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是近年来政治学领域的流行概念。这一概念由世界银行提出,用来考察待援助国家的政治绩效和清廉度,以确定援助方案。我国政治学研究者借用这一概念,试图在不必进行整体性政治改革的前提下讨论中国若干政治问题的改善或解决。
《转型中国的治理研究》的讨论也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展开。《转型中国的治理研究》的前半部分对治理理论进行了介绍,并着重关注这一理论对于中国的适用性,对周边概念——如民主治理、传统治理观、贤能政治——进行辨析,并从不同侧面阐释了治理理论与中国的相容性。而后半部分的实证性研究,则更加技术性地体现了治理理论关注细节,重视政治绩效的实际提高而非理论上的空谈,在既有框架下尽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学术特色。
“转型中国研究”系列丛书是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复旦高研院”)和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年度主题研究成果的丛书。该丛书以“前沿性、基础性、学术性、国际性”为理念,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建设成为在中国社会科学领域具有较高水平的综合性、跨学科学术丛书。
2013年以来,复旦高研院进入到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复旦高研院借鉴国外大学高研院的一般做法,通过一系列新型学术建制吸纳和整合校内外优秀研究人员开展对基础理论和重大实践问题的跨学科研究,力争生产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年度主题”(annualtheme)是借鉴国际上大学高等研究院(InstituteforAdvancedStudy)的有益经验而于2013年设立的新型学术建制。所谓“年度主题”,即研究机构根据自己的总体研究规划所设立的每年度研究主题。建立“年度主题”制度,引导本研究机构研究人员及驻院研究人员围绕某个主题分工协作、集体攻关,是国外科研机构特别是高等研究机构的通行举措。比如,现代高等研究机构的先行者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就在其二级研究院普遍采取了研究主题制度。如何结合现代中国转型中的重大理论课题展开专题性的深入研究,是中国社会会科学提升自己研究水平的基础性工作。复旦高研院“年度主题”建制,正是为了推进上述历史使命而设立的基础性学术建制。
为了使“年度主题”制度更符合高研院的发展定位和预期目标,我们还建立了与之相配套的科研项目管理体制,即常规性的“研究项目”(researchpro-grams)-“价值建构研究项目”和“制度建设研究项目”。价值与制度是有机统一体,价值是制度建设的基础,对制度建设起着导向和主导的作用。价值和制度在实践中表现为价值建构和制度建设两个重要方面,涉及我国政治、法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制度建设和价值建构范畴的一些根本性的问题;涉及群体与个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人与人、人与自然等诸类主要关系范畴;涉及不同文明和发展模式的多元性、多样性及它们之间的竞争、对峙与协调、融合关系;涉及现代性与传统的关系、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人类共同价值追求与中国主体价值的关系,以及中国未来发展目标和理想图景。因此,对价值和制度为核心的一般性问题和一系列关系中国转型中一系列重大问题、中国未来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理论探索、理论建构和理论创新具有特别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指导意义。
在具体运行中,我们以研究项目为组织形式,并通过“驻院研究员”“访问学者”等建制吸纳校内其他文科院系、校外乃至国外相关研究力量,组织专职研究人员和驻院研究人员围绕“年度主题”协同攻关,力争生产出一批有一定国内外影响力的品牌性学术成果。我们还专门设立了“年度主题席明纳”,每月由一位研究者做专题报告,“年度主题”研究参与者全体参与讨论,以期每一项研究都经过全体参与者的充分讨论,进而以集体力量形成复旦高研院的“核心产品”。
2014年度的“年度主题”是《转型社会的正义研究》,从“价值建构”和“制度建设”两个维度,对转型社会的正义问题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价值建构,侧重从政治哲学、法哲学、社会理论、道德哲学等视角对转型社会之正义(特别是转型中国的社会正义问题)的规范性基础进行理论建构。制度建设,侧重从政治学与公共政策、法律科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视角对转型社会之正义(特别是转型中国的社会正义问题)的制度依托进行社会科学研究。2015年的“年度主题”是《转型中国的法治研究》。上述两部专著已于2016年出版。
2016年的“年度主题”为《转型中国的治理研究》,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著作就是该年度主题项目的集体研究成果。本书第一章作者为刘建军,第二章作者为郭苏建,第三章作者为顾肃,第四章作者为刘清平,第五章作者为孙国东,第六章作者为林曦,第七章作者为曾庆捷,第八章作者为陶庆、顾小倩,第九章作者为左才,第十章作者为胡鹏,第十一章作者为宋道雷,第十二章作者为朱德米、周林意。
本研究项目由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郭苏建博士领导和主持,并由其担任丛书主编。
郭苏建,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生导师。旧金山州立大学政治学系终身教授。
丛书序言
理念与模式篇
国家治理的中国方案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视角下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型
民主治理:责任与问责
当前公益治理的本土文化资源
——墨家公益治理观初探
转型中国的“内倾型贤能政治
——基于福山“历史终结论”病理学逻辑的政治哲学分析
转型中国治理视野下的规则
制度与实践篇
比较政治学视野下的治理研究
政党治理的文化政治自觉
——以椒江地方常任制改革为例
干部激励机制与地方治理
——治理目标优先序的调整及地区差异的实证研究
中国的公民参与与城市治理
转型中国的社区治理
危机与应对:当代中国环境治理制度框架之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