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生”究竟差在哪里?完成本书,我花费了1年的时间。而对本书内容的思考和酝酿,足足用了12年,未来仍然会继续。这源于我自己的经历,在初中阶段我曾成绩优秀,高中阶段因为贪玩的原因,成绩沦落至班级的末尾。极度的不甘心让我进入大学之后,刻苦努力地学习,尤其喜欢自己“琢磨”各式各样的学习方法。凭借着这些学习方法,我的成绩开始慢慢回升,考研、考博也都成功。
2015年,我在知乎网站上,开始尝试着写一些有关学习经验类的小文章。读者看了这些文章后反响之强烈是我始料未及的。这让我感觉到,我的方法能够帮助到一些同学。对于那些在苦学之中找不到学习方法,成绩始终不理想的同学,本书应该具有借鉴意义——我总结了所有走过的弯路。从“优生”到“差生”再到“优生”的经历,让我对两种不同身份的学生都有很强的体会。加之多年以来对周围同学的观察,我更加坚定了一个认识:“差生”之差,本不在于智商上的差别,而在于对学习方法论的理解和把握。
具体而言,影响学习效率及最后成果的因素都是多元的。这些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紧密联系。优生一定是掌握或者顺从了此种联系,而差生一定是漠视或者背离了此种联系。这种联系,我称之为“循环”。
上述认识的形成,最早源于一个小插曲。考取博士后,我习惯每天在网络上为大学各年级的同学答疑解惑。有一次,我同时接到了A、B两位同学的问题。问题很相似:两位同学都强调自己的思维不是特别的清楚,口头表达能力有限,说话条理不清。
我的建议也很简单利索:首先,训练思维应当从阅读开始。你们刚从高考的独木桥挤过,平时能够接触的课外书籍非常少。现在大一了,可以开始阅读课外书了,各类型都要读一些。其次,口才是与思维相联系的,当然也和你平时的阅读量相关。在阅读之后,尽量动笔写文章。动笔可以先从读书笔记开始,然后是读后感。写作熟练后,可以边阅读边阐发,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分析具体问题。这样下来,慢慢的,你的思维就会清爽很多,思维的清爽就会带动口才。两位同学当时都欣然赞同。几个月后,有一天A同学很高兴地向我反馈。大意是自己的文章在院里的征文比赛中获奖了。他说自己还参加了辩论赛。在参赛的过程中,自己每天不断地针对辩题查阅资料、准备,写作。整个过程,让其思路和口才都提升了不少。我点进他的QQ空间去看,发现自从上次和我交流之后,他的空间密密麻麻的文章写了一大堆。有的是日记,有的是读书笔记,有的是自己的心得总结。
而B同学一直都没有反馈给我任何信息。后来我点开他的QQ空间页面,每天的状态,无非是感慨迷茫、困惑、没有方向之类。有一天,我实在忍不住在他的空间留了言:“最近状态好一些了吗?有没有坚持写作和读书呀?”他回复我:“对不起路哥,最近学习和社团活动太忙了,事情太多,总是理不清头绪,心情也不好。等过了这一阵子,我一定静下心来好好读书,写东西。”
B同学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他的QQ空间依旧是各式各样的负能量。
这件事促使我开始思考。因为在咨询中,我自己并没有倾向性。他们提出的问题,其实很多都是高度类同的。比如读书笔记如何去做?我传授给A同学的经验方法与B同学并无任何差别,然而效果却迥异。在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分析之后,我的结论是:问题并不出在我身上,而是出在每个人自己身上。
两位同学明显表现出的不同的特质,代表着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我们不妨把它们看作是我们人格中的两面,把它简化一下便于理解,称为我们的A面与B面。A面所代表的是一种广域的思维方式。这样的方式下,我们看待一个问题,不仅看到了它的局部,还要看到它与其他问题的联系;不仅要看到现在,还要看到未来的发展;不仅要看到坏的方面,而且也看到好的方面。
譬如,看一本书、写一篇文章、参加一次活动,觉得没有收获,那么当看10本书、写10篇文章、参加10次活动呢?尽管其中任何一次行动的收获都是微不足道或者没有收获的,那么10次叠加起来呢?这个成果是不是就变得稍稍可观一点了?虽然不能看到4年以后的成长和收益,但是也许能看到一个月,一个星期以后的进步。这次活动失败了,浪费了时间,没有取得既定的成绩,但是,从反面来说呢?失败的活动提高了鉴别能力,使得未来的选择多了一些理性,明白了活动失败的原因在哪里,弄清楚这些,是不是同样算是获得了经验和收获?
