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 |
从“90后”到“00后: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报告(2005-2015) 定 价:¥44 中 教 价:¥35.20 (8.00折) 库 存 数: 0 丛 书 名:中国少年儿童发展蓝皮书
《从“90后”到“00后”》通过持续、纵向的对比研究探索中国少年儿童的成长规律,选用2005年、2010年和2015年三次数据进行对比研究,以期全面描述10年来中国少年儿童的发展状况与趋势,探索代际差异的表现及成因,并就促进我国少年儿童的发展提出建议。
本书主要从学习、价值观、消费、闲暇、媒介素养、心理、亲子关系、同伴关系、校园环境、少先队活动等方面对“00后”少年儿童的特征进行全面描述。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专门从事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的学术机构。主要职能:研究青少年现状与发展趋势、青少年工作与政策、青年运动史,编辑、出版青少年研究类学术刊物,为政府部门制订青少年法律、法规、政策和发展战略,为青少年工作机构决策和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理论依据和信息服务。张旭东: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副研究员,常年从事中国少年儿童研究工作。孙宏艳::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总报告 从“90后”到“00后”
— 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 001 一、“00后”的学习特征 / 002 二、“00后”的价值观特征 / 008 三、“00后”的消费特征 / 012 四、“00后”的休闲生活特征 / 016 五、“00后”的媒介素养特征 / 020 六、“00后”的心理特征 / 024 七、“00后”的亲子关系特征 / 027 八、“00后”的同伴交往特征 / 031 九、“00后”的校园环境特征 / 035 十、“00后”的少先队活动状况 / 039 十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权益保护特征 / 043 第一章 “00后”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 / 049 一、学习负担不减轻反加重 / 050 二、学习认知趋于务实 / 060 三、学习满意度呈现下降趋势 / 067 四、学历期望回归理性 / 072 五、继续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 075 第二章 “00后”少年儿童的价值观状况 / 077 一、少年儿童的幸福观 / 078 二、少年儿童崇尚的品质 / 084 三、少年儿童的环保意识 / 091 四、少年儿童的群己观 / 096 五、少年儿童的国家认同 / 101 六、“00后”的价值观特点及教育策略探索 / 107 第三章 “00后”少年儿童的消费状况 / 113 一、少年儿童的零花钱“水涨船高” / 114 二、少年儿童的财富“两极分化” / 118 三、少年儿童的消费水平“你追我赶” / 124 四、少年儿童的数码消费“风头强劲” / 130 五、少年儿童的消费观念“理性至上” / 143 六、少年儿童的财商教育“与时俱进” / 151 第四章 “00后”少年儿童的休闲生活状况 / 155 一、闲暇:童年的自由时光 / 156 二、休闲偏好:可能的自由选择 / 160 三、休闲参与:现实的行为选择 / 164 四、开展休闲教育,培养健康生活方式 / 171 第五章 “00后”少年儿童的媒介素养状况 / 175 一、少年儿童媒介素养教育不可或缺 / 176 二、当代少年儿童的媒介素养状况 / 177 三、少年儿童媒介素养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188 第六章 “00后”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 / 194 一、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和变迁 / 195 二、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 201 三、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需高度重视 / 206 第七章 “00后”少年儿童的亲子关系状况 / 209 一、改变是当代家庭最主要的特点 / 210 二、家庭教育观念明显改善 / 218 三、亲子关系亲密而富有支持性 / 234 四、亲子时间增多,亲子活动仍待丰富 / 243 五、维持良好亲子关系,营造温暖家庭氛围 / 249 第八章 “00后”少年儿童的同伴关系状况 / 253 一、同伴关系对少年儿童具有独特作用 / 254 二、中小学生非正式群体影响力增强 / 266 三、少年儿童网络交往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 / 269 四、重视少年儿童的同伴交往,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 272 第九章 “00后”少年儿童的学校环境状况 / 276 一、学校环境整体状况良好 / 277 二、学校环境的突出问题 / 295 三、共同营造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 / 301 第十章 “00后”少年儿童与中国少年先锋队 / 304 一、少先队品牌活动仍然受到喜爱 / 305 二、少年儿童参与少先队中小队活动的频率提高 / 311 三、少年儿童参与少先队自身建设更加主动积极 / 313 四、少年儿童在少先队活动中的获得感增强 / 315 五、以核心价值观培育为统领,进一步发挥少先队的综合育人作用 / 319 第十一章 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保障状况 / 322 一、农村留守儿童受照顾权不到位 / 323 二、农村留守儿童生命健康权难有保障 / 326 三、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大打折扣 / 329 四、农村留守儿童发展权受制约 / 332 五、留守儿童的主体性在自身权益保障工作中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 333 六、运用法制思维和方式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监护缺失问题 / 334 后 记 / 337
二、学校环境的突出问题
“00后”眼中的学校环境特征不仅反映出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以下对其中突出的问题进行归纳并分析原因,便于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一)师生关系呈现两高一低的趋势,即学生对师生教学关系和社会关系评价高,对师生人际关系评价低 据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期评估教师队伍建设专题评估报告》,普通小学、初中的老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从2010年的99.52%、98.65%提高到2014年的99.88%、99.53%;中小学老师年龄结构也不断优化,中小学老师40岁以下(不含)占55.99%。随着老师自身素质的逐步提高和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他们开始自觉向“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服务、重学生发展”的师生关系转变,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提升,民主平等的关系已经成为师生关系的主流。同时,这与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小学生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的逐步增强、社会变革和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求有关。然而,纵向对比发现,少年儿童与老师关系亲密度下降明显,其原因如下。 从社会环境来看,首先,人们对教育价值的理性追求导致了教育功利化、师生关系功利化。在升学率的指挥棒下,师生更加重视知识的传授与接受,相对轻视情感的交流与沟通。 其次,与中国社会转型一致,师生关系也处于转型时期,传统师生关系中强调学生对老师的服从、维护老师绝对权威等特点的影响仍旧存在。例如,数据显示,两成多老师有不允许学生辩解和做错事也不认错的情形。但传统师生关系中一些增进师生关系亲密性的时空因素改变了,使得师生之间产生疏离感。实地调查发现,随着现代社会人口迁徙的浪潮,中小学老师流动频繁,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没有稳定、充分的交往为基础,师生之间很难建立亲密关系。 再次,班额的不断扩大直接影响了师生互动。近年来,伴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城镇学校生源暴涨,“大班额”现象愈演愈烈。山东某市一所城区实验小学,全校共66个教学班,班均学生77人,年级越低,人数越多,在教室里走路只能侧身通过,讲台两侧紧挨黑板的位置也安排了座位。该校校长介绍,“这几年生源增加趋势非常明显,学校学区5年前仅有4万人,现在已经超过10万人”。乡镇中心小学大班额问题更为严重,一方面由于农村的“撤点并校”取消了大量教学点;另一方面出于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逐,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家庭把孩子送至城镇求学,催生了一大批大班额学校。在河南驻马店某县一所初中,平均班额120人,最大班额达到160人。班级规模远超过教育部规定的45?50人,大班额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使得老师与学生交流机会减少,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时间势必被压缩,更不用说课下的情感沟通。 从学生来看,受个体、社会和家庭影响,一些学生不善于与成人沟通,一些学生则把老师当作取得好成绩、考上好大学的阶梯,对老师缺乏情感投入。除此之外,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00后”,其满足人际交往和情感需求的途径增多,对老师情感的依赖性也大大减弱。在被问到“内心的秘密,你最愿意告诉谁”时,“00后”选择老师的比例(2.6%)与网友的(2.2%)接近。 从老师来看,在现有的教育评价体系下,在成绩指标的考核下,老师不得不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业务中,把有限的资源向成绩优秀的学生倾斜,影响了师生情感交流。