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学者汉宝德,以其沉浸艺术数十载的功力,通过此书畅谈7位饶富有特色的艺术家,解析他们的书法、建筑、设计、雕刻和抽象艺术等不同类别的创作。
对于艺术的境界与美感,汉先生有其独到的见解,从洪通绘画的魅力所在,董阳孜的书法如何与建筑艺术辉映、水墨画中的中锋用笔、抽象艺术的生命力,到阮义忠的摄影,陈其宽的建筑,汉先生以流畅的文字风格,深刻洞见的观点视野,引领读者进入艺术界的繁华胜境。
全文搭配详尽注解与大量图片,为读者带来一场艺术盛宴。
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人人都需要的艺术教育 一部建筑理论与评论的经典大作:了解台湾建筑界大佬汉宝德先生建筑与艺术美学的精彩观点,汲取最前沿的空间思维艺术、最传统的建筑理论精髓,拓展和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与境界。 一堂艺术思辨与论辩的智慧课:台湾顶级建筑大师跨界美文,出入建筑、书法、设计、雕刻、抽象艺术等不同类别的艺术创作,将各种艺术形式交融并举,“平面艺术、立体艺术、抽象艺术”相得益彰,浑然天成! 一场撼动人心的视觉艺术盛宴:最精美绝妙的配图和最精当到位的注解交相辉映!
自序——出入艺术与建筑之间
化外的灵手——洪通的画作
斧凿神韵——朱铭的雕刻
创造与游戏之间——袁旃的绘画
理性的美感——胡宏述的设计
手式的沉思——阮义忠的摄影
书中有画——董阳孜的书法
情境的建筑——陈其宽的建筑
国画中的“中锋”
书法是生动的建筑
建筑是立体的书法
与怀硕论抽象
隐藏的动力
明星制度与艺术品的灾难
编后记
前文曾提到圆笔宜于描写中间景深。而扁笔宜于近景与远景,这是在写实主义盛行时期的情形。但是在宋代,国画的思想界在开始突破写实的境界,试图表达意念的时候,景深所代表的意义就被提示出来了。沈括在批评李成的画时说,“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接着他提出,如果画真山,则自下望上,只看到一重山就看不到溪谷;如画院落,则只看到前面,庭院与后巷也看不见了;看到的山都是远景,“似此如何成画?”他指出了两种观念:第一,绘画不应该是纯粹的写真,如写真,则因透视的关系,只有近景与远景。第二,绘画要自上视下,把视点提高,如观假山,就可掌握山水气势变化之境界。他批评李成习用平远法,是缺乏“天趣”。在他的心目中,在中层的景深范围内,自上下视的山水才是正道。这正是元代以后中国绘画发展的方向,绘画所表达的才情是一种山水环境的臆造。他们喜欢董源,不过因其作品观点较高,但仍不够高,理想的表达方式是减少近景的特写与远景的朦胧的山形,使层叠的山岭,奔流的泉溪,均在可见而又不能细看的距离之内。这就是国画中不重视透视的原因。
臆造的自然在今天看来好像是很荒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