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针对在校大学生的智力成长与青春发育特点,为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大学生系统开展生命教育而组织编写。本书分理论篇和实践篇两大部分,从生命教育的概述和相关理论谈起,向读者介绍了生命意识、生命价值观、心理健康观、情感观、挫折观、幸福观、应激意识和生死意识等专题,涉及大学生生生命教育的方方面面,内容系统完整、教育性强,适用于普通高等本、专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的师生教学,适合以开展生命教育专题讲座的形式供学生自学,也是适合大学辅导员、班级导师展开生命教育的的必备读本。同时,也适合关心大学生生命成长的家长和其他生命教育爱好者阅读。
第1章生 命 概 述无数连环缀成的一个精致的长链,近旁的与天边的紧紧相连,眼睛读出它将何往的谶语,玫瑰说出了天地间全部的语言,一只小虫奋力生成为人,越过了自然的所有峰巅。
——爱默生
学习目标
(1) 了解生命的起源、意义与价值。
(2) 认识生命的特征及意义。
(3) 了解中西方文化中生命的含义。案例导入
生命的价值
——不要让昨日的沮丧令明天的梦想黯然失色在一次讨论会上,一位著名的演说家没讲一句开场白,手里却高举着一张20美元的钞票。
面对会议室里的200个人,他问: “谁要这20美元?”一只只手举了起来。他接着说: “我打算把这20美元送给你们中的一位,但在这之前,请允许我做一件事。”他说着将钞票揉成一团,然后问: “谁还要?”仍有人举起手来。他又说: “那么,假如我这样做又会怎么样呢?”他把钞票扔到地上,又踏上一只脚,并且用脚碾它。而后他拾起钞票,钞票已变得又脏又皱。“现在谁还要?”还是有人举起手来。
“朋友们,你们已经上了一堂很有意义的课。无论我如何对待那张钞票,你们还是想要它,因为它并没有贬值,它依旧值20美元。人生路上,我们会无数次被自己的决定或碰到的逆境击倒、欺凌甚至碾得粉身碎骨,我们觉得自己似乎一文不值。但无论发生什么,或将要发生什么,在上帝的眼中,你们永远不会丧失价值。在他看来,肮脏或洁净,衣着齐整或不齐整,你们依然是无价之宝。”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生命的价值不会因外力而改变,也不仰仗我们结交的人物,而是取决于我们本身!我们是独特的——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
生如夏花——大学生生命教育学概论第1章生命概述1.1生命的意蕴〖*2〗1.1.1生命的阐释生命是一个奇迹,至今为止,人类探测的宇宙星球中只有地球有生命,生命是大自然的馈赠,生命是大自然不断演变进化的结果,人们对生命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古今中外不同学科对它的解释不尽相同。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生命是由高分子的核酸蛋白体和其他物质组成的生物体所具有的特有现象,能利用外界的物质形成自己的身体和繁殖后代,按照遗传的特点生长、发育、运动,在环境变化时常表现出适应环境的能力。也可以定义为生命是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自身繁殖、生长发育、新陈代谢、遗传变异以及对刺激产生反应等的一种复合现象。
从生命哲学的角度看,生命是生物的组成部分,是生物具有的生存发展性质和能力,是生物的生长、繁殖、代谢、应激、进化、运动、行为表现出来的生存发展意识,是人类通过认识实践活动从生物中发现、界定、彰显、抽取出来的具体事物和抽象事物。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 “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这个存在方式的基本因素在于和它周围的外部自然界的不断的新陈代谢,而且这种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就随之停止,结果便是蛋白体的分解。”无论从生命哲学角度还是生物学角度,生命的定义都在认同一点: “自我更新与发展”是生命的本质含义,任何生命在其存在的每一瞬间,都在不断地调节自身内部的各种机能状况,调整自身与外在环境的关系,以求得进步与发展。概括地说,广义的生命应包括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即人之生命和自然环境中一切动物、植物的生命。狭义的生命就是指人的生命。
人的生命是上天的恩赐,是大自然的赠品,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但我们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也不要绝对认为生命是自己的,我们也无权处理或者放弃自己的生命。你想过没有,我们父母的生命从哪儿来的,我们父母的父母的生命又是从哪儿来的,你们思考过吗?我们是谁?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你们思考过吗?思考的意义在于敬畏生命、珍爱生命,生命如同四季,也有春夏秋冬的轮回,春天你播种理想和希望,只要不吝啬你的汗水和劳动,你的理想和希望就会在夏日里茁壮成长,你才会有一个沉甸甸的丰收的秋季,到了冬季,你才会坦然宁静拥抱自己人生的冬季,欣慰地回归到生命的来处。
