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从心理学角度解读说服策略的书籍。书中详细叙述了全面的、原汁原味的心理学实验和研究,对被说服者的心理进行了深刻、系统的剖析,旨在让读者在深入了解人们的抵抗心理、妥协心理、服从心理和顺从心理的同时,掌握*实用、*有效的沟通方法和说服策略。
丛书序
如何管理团队在最近这些年的创业热潮中,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现今有一种说法,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排在首位的就是创业团队是否成熟且有特质,事实也是如此。应当说,这一波创业热潮,是一次团队意识的全民灌输教育。
时至今日,如何带好团队已经引起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其本质上更多是一种素养,是一种方法论思维,特别是在创业环境中,这种素养代表着创业者个人的心理修养和心理空间,代表着个人与团队成员之间恰当而又不失分寸的相处。
多年来,我们搞创业,参与多种创业设计,我们宁愿相信每一位管理者都有胸怀、有心理素养,拥有人格上的突出魅力,这是带好创业团队的基础。而这些能力不是通过全员氛围的灌输可以实现的,它需要个人去修炼、去学习、去沉淀。
我们编写这套书的目的,就是要给管理者在面对团队管理问题时以指导。我们从“心理”出发,来讨论团队管理方面的诸多问题,这也是对目前社会上缺乏解读“团队心理”方面书籍的一个补足。
孟子有句话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意思是说,如果你做事不顺利或人际关系处理得不好,要先寻找自身原因。这句话听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实际上,当你拥有足够多的阅历时,就会明白,只有这样看待问题,才能寻出问题的根源,真正解决问题。
这套书不会告诉你管理团队的“科学方法”,但是会告诉你如何去品味人心,教你如何“对症下药”。我们认为,这才是带好团队的基础。人们常说“万变不离其宗”,人心就是“宗”,是变化之源、变化之根。
这套书共分三册:《团队管理方法论①:合作引导律》《团队管理方法论②:心态调节律》《团队管理方法论③:沟通说服律》,其侧重点各有不同。
这套书之所以称为方法论,是从其基本概念引申出来的。众所周知,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概括来说,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那么,为什么要强调方法论?最近媒体上有一则消息,称复旦大学广泛推行一批新的选修课,课程内容全变了,变成了各个领域的方法论。为什么呢?他们认为学习不应该只关注现象,而要学习剖析现象之方法论。换言之,学习要向深度转换,而不只是拓展宽度。
但愿我们的每一个读者都能拥有更加有深度的思维!谨此致谢。
前言
大概在两年前,在接触过很多企业管理者之后,我们原本希望编写一本能够生动反映团队领导者沟通困境的图书,也为此做了一些调研工作。但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管理者真正需要学习的是一些基本的沟通素质与沟通心理策略,这个意见占了压倒性多数。
于是,本书应运而生。它客观总结、呈现了心理学对沟通和说服力的研究成果,学习这些成果可以使沟通者正确看待沟通和说服问题,习得沟通和说服的素质和策略,而至于这种策略能否被灵活地运用,则取决于沟通者自身的领会和把握。
当你翻看这本书的时候,可以先试着思考自己是否有过以下经历:你想要去说服一个人,但却有些困难。他似乎有点固执,总是听不进去你说的话,甚至还故意与你唱反调。你想要改变这种局面,最后寄希望于书籍——你希望从一些书中找到方法,成功地说服他。所以你来到了图书馆或者书店,你想找到一本书,让它来为你指点迷津。
你也许已经阅读过很多关于说服与沟通的书了,也尝试过使用其中的方法,但效果似乎都不大。
你对说服之类的图书不是那么信任了,但还是忍不住想要翻翻看——“或许能找到好方法呢!”
如果你也正在经历这些,那么就请翻看这本书吧——记得带一支笔和一个笔记本。这本书介绍了一些方法,对你的说服有益,你需要把它们记下来,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使用。
有什么东西是值得你认真阅读并记录的?
当你准备好之后,你会发现这本书与你之前读过的那些书籍有所不同。这里没有很多理论,有的只是对人心的分析——人们顺从或者拒绝他人的心理秘密。你需要了解这些内容,然后“对症下药”,结合对方的表现来决定使用哪一种方法。
这本书里包含许多心理学的道理——超过30个。那么,它会不会很难看懂呢?当然不。书中的道理都是通过心理学实验来阐述的——这些实验与教科书中的实验不同,其对经过和结果的描述都是通俗易懂的。所以,你需要做的只是安静地阅读,同时记下有用的东西。
最后,记住一点:相信自己!不要怀疑或者抱怨自己的口才、知识或影响力!看完这本书你会发现,要说服一个人,你不必知识渊博,也不必巧舌如簧,只要把握住对方的心理,你就能说服他,赢得他的信任。你要相信自己能够理解你的说服对象,你知道他在想什么,你能应对!
成正心,北京华通正元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长期从事企业研究、咨询、培训等工作,广泛涉猎心理学、管理学、哲学、文学等知识领域,结合运作企业的经验,撰写了大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书籍、调研报告。目前受教育部委托进行职教教材系列的编写;担任中国创业大赛的评委。
《团队管理方法论3:沟通说服律》:
戴尔·卡耐基计划到加拿大的新布朗斯威克去度假,就写信给旅行社索取资料。不久,他就收到了很多营地和向导寄来的信件和印刷品。如此多的信息,一下子让他不知如何选择,只好一封一封地拆开信件看。
在看了大部分类似的信件之后,他看到了一封特殊的信件——内附一份曾经去过他们营地的纽约人的姓名和电话号码,并请卡耐基打电话询问这些人,以详细了解他们营地所提供的服务。
查看名单,卡耐基居然看到了一个认识的朋友的名字,于是就打了个电话给朋友,打听朋友那次野营的经过情形。得到答复之后,卡耐基挂断电话,就给这个营地打电话通知了他到达的日期。
虽然别家的野营主人也都以真诚的服务希望卡耐基光顾,但只有那位野营主人给了他充分的调查权,让他觉得选择这家营地是自己的想法。
总之,人们往往更信得过自己所发现的意念。有时候,我们要做的不是强迫对方接受,而是提供信息,抛砖引玉,让对方自己去感受与接受。
5描述要生动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有抛砖引玉的作用。很多时候,只有生动的信息才能让人们展开进一步的思考和行动。这是因为,生动描述的本身,也是影响人们对事物认知和判断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一家自助餐厅里,一些大学四年级的学生正在聚餐。自从进入新学期以来,学生们的心思似乎都放在了找工作上。他们经常参加招聘会,常常利用周末甚至上课时间出去面试。而聚在一起时,他们通常会讨论彼此的应聘事迹,即使在这家自助餐厅也不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