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区教育局高瞻远瞩,以境外研修为载体,促进区域优秀教师对中西教育文化比较,了解发达国家教育发展历史、现状与改革趋势及中小学运行体制机制,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教育管理、学科课程、教育教学实践理念与方法,提升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进而促进浦东教育国际化进程,培育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教育人才,形成教师海外交流研修的“海外模式”。《汲为我用 融以化优:教师海外交流研修的“浦东模式”》为由未雨绸缪的行前“暖场”培训、感受没有围墙的学校、浸润不一般的课堂、领略耳目一新的课程、走进富含文化的社区、体验住家生活的细节、勇探本土教改的新路等七个部分组成。
2005年,浦东新区成为国务院批准的首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浦东的教育改革是在浦东综合配套改革框架下的一个重要领域。浦东教育事业伴随着浦东的改革开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经历了从1993年开始的前10年以数量扩充为基本特征的第一次跨越和延续至今的以均衡发展、内涵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跨越。两次跨越,抬高了浦东基础教育的底部,打造了一批在市内外有影响力的浦东教育品牌,整体促进了浦东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有力地推进了浦东教育大区向教育强区的转变。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重心下移,浦东教育以项目为载体、走内涵发展之路,开创了一项符合浦东教育发展实际且具有创新意义的工作,这就是从浦东教育的实际问题出发,关注区域居民的教育需求,不断对区域基础教育教育观念、教育发展思路、教育办学体制、教育运行机制、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在项目活动的过程中打造具有浦东特色的优质教育品牌,从而促进浦东教育均衡发展。
多年来的浦东教育改革实践,尤其是在通过以项目引领突破教育瓶颈、解决教育矛盾的浦东做法中,催生了一项项有价值、有影响、可推广的实践研究成果,涌现了一批有改革激情、教育思想和研究能力的校长和教师。为了进一步挖掘、总结、推广浦东教育改革实践成果和经验,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辐射,为优秀教师的专业成长铺路搭桥创设条件,经浦东新区教育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理事全体会议讨论,决定资助出版“浦东教苑书系”,并组织成立了“浦东教苑书系”编辑委员会,由焦亚蛟先生担任主编。
入选“浦东教苑书系”的作品遵循研究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原则,注重典型性、实用性和可读性。内容范围涉及中小学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和校外教育的学校文化建设、教育教学管理、教师专业素养与专业自觉的培养、课程及课堂改革、学生个性化发展与综合素养培养、德育实效性研究、教育综合评价探索等各个方面。我们希望“浦东教苑书系”所反映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符合国家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教育实践的探索具有创新意义,使“浦东教苑书系”真正成为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良师益友。
基金会是浦东新区教育类社会公益机构,资助“浦东教苑书系”出版是体现基金会为“浦东教育发展服务、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宗旨的又一实践。期待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使“浦东教苑书系”逐步形成具有反映浦东改革开放前沿教育发展的鲜明特色,为建设一流的浦东教师队伍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限于我们的认识和水平,“浦东教苑书系”难免疏漏和不尽人意之处,诚恳希望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帮助我们共同把“浦东教苑书系”编得更好。
第一章 教师海外研修浦东模式的诞生
一、浦东教育转型中的创新之举
二、变训为养的“三段式”模式
三、“登高望远”的“七支点”架构
第二章 未雨绸缪的行前“暖场”培训
一、启动“重放键”现身说法
二、专家护航导人“学习区”
三、外教陪伴“情境式操练”
第三章 感受鲜活的校园文化
一、美国学校教育关注的改革热点
二、别开生面的学校和教室
三、另辟蹊径的学校管理
四、见微知著的课堂内外
五、美国教师及其“教研活动”
六、活跃在校园里的家长志愿者