1.1.2人的生命构成
人的生命由三个因素构成,即物质因素、精神因素和社会性因素。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生命具有多重属性,其中*主要的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是人*主要、*根本的属性,它是决定人之所以是人的*根本的东西。生命的自然活动主要包括新陈代谢、生长、发育、遗传、变异、感应、运动等。生命的社会活动包括感知社会、角色扮演、人际交往、求学择业、社会竞争等。
人的生命有以下几种形态。
(1) 生物性生命,即人首先是作为自然生理性的肉体生命而存在的,这是生命的基本属性。
(2) 精神性生命。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有高于动物的意识活动,有超越生物性生命的精神世界。人不但要思考如何活下来,还要思考如何更好地生活。只要人在世界上存在一天,大脑就不会停止思考,人类就要创造、超越,就要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3) 价值性生命。每个人在一生中都要思考诸如“为何活着”的问题,这就是人对于生命意义发自内心的追问,是人对价值生命的一种诉求。人的价值性生命为人的生存夯实了根基,加足了动力,以至于可以好好地生存在这世界。
人的生命处于自然环境、自我世界和社会环境等复杂的系统之中,是一个由多种因素交织而构成的特殊存在物,因此我们将人的生命分为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从三个维度来剖析生命的结构。
1. 自然生命
自然生命也叫物质生命,它是一切生物得以存在的根本前提。人的生命作为一种生物体生存,是一种生命现象。生命个体通常都要经历出生、成长和死亡的过程。作为自然界的产物,人像自然界中的日月星辰、花鸟鱼兽、山川草木一样,是大自然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生命现象*本质的是新陈代谢。生殖和遗传也是重要的特征。从世代交替的长期历史来看,生命是不断进化的,从简单的原始生命发展到现代地球上几百万种不同形式的生命。科学证明,人是自然界经过四千多亿年的进化,从无机物中产生出有机物,再从原始的低级生命物质经过一系列变化,发展到高等动物,*后才产生出来的。
作为一种肉体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人和其他动物一样,也有生存的物质需求。例如,人们对衣、食、住、行等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需要,是人的肉体生命存在的一种自然必然性,是人*基本的生存需要。人的这些需要同其他动物的需要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正是人的这种自然生命体的存在,才构成了人的一切活动的基础,同时也是*为基本的前提。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物质生活和物质利益的满足,这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但与此同时,人又是一个特殊的自然存在物,人的自然生命不只是肉体的固定组成、自然的顺序发展和本能冲动的任意释放,而且他还能意识到自身生命的存在和发展,并且能够对于自身生命的存在和发展做出自主的选择。这就使人的自然生命与周围的环境之间有一种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对抗的特殊关系。唯有保持这二者之间的动态平衡,人的生命的发展才能拥有一个健康、完满发展的坚实基础。人的自然生命的存在是人的一切存在的基础和先决条件,是人的一切高级生命存在的物质前提。没有了这个基础和前提,人的精神生命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应当首先关注和保全的是人的自然生命。只有健全、健康的物质生命,其他一切生命因素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依托。
2. 精神生命
精神生命是相对于物质生命而言的,是对物质生命的超越。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生命而活着,而且还要追求超越于物质生命的精神生命。“人不满足于生命支配的本能生活,人的生活是经过理解的生活,人要规划自己的人生、创造自己的价值,这说明‘人’作为已超越了‘生命’的局限,要去追求高于生命、具有永恒意义的东西,已属‘超物之物’‘超生命的生命体’,这才所以称之为人。”刘恩允. 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5.
