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子葡萄糖在有氧代谢状态下可产生 38个 ATP(生物能量单位),但是在无氧代谢状态下只能产生 2个 ATP。人在完全无氧状态下,生命维持不了多久,而完全有氧的情况却又青睐健康的年轻人,那介于这两者之间的缺氧灰色地带,人的身体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作者以其丰富独特的分子生物医学知识,指出了人类面临的*严重却又束手无策的各类慢性疾病(如癌症、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病、高血压、糖尿病、抑郁症、性功能障碍、痛经等)的根本病因,突破了慢性病的传统认知框架,提出了新的对策。
慢性病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大杀手。世界各国对慢性病研究投入巨资,但成效不佳。作者在重温八十多年前诺贝尔奖得主奥图.华博格博士的研究之后,梳理出缺氧是慢性病主要成因的主线,突破了人类对多种慢性病的认知框架,令人读后有醍醐灌顶之悟!本书语言风趣,图文并茂,编排巧妙,是一本优秀的科普书!
陈志明博士,原为台湾知名建筑师,因父亲突然死于心肌梗塞,35岁去新西兰念基因工程学和分子生物学,立志找出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方法,并进一步发现慢性缺氧的新机制。[求学经历] 新西兰Massey大学分子生物学博士/ 新西兰Massey大学基因工程学学士 [现任] 陈志明博士缺氧医学研究中心 医学科普畅销书作者:<<缺氧型慢病>>、<<逆转缺氧慢病>>、<<缺氧型高血压>>、<<只用降压药,找死!缺氧型高血压》、《子宫内膜革命》、《丹参的奇效》
1966年 7月 30日诺贝尔奖得主
奥托·沃伯格博士(Dr. Otto H. Warburg)
的演讲[1](节录)
癌症,如同其他许多疾病一样,拥有无数的次要病因,几乎你想得到的任何因素都可能导致癌症,但只有“有氧呼吸转成无氧呼吸”这个变化,才是正常细胞癌化的主因。
……
因此,当有氧呼吸变弱时,人虽然还活着,但生命活力却逐渐丧失,残留在身体里的癌细胞不断复制,最终还是会摧毁它所寄生的躯体。
……所以,要预防癌症,首先要保持血液的畅通,甚至让静脉中都有较高的含氧量。 ……
过去的无知,将不再是今日的障碍。这一癌症的预防方法,有朝一日必将实现。至于这一天将于何时到来,就要看那些心存怀疑的人能阻止我们将科学应用于癌症上多久,但在此之前,数以百万计的男男女女,将毫无意义地因癌症而死亡!
缺氧的传奇故事
在各位读者开始认识“缺氧”这个概念之前,我先就前面这段非常特别的诺贝尔奖得主的演讲说一段传奇的人与事(图 1-1)。
图 1-1 现代医学史上的传奇科学家——奥托 .沃伯格博士这世界上恐怕只有奥托 .沃伯格博士和他实验室的学生能够先后分别独立地获得 4次诺贝尔医学奖[奥托 .沃伯格( Otto Warburg)(1931)、奥托 .迈尔霍夫( Otto Meyerholf)(1922)、汉斯 .克雷布斯( Hans Krebs)(1953)、胡戈 .特奥雷尔( Hugo Theorell)(1955)]
在现代医学史的著名科学家中,我认为奥托 ·沃伯格博士最为传奇,因为他除了在 1931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之外, 1944年也差点再次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只不过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禁止德国人获奖而作罢。他和他实验室里的学生能够先后 4次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我想除了运气特别好等看不见的因素之外,他和他的弟子们对细胞有氧代谢及无氧代谢的深入研究、对生物能量的独到见解以及他们倡导的正确的医学观念,对人类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这才是他们多次获奖的原因。
遗憾的是,只不过几年之后( 1944年),美国细菌学家艾弗里通过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 DNA是遗传物质[2],这使得绝大多数的慢性疾病(如癌症、高血压、糖尿病、抑郁症、老年痴呆症等)研究一面倒地朝向 DNA领域发展。几乎所有医生都只能以手术、放疗及化疗药物等手段治疗肿瘤(包括子宫内膜异位症)。以美国为主导的各盟国的西式医院形成了所谓的规范,并且成为了主流观念,逾越规范者除了被同业抵制之外,还得接受法律的制裁[3]。因此,奥托 ·沃伯格博士所倡导的细胞代谢及细胞缺氧研究在之后 50年几乎不被人们
重视,包括他提出的缺氧致癌理论及其解决方法。
值得后人称颂的是,他晚年帮一位用草药及其他“非主流”疗法医治癌症病人而被控有罪的德国医师约瑟夫 ·伊塞尔( Joseph Issels)(图 1-2)在德国最高法院出庭作证[4]。他当庭怒斥那些只依靠治标的医疗手段(如手术、放疗及化疗等)的人,他认为这些医疗方法难以治愈肿瘤性疾病。这些医疗方法只是短暂地缓解病情的方法,是不完整的方法,甚至有可能恶化肿瘤病情!由于他的挺身而出,德国最高法院撤销了对约瑟夫 ·伊塞尔的指控。约瑟夫 ·伊塞尔医师后来被称为“德国另类疗法之父”。此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德国至今在天然草药研究、使用和全民健康维护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