此外,在以价值取向多元化为特征的社会转型期,极少数老师受到不良价值观念的影响,迷失了自己的角色,把学生当作追逐物质利益的工具,调查发现,有12.5%老师有要求或暗示学生送礼的行为,这种行为即便很少,也会影响到学生及全社会对师德的信心,进而对师生关系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师生关系亲密度的不断下降让人忧虑。教育是生命对生命的影响,师生关系的实质是“老师生命主体与学生生命主体共同建构的精神性共享关系”。师生之间不能建立亲密的关系,精神共享关系便无从谈起。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老师获取知识的速度可能不如学生快,而且独立于学校的老师也已出现,将来还会大量涌现,学生可以在家学完所有功课。实体的空间、虚拟的空间,教室和班组的学习空间都在变化。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变化中,改变的只是教学的形式,教育的本质却不会改变。唯其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更需要关注学生的精神、信仰、理想和信念,而老师点点滴滴的爱和关心、老师的气质和人格魅力是最好的生命教育,甚至老师一个温暖的眼神,都很重要。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说:“我现在不担心老师教不好学生,我只担心老师不会爱学生,没有爱哪来的创新人才培养?”顾先生所指的远不止是来源于老师责任感的爱,更多的是来自于师生自然交往中产生的爱。 (二)性别、年级和家庭经济条件对师生关系有较大影响 1.男生对师生关系的评价比女生略显消极 男女生在言语表达和情感体验上存在差异,男生不如女生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师生交往中障碍较多,对师生关系的评价较为消极。 首先,男生在学校问题行为比女生多,不如女生顺从,在与老师的交往中表现出更多的冲突性。调查显示,92.9%的女生评价老师经常或有时鼓励有进步的学生,91.5%评价老师经常或有时关心有困难的学生,分别比男生高3.4个和3.6个百分点;而9.2%的男生评价老师经常或有时挖苦、嘲笑学生,12.2%评价老师经常或有时推搡、打骂学生,分别比女生高3.0个和4.6个百分点。 其次,男生参与班级、学校活动的比例低于女生,与老师交流机会较少。女生因为听话,容易受到老师的喜爱,有更多机会参与各种活动。调查发现,曾担任班干部的学生中,女生的比例为70.8%,比男生高11.3个百分点。因参与班级、学校活动的机会较少,男生不仅与老师交流机会比较少,对班级环境和校园气氛的感知也比较消极,30.0%的男生认为班级里有人拉帮结派,比女生高2.8个百分点;24.8%的男生认为学校不太安全,比女生高3.5个百分点。 此外,由于小学和初中老师以女性居多,尤其是小学,老师性别比严重失衡。女老师的管理方式偏于细致,这也可能是导致男生对师生关系评价比较消极的一个原因。 2.初中生的师生关系亲密度低于小学生 随着少年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认知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发展需要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影响其包括师生交往在内的社会交往行为。 初中学生大多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高涨,与小学生相比,他们渴望得到成人的尊重和平等的对待,容易对老师的管教产生不满情绪。调查显示,21.8%的初中生评价老师经常或有时处事不公,比小学生高7.2个百分点。 初中生的独立意识增强,对成人的依恋减少,更加注重同辈群体的交往。49.2%的初中生表示非常珍惜和老师的关系,比小学生低19.1个百分点;仅38.1%的初中生会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老师,比小学生低13.1个百分点。 初中学习任务加重,学习负担给学生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来自老师的期望以及单一的成绩评价标准,也使学生与老师容易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导致师生双方矛盾冲突增加。 3.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少年儿童在师生关系方面障碍较多 本次调查发现,家庭经济困难的少年儿童在所有群体中,对师生关系整体评价最差,且比例悬殊,具体表现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少年儿童课堂参与度低,与老师互动少;对老师负面评价多;与老师亲密度低。经济困难的少年儿童中,仅不到一半(48.9%)表示非常珍惜和老师的关系,比经济富裕的少15.3个百分点;而有18.2%的表示不太珍惜师生关系,比经济富裕的多8.2个百分点。国内外有诸多调查研究显示,家庭经济水平与学生发展和学业成绩存在密切关联,家庭经济困难对少年儿童学业成绩有明显的负面影响。家庭经济困难群体表现出的师生关系障碍可能多源于其学业成绩较差。 在现有的教育评价制度下,学习成绩是老师评价学生的重要指标,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更可能会受到老师忽视或歧视。调查显示,少年儿童认为近两成老师(17.6%)不喜欢学习差的学生,远远高出同一题目的其他三个选项(5.7%的老师不喜欢相貌不好的学生、5.2%的不喜欢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8.8%的不喜欢爱提意见的学生)。