七、数字技术与美国学校
第四章 领略耳目一新的课程
一、充分享受自主的人本课程
二、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特色课程
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STEAM课程群
四、富有人情味的英语课程
五、因人而设的体育和艺术课程
六、备受重视的阅读课程
第五章 浸润不一样的课堂
一、教师与学生是“平视“的伙伴
二、注重探究和思考的科学课堂
三、历史课还可以这样上
四、美国校园里的各式“作业”
五、为每一位学生做个性化设计
六、学习是一个探索思维的过程
七、用不同的尺子衡量不同的学生
第六章 深入社区体验“住家”生活的细节
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
二、目不暇接的校外课程资源
三、令人尊重的一代代移民
四、感受温暖如“家”的关怀
五、看他们如何教育孩子
六、成为受欢迎的远方来客
第七章 梳理加州“淘金”法则
一、以科学方法代替简单观察
二、借研究课题克服走马观花
三、能主动探索引发更多思考
四、重细节解读而非浮光掠影
五、用深度反思引发自我突破
六、敢课堂献教促进双向交流
第八章 勇探本土教改的新路
一、让课堂成为深度学习的乐园
二、开发“重生价值”的校本课程
三、尝试无痕、内化的品格教育
后记
一、启动“重放键”现法
暑期培训的第一天,前期赴美的优秀教师启动了“重放键”,为即将赴美的教师们讲述他们的“美国故事”。这些“美国故事”多角度、全方位展示了前期赴美研修的收获和成果,为教师们了解和学习美国教育提供了不同观察视角和维度,可谓“未出国门就出国”。
1.学而悟,悟而行
去美国学什么,怎么学,如何学以致用,2015年参加了浦东新区优秀教师赴美研修项目的邵老师用“生命的宽度——在‘学、悟、行’中得以延展”的报告生动地讲述了赴美研修项目给一位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乃至性格带来的改变。
“培训过程中遇见的每一个人、经历的每一种培训方式都是值得你细细地体味的,重要的是要有开放的心态。”邵老师的第一句话就深深地打动了即将出发的教师。同时,她建议大家“观察用心、学习主动、手眼勤快、沉淀及时”。正是凭着这种谦逊的精神、开放的心态和认真的态度,邵老师的美国之行,看到了许多,悟到了许多。
中美教育观念的大不同给了她很大冲击。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X中心,她看到学校对低收人家庭、移民家庭子女、随班就读孩子及语言暂时跟不上的小孩的教育倾斜。这让她对“教育公平”有了不一样的认识。“我的梦想照片墙”上学生略显夸张的照片被美国教师采用的细节,让她反思了中美教育对孩子天性尊重的差异。先进的纵向评估系统(计算机软件)能够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为其提供不同的进一步学习的选择,让她马上认识到这套学习自适应系统的借鉴价值。
中美教师在教学行为上的不同给了她更大的震撼。美国教师的敬业精神让她折服:她跟岗的美国教师虽然要每天上5节课,工作强度非常大,但是她始终面带笑容,充满着活力和激情。“只有观点,没有对错”的美国课堂让她感慨:与中国学生相比,美国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更为积极,因为我们的学生回答错误常常会招致教师的训斥,如“怎么又错了,我刚刚讲过”。而在同样情况下,美国教师则会问“你为什么会这样想呢”。美国课程的“生活性”和“创造性”让她惊叹:在6年级历史课上,学生们如同魔术师一般,将一段历史故事和一张8开纸变成了图文并茂的立体小人书。“过程重于结果”的美国课堂价值观让她沉思:在美国课堂,教师常常放手让学生去动手,学会思考和表达自己观点,并阐述支撑该观点的依据,而不是下一样的结论。一节历史课的主题是“如何将生活的诉求变成法案”。活动形式很简单,就是讨论、分享和陈述。这样的任务将学生的视线引向生活,并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现代公民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公共社会和治理,以自己的个体行为推动法律的完善和社会的进步,这对学生成长非常有意义。当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圆其说、阐述事实,提出理由和假设的过程,能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和思辨能力。
美国之行让她大开眼界,也打开了其专业发展的新思路。她在“学”和“悟”之后,将行动深深扎根于自己的校园和课堂。邵老师在担任副校长的同时兼任有28个学困生班级的班主任。在美国教育倾斜理念的影响下,邵老师践行了对学生的尊重,无论学生起点有多低,现状有多差,她都努力为他们创建一个富有安全感的班级环境。她力排众议,降低教学难度、放下教学进度,因材施教,让学生缺什么学什么。她的耐心鼓励与其他任课教师跟进同样降低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的做法,让学生们感受到了进步的快乐,一张张“荣誉证书”的颁发唤醒了少年们对生活的梦想和憧憬。学生制作的毕业相册的意外惊喜给邵老师很多感动与回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