这就是一种系统、积极、动态的思维方式。有了这样的思维方式,在情绪上就能保持积极,在行动上就能保持主动。相对来说,B面所代表的是一种狭域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永远局限于局部,当时、当下的某个场景之中。
比如参加一次活动,竞争对手太强了,害怕失败,索性就不参加了——这是只看到对手的强,而没有看到自己的长处和特色,同时也没有看到即使失败中也能得到经验和提升的一面。比如看一本书,不好看,没兴趣,看不懂。放弃了这是没有看到多次与量积累的提升,多看几遍可能就看出门道,越看越有意思了。写一篇文章,写的不好,别人讥笑你,于是马上放弃了,于是再也不动笔——这也是没有看到量的积累,夸大了负面评价对自己的影响,从而放弃了自己潜在成长的机会。
片面、消极、静态的思维使得情绪层面的负能量越积累越多;负能量的积累又造成了自己行动的迟缓和保守,一而再,再而三地错失甚至自我封杀掉自己成长、成功的机会。这些丧失和被封杀掉的机会,反过来又进一步造成了自己思维的狭隘、消极。
不同的思维、情绪、行动环节组合构成循环,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循环,既包括静态视角下各环节的构成,是体系性的称谓;也是对这些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动态描述。思维、情绪、行动三个环节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循环的好坏。
所以,“好生”与“差生”的差距从根本上说,并不仅是一两个学习方法的差距,而是体系性的差距。“好生”踩对了自己的循环点。从思维、精神、行为三个环节有效地开启了自己的良性循环;而“差生”恰恰相反,在此三个环节中一定存在某些问题,使得负面的影响不断积累,最终走向了恶性循环。“好生”与“差生”,实际上只是不同状态下的循环产生的结果而已。
“好”与“坏”都是相对的,时刻存在转化的可能。
本书的内容,对于“好生”和“差生”都是适用的,对于前者,如果你尚未清楚自己为什么能够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本书中的理论也许可以对此做出解释。如果你已经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有意识地将自己的优势加以放大,假以时日,你的优势会更加巩固。对于后者,书中的内容也许可以为你打开一扇窗,找到你暂时落后的原因所在。
是为序。
路小疯
2017年5月
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南湖
收起全部↑
第一篇 循环的思维环节
第一章 溯本清源——系统思维与理解记忆2
1.1 聪明人是怎样思考的 3
1.2 对“死记硬背”说不 9
1.3 理解的广度与深度从哪里来 15
第二章 举一反三——从信息提取到输出23
2.1 阅读无非是“核心”与“重点”的串联 24
2.2 拿起你的笔,开始写作 31
2.3 学会“调剂”你的大脑 36
第三章 触类旁通——思维方式与情绪、行动的链接44
3.1 乐观,是一种思维方式 45
3.2 功利性思维害人 50
3.3 “苍蝇”思维也害人 56
第二篇 循环的情绪环节
第四章 他山之石——情绪的常识与反思64
4.1 情绪的形成及运行法则 65
4.2 为什么玩游戏会上瘾:以《饥荒》游戏为例 71
第五章 步步为营——正能量循环的构建84
5.1 动力:我们学习究竟是为了什么? 85
5.2 成就感:建立自己的成果反馈机制 91
5.3 兴趣:“讲故事”与“具象化” 96
第六章 经世致用——针对典型问题的观念塑造103
6.1 我们努力的意义何在? 104
6.2 决定命运的 7 次选择 107
6.3 那些年,被言论左右和毁掉的人生 112
6.4 如何摆脱中国式父母的“唠叨” 118
6.5 一直读书,会不会错过很多人生的经历 122
第三篇 循环的行动环节
第七章 望表知里——行动的要素与意义128
7.1 当我们谈论行动时,我们在做什么 129
7.2 影响行动的“前见”与习惯 134
第八章 格物致知——决策的前置信息与方法140
8.1 “认识你自己” 141
8.2 自我诺言的实现 146
8.3 试错:走出我们的迷茫“森林” 152
8.4 做一天和尚,就撞好一天钟 158
8.5 长得“好看”的人,是否有捷径 164
第九章 知行合一——行动的执行安排168
9.1 以事分类的日常行动指南 169
9.2 不同时间块的利用方式 175
9.3 晚睡,是如何毁掉我们一整天的 180
9.4 拖延症:不可避免的“恶习” 184
后 记 学习好靠的是“信息”,而不是“智商”193
第一篇
循环的思维环节
溯本清源——系统思维与理解记忆
导言:我们是否羡慕身边的聪明人,感觉他们过目不忘, 分析事务鞭辟入里,讲起话来条理清晰?其实,聪明人只不过 比我们会玩“积木”罢了。
每个人都生活在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中,信息成为沟通两 个世 界的媒介。客观世界普遍的联系,表现为信息之间存在的 普遍链接。聪明人认识世界,是从建立信息链接开始的。聪明 人懂得如何去构建这样的链接,帮助他们形成和掌握各式各样 拆分客观“积木”世界的知识。
当然,知识的本质,也是信息。不用羡慕聪明人,掌握这 部分信息,了解他们的方法,我们同样可以成为一个玩“积木” 的高手。
第一章
第一篇 循环的思维环节
1.1 聪明人是怎样思考的 我们很多人不会思考,更专业一点是不会逻辑思考。如 果你观察身边的聪明人,就会发现他们说话也好,写作也好, 行动也好,都非常的有条理,思路非常清晰。这种思维上的“清 爽”,会使得他们异常的自信、充满激情,行动果断而坚决。 而有些人,遇事总是迟缓,永远抓不住要点,说话总是结巴, 脑袋里貌似永远“一桶糨糊”。思维的混乱进一步导致了情 绪的不佳。由于情绪永远处在困惑、迷茫、颓废之中,进而 又拖慢了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