对此,经济困难、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会用转移或否定的形式进行心理防卫,使得师生关系恶化。与老师的关系紧张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班级融入感和校园归属感,家庭困难的少年儿童中,37.3%的认为班级学习气氛不浓厚,比经济富裕的低16.3个百分点;35.8%的认为校园不安全,比经济富裕的高15.8个百分点。 (三)逾两成少年儿童缺乏校园安全感 本次调查发现,超过两成(23.0%)少年儿童觉得校园不够安全,其中既有少年儿童对客观存在威胁的主观反映,也有少年儿童个体因素带来的情感体验。 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在其出版的《风险社会》一书中首次使用了“风险社会”的概念,指出社会风险是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相比传统社会,风险社会稳定性态势减弱,不可测因素增多,个体安全感降低。在风险社会中,校园安全风险呈现多样化、复杂化、人为化的趋势,原因错综复杂。 首先,从个体因素来说,年级、家庭经济条件和抚养状况对少年儿童的校园安全感影响较大,29.8%的初中生、35.8%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少年儿童有校园不安全。交叉分析还发现,31.1%的母亲长期外出务工的少年儿童,31.9%的父/母去世的少年儿童校园安全感差,均高于平均水平(23.0%)。 初中生因为年龄增长,活动范围增加,相比小学生,对校园内外不安全因素有更多的感知和接触;家庭经济困难本身就是造成安全感缺失的原因之一,加之家庭经济困难的少年儿童学业成绩也可能比较差,因此受到老师关注少、校园生活障碍多,加剧了这个群体的校园不安全感;母亲外出务工或父/母去世的儿童因亲情缺失导致其生活整体安全感差,其中也包括校园安全感。 其次,从客观原因来看,校园恶性事件、校园暴力和校园意外伤害时有发生,校园周边环境混乱,直接对少年儿童造成了人身威胁,给其带来不安全感。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激化,一些人因为种种原因对社会实施报复性犯罪,安全防范较弱的校园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弱的中小学生容易成为其实施报复的对象,校园恶性事件频发。2014年5月20日,一名有吸毒史的男子闯入湖北麻城市南湖办事处五里墩小学,手持菜刀对正在玩耍的学生砍去,造成8名小学生受伤;2014年9月1日,开学第一天,一男子携刀闯入湖北十堰郧西县东方小学,砍杀多名师生后跳楼身亡;2015年5月31日,一名精神分裂患者闯入黑龙江省庆安县第一中学实施暴力行为,造成1名门卫和2名学生受伤……悲剧屡屡重演,凸显校园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安全管理机制。 校园暴力、伤害事件也屡见不鲜。2015年,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发布的校园伤害调研报告显示,近六成校园暴力犯罪因口角、眼神等琐事引发,校外人员参与比例高,具有犯罪手段残忍、伤害程度偏高等特点。更多的校园暴力和欺负事件未涉犯罪,但影响更恶劣,例如2015年4月2日,江西九江修水县英才中学初三多名女生在课间休息时间殴打一名同学;福建永泰县东洋中学初三学生小鸿(化名)自小学5年级起,就经常被其他同学无故殴打,直到2015年6月8日他疼痛难忍才告诉父母,送医后发现脾脏出血严重,经手术切除了脾脏。诸多案例显示,校园暴力事件中,受伤害的少年儿童往往缺乏自护意识和能力。 实地调查发现,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工作难度大,特别是在我国中部城市,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中小学周边的文化环境、治安环境、交通安全、饮食卫生都存在不少隐患,调查数据显示,中部的少年儿童有近三成(29.1%)感到校园不安全,比东部高9.1个百分点,比西部高5.6个百分点,且有30.9%认为班级里有拉帮结派的现象,也高于东部和西部。这是城镇化产生的种种社会问题在中小学校园的折射。 此外,各种校园暴力事件的报道、网络视频的传播也加剧了中小学生校园的不安全感。这些暴力伤害事件暴露了中小学校园安全意识淡薄、安全制度不健全、安全教育不到位、应急能力不足、监管力度不足等问题。学生安全感不足本身也是校园安全管理的问题之一。 三、共同营造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 1. 政府尽快完善中小学教育布局和评价体系 首先,尽快在城镇化进程较快的地区新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校数量,同时因地制宜,加大对农村中小学和教学点的建设力度,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缓解城镇中小学大班额现象。 其次,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建立体现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科学多元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制度,扭转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在减轻学业负担的同时采取措施加强师生互动,为营造和谐自然的师生关系创造外部条件。 2. 学校注重促进老师专业情意发展,提高老师职业道德 老师的专业情意主要包括专业情感、专业伦理和专业信念。其中,专业情感是核心要素,关爱学生既是老师的天职,也是教育的本质。