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发展的经济分析》主要分析我国特有的农村集体土地制度以及交易成本在城市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影响国内城中村的发展。主要数据来自于国内三个城中村较多的城市,分别为深圳、广州及西安。
《城中村发展的经济分析》主要采用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通过寻找城中村土地发展的实证规律来分析制度和交易成本在这些规律的形成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此外,《城中村发展的经济分析》在分析规律之后建立了一个整体性的多利益关系人的分析框架,这框架可能会有助于大家理解城中村的发展。
科研工作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较为基础的描述性工作,即我们所说的解决“是什么”的问题。第二种是解释性的工作,即我们所说的解决“为什么”的问题。第三种是应用型的工作,即我们所说的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在科研中三种工作当然是缺一不可,但三者的特性有所不同。
描述性的工作较为基础而且烦琐,这部分工作可以很具体,比如描述人口的特性就是很具体的一件事情,除了描述人口总量之外,还需要将人口分成很多类别,如按性别的分类、按教育程度的分类、按地域的分类等等。同时这部分工作也可以很抽象,比如将人的特性总结成为理性和非理性就是一项比较抽象的工作。但不管是抽象还是具体描述,描述的对象一定是具体的,所以描述性的工作总体来说其目标比较明确,工作的结果也较为确定。
和描述性工作不同,解释性的工作目标虽然明确,但结果是比较难预测的,这是因为解释性的工作需要对事物运转背后的原理进行探讨,而这些原理往往是未知的,所以不同的人基于掌握的信息的不同以及逻辑思维的差异往往会得出不同的解释。这就是说,对于同样的事情会有很多解释,而要将这些统一成一个较为公认的解释可能会是很难的一件事情。
和前两者都不同,应用型的工作其着重点在于解决问题,其前提条件是对事物的描述和解释都已经完成到相当的程度,剩下的只是方法的创新而已。相对来说,描述性的和应用性的产出占科研产出的主流,这一方面是因为描述和应用性工作其本身的工作量较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成果的特性更能吸引科研人员参与,因为描述性的工作虽然基础而且烦琐,但结果较为确定,而应用性的工作虽然不易(创新不易),但回报可观(离具体问题较近),所以两者都对科研工作者比较有吸引力。而反观解释性工作,虽然具体工作量不大,但思维量大,更重要的是结果不确定,同时回报也不可观(离具体问题较远),所以从事这样的解释性工作的人往往需要格外的坚持。需要提及的是,解释性的工作是横亘于描述和应用之间的瓶颈,是发现新知识的桥梁,内容虽少却很重要,所以我们是应该分配更多的资源去做这类的工作的,这应该可以促进科学的发展。
本书作为一个解释性工作的尝试,对涉及中国的城中村发展的各种事实和规律进行了总结,并将得出的解释作为一种可能的知识分享给各位读者。当然,由于作者水平有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但只要能带给读者启发,这就是好的,应该是一个有益的尝试。需要说明的是,因为本书的内容是由作者的英文论文翻译而来的,所以有些词句难免晦涩,还请读者见谅!
查看全部↓
聂致钢,2014年获香港大学房地产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南京财经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房地产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及土地经济学。
序
第一章 研究介绍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研究目标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可能的贡献
第五节 研究局限性、政策启示以及研究拓展方向
第六节 全书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新制度经济学
第二节 关于城中村的文献的回顾
第三节 博弈论和消费者理论
第三章 城中村问题的由来
第一节 我国土地二元制的简单描述
第二节 我国农村的农地和宅基地的差别
第三节 城市化以及其对农村土地的影响
第四节 城中村的形成过程
第五节 区位差异的影响
第四章 城中村发展的密度问题
第一节 介绍
第二节 城中村的产权
第三节 基本计算公式
第四节 观察到的数据模式
第五节 理论讨论
第六节 结论
第五章 城中村改造的经济分析
第一节 介绍
第二节 观察到的数据
第三节 分析讨论
第四节 结论
第六章 沙井的例子及其启示
第一节 介绍
第二节 沙井的例子
第三节 在沙井观察到的具体情况
第四节 沙井的案例带来的启示
第七章 对差异化结果的可能解释
第一节 介绍
第二节 对于差异结果的解释
第三节 一个完整的分析
第四节 其他分析方法
第五节 结论汇总
第八章 进一步的讨论以及结论
第一节 要澄清的概念
第二节 关于经济过程和经济结果的论断
第三节 回顾之前的城中村分析对于上述论断的佐证
第四节 更多的例子以及结论
第五节 和博弈论的比较
第六节 制度的作用
第七节 最后的结论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