义”文艺政策的演变与其文学史书写策略
第三节 “战国策派”的新文学史论
第四节 中立的新文学史叙述
一 李一鸣的《中国新文学史讲话》
二 任访秋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三 田禽的《中国戏剧运动》
四 蓝海的《中国抗战文艺史》
本章小结
结语
第一节 全面反映历史
第二节 重建历史逻辑
第三节 重估新文学价值
参考文献
后记
《中国新文学史书写的发生、层累及对话(1920-1949)》:
二陆侃如、冯沅君的《现代的中国诗》
陆侃如和冯沅君合著的《中国诗史》①出版后,影响甚大。鲁迅在1933年《致曹靖华》的信中推荐“可看”的文学史共5种,其中就有该部文学史著。而另外4种是:谢无量的《中国大文学史》、郑振铎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在此后的年代里,《中国诗史》不断受到众多学者的交口称赞,并多次出版,已经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著的经典。②这部文学史著能够取得如此显著成就,在于其能将唯物史观和进化论融为一体,对中国诗歌历史进行辩证而又创新的解读和梳理。
陆侃如在《序例》中介绍了该书体例,《中国诗史》分为三卷三个时代:卷一为古代诗史,自中国诗的起源讲起,至汉代止,以诗经、楚辞及乐府为主。卷二为中代诗史,自汉末讲起,至唐代止,以五七言古近体为主。卷三为近代诗史,自唐末讲起,至清代止,以词和散曲为止。而卷三末有附论,略述现代白话诗和无产诗的运动。可见他们将中国诗歌史划分为古代、中代和近代三个不同时代,这里的近代含义与我们当下是不同的,但是该著认为民国之后的文学是与之前的文学大不一样的,所以要附录讲述,以使得这部《中国诗史》能够名实相称。在附论《现代的中国诗》中,他们就表示出这种观点,即已经研究了中国古代、中代和近代的中国诗,不可不再看一看现代的诗。
《现代的中国诗》是从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写起的。他们也提到了之前“诗界革命”中所倡导的“新学诗”,但是评价不高。他们说道:“当清代的末叶,士大夫们模模糊糊的接收了点西洋文化,在诗歌里用了点新的名词或术语,于是便称之为‘新学之诗’。但这种作品是无甚价值的。上焉者如黄遵宪辈,所谓‘能熔铸新理想以人旧风格’者,虽然有几篇值得一读的作品,然要想使诗史变色,则还差得很远。”①所以该诗歌史主要叙述的是白话诗的运动和无产诗的运动。他们认为白话诗运动尚未收效,而无产诗运动还在萌芽,所以他们只叙述二者的基本理论,而对具体的诗歌作品则存而不论。
对于白话诗运动的兴起原因,他们是从经济基础的变动开始说起的。他们指出,随着中国内部发生产业革命,中国社会开始猛烈地剧变起来:首先,是政治制度方面,1911年的辛亥革命便是明证;其次,是思想方面,如反对孔教、攻击旧道德的文字在民国初年是很多的。不就便轮到文学上。然后他们介绍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历史的文学观念论》《谈新诗》等文章及《尝试集》,还有陈独秀对胡适的《科学与人生观》进行应答的文章《答适之》。这样就介绍了文学革命的起源、理论、诗歌主张以及所受到的反对和最终的成功。他们对白话诗的成绩评价不高:“就量的一方面看来,确可证明这种尝试的成功,虽然质的方面不能令人满意。”②
对于无产诗的运动他们认为:“无产诗的运动是无产文学运动的一部分,而中国的无产文学运动乃是全世界的运动的一个支流。因此,它的形势与白话诗运动不大相同。无产文学的基本理论有二:一、历史的唯物论,二、科学的美学。”③他们认为无产文学的普遍发展是在1928年至1929年间,这表现在无产文学运动理论书籍及文艺作品的大规模介绍、文艺刊物的大量发行和文艺团体的组建,如左翼作家联盟和艺术剧社的成立等。从该诗歌史对无产文学运动的介绍,我们可以看见他们对这一文学运动的拥护,并认为这终将是文学运动前进的方向,并将取得巨大的成就。但是对当时无产诗歌的成绩他们还是进行了很实在的评价:“无产诗在俄国已有很好的成绩,介绍到中国来的有新俄诗选等。但在中国方面,一因提倡者注重小说与戏剧,一因时间短促,故至今尚无显著的成绩。”④可见他们对现代诗坛的现状并不满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