只有老师把关爱学生作为自己全部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时,老师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才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从而生成有效的教育。这种教育情感来源于老师内心的价值取向 — 热爱教育,乐于奉献,甘为人师。专业伦理强调老师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客观公正地对待学生。老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包括学生的情感、心理和精神等方面的需要,并努力形成师生相互欣赏的日常教学环境。专业信念表现为老师对教育观念、教育理想和教育意义的确认和信奉。 老师专业情意的养成既需要老师的自我培育和自我发展,也需要学校营造良好的环境,为老师专业情意的培育提供支持和保障。具体来说,第一,要加强老师职前职中的情感培育,塑造老师专业成长的灵魂;第二,要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构建老师专业成长的家园;第三,建构科学的激励机制,搭建老师专业成长的平台。通过对老师专业情意持续不断的培养,不断提高老师职业道德,抵挡不良价值观念的冲击。 3. 师生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共同构建关心型的亲密师生关系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继70年代提出“学会生存”的教育思想后,提出了“学会关心”的构想。美国教育哲学学者内尔·诺丁斯博士认为,“关心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石”,她在《学会关心 — 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中指出,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人爱的人。诺丁斯认为,推动我们前进的力量不是理智,而是情感,是我们对任何人和事所持的感情。 在关心型师生关系的建构过程中,师生应该是平等的、互动的、双向的相互关系,但由于老师与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担当不同的角色,以及双方本身的阅历、知识、成熟度不一,使得师生之间客观上存在一定差距,也决定了老师在构建关心型关系中应该先扮演关心者的角色,学生是被关心者,通过接受、认可、反应,慢慢成长为关心者。 学生因为个性、年龄、性别、家庭背景等因素,对老师发出的沟通信息反应不一,老师要遵循了解与热爱、尊重与欣赏、理解与信任、民主与平等的原则,除了为学生起到榜样与示范作用外,最重要的是要与学生真诚对话。对话不仅仅是指师生双方的语言交流,而且指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这样的对话需要时间和爱心,也需要沟通技巧。 与此同时,家庭和学校要注意培养学生与老师主动沟通的意识和习惯。目前,我国中小学班额较大的情况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变,老师很难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与每一个学生进行即时性的直接沟通。家庭和学校都要有意识地培养中小学生的沟通意识和能力,通过家校互动、开展师生联谊活动、建立导师制等方式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积极与老师进行沟通,促进师生亲密关系的建立。 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表明了时代教育的人性化走向,用情感推动教育前进,可以避免我们的教育误入歧途、迷失在工具理性和功利主义的主宰之下。 4. 全社会共同营造和谐安全的校园文化 校园安全感与个人因素有关,更与时代背景、社会环境息息相关,营造和谐安全的校园也必须把社会各方面力量结合起来,狠抓落实。 第一,以安全教育为突破点,不断增强少年儿童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建议在中小学增设一门综合性的安全教育课,将校内安全、校外活动安全、饮食卫生安全、交通安全、自然灾害紧急避险等内容纳入其中。在学习方式上,可利用黑板报、知识竞赛、征文、模拟训练等各种有效形式,在教授安全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避险技能的适应性训练。 第二,以建章立制为切入点,不断提高学校的防范水平。一要明确校园安全第一责任人;二要健全制度,根据校园安全工作的需要,建立健全门卫制度、值班制度、案情必报制度等,做到有责可循,有章必循;三要加强对校园安全工作的检查,要和公安、消防、防疫等部门联手,定期、不定期地对校园安全工作进行排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 第三,以群防群治为着力点,不断夯实校园安全的社会根基。从根本上来看,校园安全有赖于整个社会治安的稳定。首先,要在全社会营造一种人人关心校园安全、个个维护校园安全的浓厚氛围;其次,切实促成有关部门将校园安全列入部门责任制;最后,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学校与公安部门的联防网,将校园置于公安部门的直接保护之下。 此外,要加强家校配合,重点关注亲情缺失、家庭经济困难或成绩不太好的少年儿童,开展有针对性的疏导工作,缓解他们心理上的不安全感。 ……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