人在满足自己的物质生命的基础上,还有超越于物质生命的精神追求。也就是说人除了吃穿住行用之外,还需要与其他人建立情感的联系或关系,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潜能,并使之完善化等一系列心理上的需要。人的这些心理上的需要就是精神需要。精神需要同物质需要一样,也是人的基本需要。人之所以要追求精神生命,主要在于精神生命对人的肉体生命的指导和提升。我们知道人的肉体生命所关注的是人的生理、物质欲望的满足,是形而下的肉体享受,是对于自身的物性、感性、有限性暂时的实现。而人在实现自己肉体生命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人的意识的萌生、精神的关注和价值的指导,那么,就不称其为人的生命,不如说是动物的生命。正是在人的精神生命的指导下,人的自然生命才摆脱了动物性;正是人的精神生命才使人的自然生命提升至理性、无限和永恒的高度。由此可见,正是由于有了精神生命,才使人的物质生命有了人文意义和价值;正是由于有了精神生命,才使人的自然生命有了理性的意蕴和诗性的光辉;正是由于有了精神生命,才使人的自然生命蕴含着道德的升华和价值的提升;正是由于有了精神生命,才使人的物质生命超越了有限,走向了永恒。可以说人的精神需要使人超越了人的物质生命,精神生命让人超越动物,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关键所在。
3. 社会生命
社会生命是指人生命的社会性。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所以人是一个社会的存在。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性是生物作为集体活动的个体,或作为社会的一员而活动时所表现出的有利于集体和社会发展的特性,是人的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生存的属性。人是社会动物,任何人都不能脱离社会存在。一个人是什么样的,即具有什么样的本质,不取决于他的生理机体的特性,而取决于他的社会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构成了一个人特定的本质。
人之生命的社会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作为生活在一定社会之中的人必定会受到社会制度、伦理规范、价值取向、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人在与他人和社会发生关系以及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就应该考虑一定的社会制度规范和价值取向,并依照一定的社会规范行事,只有这样个体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同,社会也才会具有相对安定和谐的秩序。其次,人不能脱离社会共同体而孤立、单独地存在。正如人一出生就具有生物组织和自然属性一样,人一出生也一定处于特定的人群团体和社会中,并与其建立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人如果脱离了社会,脱离了社会化的存在,他就无法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现代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都认识到,群体生活或社会生活对个体来说是一种内在需要,如果人的社会生活权利被剥夺,他的心理状态很容易发生扭曲,他的才能与智慧也很容易消逝。所以,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后,作为一个社会生命,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是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交往的存在既是社会关系的实现,也是人际关系的实现。人类是群居的社会动物,人类活动的显著特征就是交往性。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贯穿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综观人类历史的全部过程,它渗透在人类的一切社会关系之中。人一生的成长过程就是与他人不断交往的过程,人一生的快乐、痛苦、喜悦、烦恼、爱与恨等情感都是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发生的。可以说,人类就是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塑造自己的人性的。
