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论》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基础,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理论和美学思想为直接理论来源,借鉴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理论,秉承灵活开放的施教原则,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作者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兼顾思想政治教育施受教双方的主体地位,从人的审美需要出发,注重调动受教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力求把美的因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和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过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的功能和价值。
21世纪,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国际大背景下,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日益复杂,意识形态领域的对立还比较尖锐;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经济竞争激烈,阶层分化加剧,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信仰等思想政治意识出现急剧变化和多元化趋势,虽然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有效地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最新成果引领当代思潮,提高公民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面临的新问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施教理念、价值取向、结构要素等难以满足社会飞速发展的现实需要。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对精神生活需求不断增加,审美能力和审美需求得以提升。从满足人的审美需求角度,用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把美的思想、形式、理念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诸要素,贯穿思想政治教育诸环节,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改善其教育效果,使其更好地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思想政治教育,指的是对人的伦理教育或者说善的教育。美善结合不是新的理念,早在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和西方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就已提出;但多少年来,其主要论题是美育,主张通过美育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进而培养道德高尚和全面发展的人。借助美学及艺术理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是近几年才被有关学者注意的一个问题。这种思考得益于我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广泛传播,最主要得益于当时实践美学学说的兴起。实践美学是具有中国元素特征的、中西美学发展3000年来的众多学说之一,从发生到发展已半个多世纪,虽然争议不断,但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发展的逻辑行程。从美学横向和纵向的发展脉络来说,实践美学是其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世界宏观层面来看,美学的发展越来越开放并日益体现实践性。2010年在北京大学召开的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其主题是“美学的多样性”。一些美学家强调了当今全球化时代必将迎来美学与艺术多样性的黄金发展期,也必将迎来美学及艺术理论与现实生活实践相结合的实践美学的发展机遇期,并且部分西方学者已经提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实践命题。正是基于以上的启发,结合发展的时代特征和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笔者具有了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的构建思路。
人们对美学的认识长期以来存在误区,认为审美是超功利的,若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结合,有实用、功利之嫌。但仅从审美的超功利特性,就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具有功利性倾向,这是不恰当的,也是不科学的。美学具有超功利性,并不是说审美绝对无功利,而是说这种功利是潜在的功利。它不仅体现现在美的产生过程中,还体现在美的社会效应中。从真善美之间的关系也能看出美的潜在功利性,因为通过美的活动能够产生善的教化,通过美的愉悦能够产生真的启迪。表面上看,美不存在功利意识,仅追求精神的愉悦;但从深层次进行分析,美具有显著的功利性,它的功用是激发人的感情,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生精神境界,提升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借助美学理论,运用审美及艺术手段创造的,富有艺术性、审美性、感染力和说服力的方式方法的总和。虽然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始终未被系统研究,但历史上不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美学及艺术应用。本书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美学理论和实践应用进行了分期梳理、考察和挖掘,并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和反思,认为这是珍贵的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理论和实践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对进一步丰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本书提出并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内容构成的“美、艺、情”三重视角,阐述了审美型、艺术型、移情型、体验型、美育方法的五种方法的基本类型及其相关的具体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并且阐述了这些具体方法的适用范围、运用条件、实施过程及遵循的原则,从整体上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内容体系。
收起全部↑
王凤志,1970年生,浙江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及伦理学教学与研究工作。曾主持和参与国家及省市研究课题17项,在CSSCI来源期刊及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2部,主编和参编教材多部,曾获省和市级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3项。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概况
二、国外研究及应用概况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的理论概述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的内涵
一、美学及相关概念的阐释
二、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的含义
三、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的学科归属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的依据及地位
一、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的依据
二、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的地位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的理论渊源
一、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
二、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以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为指导
三、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借鉴的其他相关学科理论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的历史探析
第一节 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美学积淀
一、“乐以教化”的乐教方法
二、“以诗言志”的诗教方法
三、“文以载道”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艺术
第二节 我国近代以来对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的探索
一、梁启超、王国维教育美学思想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
二、蔡元培的“美育”方法
三、陶行知的“诗化”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美学实践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的历史发展
第四节 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的当代启示
一、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运用应注重综合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设计应注重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研究需要美学艺术创新
四、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体系需要进一步体现科学性和现代性
第五节 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的历史局限
一、传统思想观念制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美学应用
二、技术手段制约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的创新
三、社会物质条件制约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的应用
四、美学理论自身发展制约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的建构
第六节 西方传统德育方法的美学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一、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德育方法的美学借鉴
二、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德育方法的美学应用
三、近代以来西方德育方法的美学借鉴
四、西方德育方法美学思想的现代启示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的原则、内容和特征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的建构原则
一、真善美相统一原则
二、崇高性原则
三、灵活性原则
四、创造性原则
五、愉悦性原则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的基本内容
一、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内容的构成视角
二、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的基本类型
三、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的具体概述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的特征
一、表现形式具有审美性
二、实践过程具有艺术性
三、功能价值具有超越性
四、教育内容具有渗透性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的结构和功能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的结构
一、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的结构类型
二、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的结构运行条件
三、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的结构运行过程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的功能
一、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的适用范围和条件
二、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的直接功能
三、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的间接功能
第六章 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的实践应用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实践应用的原则
一、可操作性原则
二、方向性原则
三、综合性原则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的实践途径
一、理性教育和感性教育相结合
二、静态教育和动态教育相结合
三、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结合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的实践手段
一、塑造施教者的主体美
二、培养受教者的审美追求
三、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理论美
四、营造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美
第四节 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与美育
一、美育的性质
二、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与美育的关系
三、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视角下的美育实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论》:
二、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的含义
追根溯源,方法是指为达到一定的预期目的而采取的途径和方式,是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工具。从其本质上说,方法是指人对客观规律的自觉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属于“工具科学”的范畴。实际上,工具本身就已经蕴涵了思路、手段的概念,也就是对事物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体化为特定的可操作的方式方法,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美学手段和范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其本身就是创造人格美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蕴含丰富的美的因素,具有审美性内涵。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就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借助美学理论,运用审美及艺术手段创造的富有艺术性、审美性、感染力和说服力的方式方法的总和。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可以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提高受教者的精神境界,塑造受教者美的心灵和美的人格。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尤其是在对人的伦理教育,或者说善的教育中,美善结合不是新的创造。我国在古代春秋战国时期和西方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就已出现对相关方法的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从其最初意义上说源自我国古代的德教方法。“以诗言志”“文以载道”“寓教于乐”“乐以教化”等古代的“教化”方法,西方的席勒及我国近代的王国维、蔡元培等提倡的“美育”思想,都是主张运用美学手段对人进行思想和道德教育。如前文所述,我们已经知道,美学是美的哲学、审美心理学和艺术社会学三者的某种形式的结合,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是通过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和艺术美,塑造人们的心灵美,即培养人们正确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培养人们感知美、鉴赏美、再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学从其自身特点来说就是一门涉及提高和净化人格的学问,就是引导人们在对美的认识、欣赏和把握中得到人格的提升。美学是通过感觉体验世界的方式,与理论的认知方式相对,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三种价值尺度,即真、善、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有科学性、真理性,符合客观事物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具有向善性,力求使受教者成为品格高尚之人;真和善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美学的规律性和目的性,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意。
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是贴近生活和开放的方法体系,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某些含有审美因素的艺术方法,也可认为隶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的范畴。由于目前对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应用的认识存在不足,其概念、含义及理论建构体系有待思考和研究。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的含义,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