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起海外高度关注,也带动了海外中国研究的进一步兴盛。以研究"中国文化,中国事物,中国现象,中国问题"为对象的海外中国学迅速发展,成为国际学术界中增长最快的"显学"。而中国国内对海外汉学和中国学的研究也方兴未艾。在201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的《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以及《教育部学习宣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重点工作》中,都明确把"推动海外中国学研究"列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和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和话语权的重要抓手和重点工作之一。
乔兆红,女,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经济史、中国近现代史、海外中国学。代表性学术著作有《复兴与增长:共容性组织推动的经济制度变迁 1921-2011 》(2011,合著)、《中国商民运动的历史命运》(2010,独著)、《百年演绎:中国博览会事业的嬗变》(2009,独著)、《“一切始于世博会”:博览效应与社会发展》(2008,独著)、《走向上海国际贸易中心——从纽约、东京、新加坡、香港到上海》(2011,合著)等。
目 录
导论:“谭中之问”,谁能扛起中国研究的大旗
第一章 汉学新动向
第一节 域外中国学研究方法论检讨
第二节 转型期的汉学新动向
第三节 期待海外汉学中思想史的回归
第二章 中国学研究的现代转型
第一节 中国学研究的新视点: 华文报纸在北美的五次转型
第二节 中国崛起时代的中国学
第三节 唱盛中国: 历史延续问题和西方学界的当代中国重估
第三章 海外关于中国民族主义问题的研究
第一节 海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节 阐释与启示: 海外视野下的中国民族主义
第三节 研究特点及发展空间
第四节 海外中国民族主义研究: 概述与评述
第四章 西方学者关于中国文化认知的若干极点
第一节 讨论边界及其语境
第二节 西方关于中国文化认知的若干极点
第三节 文化超越的硬支撑
第五章 国际视域下中国道路的政治优势与思想价值
第一节 “中国模式”的政治内涵
第二节 “政治西方”: 西方“自由—民主”范式的局限
第三节 中国成功的政治密码及政治发展
第四节 中国政治发展的思想价值与国际意义
目 录|
|海外中国学理论前沿
第六章 中国发展的海外视角
第一节 为了实现共同富裕: 中国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新提升
第二节 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第三节 中国劳动力短缺、工资上涨的现状和原因
第四节 中美关系的临界点已近在眼前
第七章 中国台湾地区的中国大陆研究: 台湾地区研究者如何讲述中国大陆故事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方法
第二节 个别故事主题分群分析
第三节 综合主题分群结果讨论
第四节 台湾地区之中国大陆故事主题变迁
第八章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中国学视野下的经济解读
第一节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问题的探讨
第二节 市场配置资源与政府角色转变
第三节 自主创新体系与“互联网+”新优势
第四节 自贸区试验与人民币国际化
第九章 新常态背景下的政府与社会: 中国学视野下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 中国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第二节 社会治理与社会组织
第三节 社会保障与社会公正以及社会质量的国际比较研究
第十章 “一带一路”与“利益共同体”: 中国学视野下的国际区域合作发展之路
第一节 “丝绸之路”的历史与未来
第二节 “一带一路”的内涵与外延
第三节 基础设施网络与产业资金链
第四节 构建“一带一路”合作机制
第十一章 国际秩序与全球治理: 以新的世界秩序为起点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第一节 战后秩序的维护与更新
第二节 亚洲秩序与全球治理
第三节 合作共赢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附录 海外中国经济研究新书纵览
《海外中国学理论前沿:中国与世界》:
(一)对传教士汉学著作中的西方中心主义应给予批判
美国来华的传教士卫三畏给中国的定位是“现存异教国家中最文明的国家”,这要在当时大概是对中国比较好的评价了,但其西方中心主义的立场是很明显的。正如后来研究中国基督教史的汉学家赖德烈( Kenneth Scott Latourette)所指出的:“卫三畏希望纠正19世纪以来西方对于中国的轻蔑与无知,但他没有从当时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中解放出来,他确信,虽然中国绝不是未开化的国家,但中国在文明程度上要落后于基督教国家……在他生活的年代,中国的清王朝正在走向衰落,庞大的中华帝国已经被数量很小的英国军队打败,并且正处在内战中,当他将中国和工业化革命后日益富强的西方世界进行比较时,他几乎不可能再有18世纪欧洲人看待康乾盛世时的那种敬畏和羡慕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