人的社会性还表明: 我们所讲的人不是想象中的抽象的人,而是生活于现实社会中的人,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马克思曾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因此,离开了人的社会性,脱离了人的社会联系,就没有真正人的存在,就没有现实的、具体的人。人类实现社会性之日,就是人类完全独立于自然界和彻底脱离动物界之时。人离开了社会,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将与动物无异。
人的生命是物质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统一体。在生命的三个方面中,人的自然生命是生命的基础和前提。生命的这三个部分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存于一个生命体中,舍弃任何一个,人的生命都是不完整的,人就不能称得上完全意义上的人。资料链接11
生命的三个层次
钱穆每个人的生命发展过程都应该有三个层次,或者说三个阶段。
一、 生活
*阶段为生活。衣食住行的意义与价值是维持生命的存在。先讲讲食和衣。
所谓食前方丈,一丈见方的很多食品同颜渊的一箪食、一瓢饮,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大布之衣,大帛之袍,同锦衣狐裘的作用也差不多。饮食为御饥渴,衣着为御寒冷。
同样,颜渊居陋巷,在贫民窟里;诸葛亮卧草庐,在一间茅草房里。从表面上看双方好像不一样,其实在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上还是差不多的。
再讲到行。孔子出游一车两马,老子出函谷关只骑一头牛,普通人就只好徒步跋涉了。
今天科学发达,物质文明日新月异,我们的衣食住行同古代的人绝不相同,但从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角度看,衣还是衣,食还是食,住还是住,行还是行,生活还只处于*阶段。
动植物亦有它们的生活,有它们维持生命的手段,所以生命的*层次即生活方面比较接近自然。可以说人同其他动植物的生活相差得不太远。孟子的“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即是此意。
进一步说,我们是为了维持我们的生命才有生活。生活应该在外层,生命则在内部。生命是主,生活是从,生命是主人,生活是跟班,来帮主人的忙。
生命不是表现在生活上,应该另有作用。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生命发展过程中的第二阶段,即人的行为。换句话讲,人的生活价值应该体现在事业上。
二、 事业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只为吃饭、穿衣、住房子、行路的,我们应该还有人生的行为和事业,这才是人生的主体。
今天不少人工作都是为了谋生。为了解决衣食住行问题才谋一个职业,拿工作来满足自我生活需要。工作当然也可以说是一种行为,实际上应该有另一种更高尚的行为,按照古人所讲,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一个人只要肯有所不为——不讲我不想讲的话、不做我不想做的事,不论他是大总统、大统帅、大企业家,还是农民、工人,从行为上讲都是平等的。他们的区别只是生活质量,但做人的精神是平等的。讲平等要从这种地方讲,如只从生活质量上看,人与人怎能平等呢?整个世界的人都不平等!
有的事富贵的人可以做,贫贱的人却不能做;有的事贫贱的人能做,富贵的人却不能做。只有我们讲的修身,这种精神行为,才是平等的、自由的。可见古人所谓的修身,到今天仍旧有意义、有价值。再过上三百年、三千年,这种意义与价值还会继续存在。
然后是齐家。每个人都有一个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好合,这样的生活才有意义。
修身齐家不是个人主义,不能只讲自己。没有父母,你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修身齐家是一种行为道德,是公私兼顾的。尽自己的能力来修身齐家,这是你应该做的。我应该修身齐家,你也应该修身齐家,大家是平等的。
接着就是治国平天下。
个人、家庭、国家是一体相通的。古人对人生看得很通达、很透彻,才会有此想法。
一个人*多不过有一百多年的寿命,能活到八九十岁的就很少了。过了一百多年,一个家里的人就完全换了,正所谓人生无常。
世界上各大宗教,无论基督教、伊斯兰教,还是佛教都在讨论这个问题,唯有一般的中国人不喜欢讨论此问题,中国人习惯在人生无常的现实下安下心来。
三、 德性
我们为什么要修身?为什么要齐家?为什么要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现在讲到人生的第三个阶段了,这就是人生的归宿。
