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市公司的兼并收购或重组中,管理层的语言或用语习惯是否会产生影响?如何产生影响?这些问题在以往国内学者的研究中并不多见。李路著的《雪球之翼:语言与企业并购/金融发展与开放研究丛书》以上市公司实际并购案例为立足点,研究收购方与目标方的语言差异对公司并购事件的影响。《雪球之翼:语言与企业并购/金融发展与开放研究丛书》选取首次公告日在2000—2012年期间中国上市公司并购非上市公司案例为样本,检验收购方与目标方语言差异对收购方股东财富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收购方与目标方语言差异越大,收购方股东财富受损的可能性就越大。《雪球之翼:语言与企业并购/金融发展与开放研究丛书》研究提供了从语言角度分析经济行为,如公司并购事件的新思路。
享有太多机制化霸权红利的美国在全球货币与金融体系中的边际影响力正处于极为敏感的时间当口。
某种意义上说,发端于美国的经济与金融危机在部分削弱了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与金融实力的同时,也为新兴经济大国积极争取国际话语权提供了难得的时间窗口。
因此,在一向极为看重趋势变迁的西方战略家看来,一旦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完成工业革命,并建立了相对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则参与国际治理的精英意识不断上升的上述国家,在国际经济秩序改革中的诉求恐怕绝不满足于对既有经济与金融体系的小修小补,而是基于已有的经济力量,积极寻求参与国际经济话语体系建设甚至重建话语体系。说不定,至今仍在起主导作用的"华盛顿共识"会在某一天被源自东方的某个共识所取代。
不过,在国际政经舞台日渐扮演光鲜角色的金砖国家,要最终成为与老牌工业化国家分庭抗礼的一级力量,需要时间,更需要耐性。
美国承认在金融创新与监管方面的犯错以及欧洲应对债务危机时的捉襟见肘,并不表明他们会平和地接受经济力量东移的趋势。西方尤其是美国依然拥有太多可以打压金砖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工具。将中国的经济影响力限制在美欧所框定的范围之内是他们一贯以来的目
标。客观地说,尽管金砖国家已经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之一,并可在一定范围内参与国际经济秩序与治理机制改革,但整体而言,并非铁板一块的上述国家短期内尚不具备挑战既有国际经济与金融体系的实力。
经济规模跃居世界第二的中国,尽管改革开放以来遵循比较优势战略将制造业和贸易规模提升到数一数二的水平,但中国一直难以进入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而美国仅仅凭借国际货币本位币地位就牵住了世界经济和人民币的鼻子。中国数以千万计的产业工人用血汗换来的巨额外汇储备不仅在使用空间与范围上受到很大约束,更面临着随时可能缩水的风险。另一方面,尽管中国近年来一直在积极争取参与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的改革,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发展中国家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改革主张,甚至在货币领域亮出了中国的机制设计底牌,但要破除美国60余年来精心打造的机制化霸权,可谓说易行难。
无论是全球经济失衡、竞争性货币贬值还是贸易保护主义和全球流动性的泛滥,其背后的主要推手均是美国。客观地说,美国自1944年以来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和全球金融稳定中的作用举世无匹;不乏创造力的美国也曾为国际经济和金融体系加注了不少创新元素。但正如当年的英国一样,要让国际经济和金融主导国主动褪去自私色彩几乎是不可能的。美国近年来其实一直在设法维持和延长"美元红利"期。美国可以部分满足中国扩大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话语权的愿望,但这种投票权的部分东移其实是美国顺应发展中国家要求力压欧洲主要经济大国削减投票权的结果。主要国际经济组织的真实治理结构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至于稍稍有点动摇但依然坚固的美元霸权,仍将是横亘在人民币面前的一堵高墙。
李路,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教师、金融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清华大学金融学博士后(与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联合培养),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博士(硕博连读),复旦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学士(全国数学竞赛保送)。历任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研发部金融创新实验室负责人、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金融学系、经济与金融研究所、会计学系助理研究员。研究兴趣在于探寻金融市场价格形成过程,具体方向包括:高频交易、市场微观结构、金融衍生品、公司财务。在《会计研究》、《中国会计评论》、《证券市场导报》等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在中央党校内刊《理论动态》发表政策建议,作为合作者参与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承担中国证监会稽查局研究项目获立功课题,担任《中国期货市场年鉴》、《上海经济年鉴》、《上海金融年鉴》、《上海金融发展报告》等出版物金融衍生品部分执笔人。
丛书总序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非正式制度研究
第二节 企业并购研究
第三节 非正式制度与企业并购研究
第三章 中国特定制度背景中的兼并与收购
第一节 兼并与收购发展历程
第二节 中国兼并与收购的发展历程
第四章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非正式制度研究
第一节 作为市场经济体制制度基础的非正式制度
第二节 中国特定制度背景下的非正式制度
第五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第一节 语言与企业并购
第二节 管理层语言特质与企业并购
第三节 独立董事语言特质与企业并购I
第四节 CEO行业经验与企业并购
第五节 独立董事行业经验与企业并购
第六章 实证分析与经验证据
第一节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第二节 检验方法与模型
第三节 变量设定
第四节 描述性统计分析
第五节 回归分析
第七章 结语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启示
第二节 本书的理论贡献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