人生有开始,自然也该有个归宿。中国人讲归宿同宗教的讲法不同: 宗教说人死了灵魂上天堂或者下地狱;中国人不说对,亦不说不对,把此问题搁置不论,中国人讲人生的归宿在人性。
每个生物都有自己的天性,老鼠有老鼠的天性,小白兔有小白兔的天性,那么人呢?人和动物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人的天性高过其他动物,不容易发现。不仅别人不知道,自己或许也不知道。人的一切行为都应合乎自己的天性,正所谓各有所好。
如能令自我天性得到满足,自会将安乐二字放在人生的*后归宿上。吃要吃得安,穿要穿得安,安是人生中*个重要的字,安了才会乐。看看社会上大富大贵之人,或许他不安不乐,而极其贫贱的,或许反而安乐。富贵贫贱只是人生的一种境遇,而我们要的是安与乐。只要我们的行为合乎我们的天性,完全可以不问境遇自得其乐。
譬如说喜欢,喜欢是人的天性,不需要外部条件。快乐亦是天性,不需要外部条件。哀伤也是,人遇到哀伤的事若不哀伤,便无法安乐。如父母死了,不哭你的心便不安,那还怎么安乐!怒也是人的天性,发怒得当,也会感觉内心安乐。
诸位看街上不识字的人多得很,或许他们的喜怒哀乐比我们更天真、更自然,发泄得更恰当、更圆满。人的*后归宿就要归在德性上,古人亦谓之性命,我们要圆满地发展它。
表现出恰当而圆满的喜怒哀乐,可做别人的榜样与标准的,我们称其为圣人或天人。与天,与上帝,与大自然合一。人生若能达到这个阶段,就可以死而无憾了。
做人*要讲生活,这是物质文明。第二要讲行为与事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人文精神。*高的人生哲学讲的则是德性,德性是个人的,同时也是古今人类共同的,人生的归宿也应在此。
资料来源: 钱穆. 人生十论[M]. 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9.讨论: 读了钱穆的《生命的三个层次》后你觉得应该如何提高生命的层次?
1.2生命的内涵及特征〖*2〗1.2.1生命的内涵〖*4/9〗1. 生命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生命是自然的产物,它本身是有限的存在。生命有限性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人的寿命是有极限的。第二,人的生老病死具有不可预测性。疾病、天然与人为的灾难,各种偶然事件都可能使得个体生命变得更加有限。第三,人生的历程具有不可逆性。生命就如开弓没有回头箭一样,人的生命过程只有一次,没有重新开始。生命首先要面对生与死: 生,我们无从选择;死,我们也不可逃避。人的自然生命是每个个体发展所依赖的基础,人类的先天遗传素质决定了人与人*初的不同以及人类自身所无法逾越的生理界限,我们只能在有限中生存。谈到死,更是人类的*大“公平”,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都要走向死亡,人的寿命是有限的。同许多动物相比,人的“自然条件”是很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诞生本质上是一个否定事件。他缺乏对自然的本能适应,缺乏体力,他生下来就是所有动物中*无能的,他比任何动物都需要更长时间的庇护。”柳延延. 现代人的精神追求[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人的生命,特别是自然生命的有限性是任何人都无法摆脱的宿命。人是上帝*伟大的作品,但是人不是上帝,所以人无法预测将来,不知道明天是福还是祸,生命的来临如此偶然,生命的存在更是相当不易。人的生命是具有时间性的,时间是永恒的流逝,“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生命就似时间一去不返,只有在濒死的时候,一个人才能通观他的生命整体,但是生命已定,临死的感悟不可能使生命从头再来。意识到生命的可悲是可悲的,但是这种意识却是伟大的,有限的生命本是一件憾事,但是人的意识、精神却将这种憾事转变为对生命自身的超越与生成,在有限中追求无限。人的自然生命有限,所以,人发明创造、改造自然,通过对象化的活动将人的身体扩展到整个自然界,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更为广阔的人的文化的世界、信仰的世界、科学的世界。生命是有限的、短暂的,但是人类整体生命的延续却是无限的、永恒的,生命通过对意义的发现,将生命的有限推向永恒的无限。人的生命的有限性是人的一切活动的起点。由于生命的有限,人才通过科学技术发明弥补人的身体的有限;由于生命的有限,人才追求精神、信仰的无限,用精神的无限来补足自然生命的有限;由于生命的有限,人才追求各种思想、文化弥补人的有限,通过文化的无限来代替人的肉体的有限。无限是生命意识到自身有限时对自身的超越,生命正是在无限和有限的交替中,不断螺旋上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