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本书的仔细阅读和读者自身持之以恒的练习,读者能具备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思维会变得更加严谨和清晰,思考问题时的深度和广度都能得到提高。读者能意识到人类(包括读者自己)在思考和推理时容易犯的错误,并尽量避免这些错误。读者在了解了书中的一些心理学、哲学、逻辑学、统计学、修辞学等学科的知识和理论之后,能将这些思维工具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并试着培养自己终身学习的好习惯,从而在这个复杂的信息时代,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更多的价值。
前言
本书的雏形源于我脑海中计划要开发的一门课程,课程名字叫作《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按照原计划,我准备把课程制作成视频,上传到网上,供大家免费观看学习。这是因为,我一直不愿意利用信息不对称来赚钱。我希望知识能成为免费的东西,让所有人都不会因为钱的原因而学不到知识。不过我知道,其实大家不是因为没钱买不起书才不读书,而是懒得读书。
不管怎么样,那时我已经开始在写课程讲稿了。我准备把我要讲的每一个字都写下来。这个讲稿我曾经发布到网上,以吸收评论者的建议,不断做出更新和优化。也因为本书原先是课程讲稿,所以它的行文风格是相对口语化的。
每一个对自己要求严格的人,都有一个缺点,那就是拖延。很显然,我的拖延症又发作了。讲稿写了十几个章节,就准备无限期拖稿。而读者们现在能读到本书,多亏了一份要求我在某个截止日期之前写完这本书的合同。
在这个前言里,我来和大家讲讲自己为什么想写这本书。我准备从古希腊说起,但我很担心大家给我的书打差评,思维的利剑——批判性思维让我们看清自己看清世界前言所以我就略过“言必及希腊”,直接跳到我小时候。
从小,我就萌发一个奇怪的信念,这个信念到今天也没有改变,那就是,人类实在是太愚蠢了。
人类的愚蠢案例数不胜数。我们会为了一丁点儿短期利益而放弃重要的长远利益。我们会忌恨那些比我们更优秀的人,而不是向他们学习。我们固执己见,哪怕在确凿的证据面前,也不愿意改变自己固有的信念。我们自负骄傲,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从而丧失了填补自身无知的机会。
如果你们还想听,我会在第二章讲讲我们人类为什么会这么愚蠢,在第四章谈到人类究竟有哪些系统性的愚蠢表现。在前言里,吐槽和自我吐槽就先到此为止。在我意识到人类的愚蠢之后,还在中二时期的我,就开始满怀雄心壮志地思考该如何提升人类的智慧。我开始详细地设计解决方案,后来我发现自己设计出来的方案,其实就叫作“教育”。那时我就更深刻地明白,在自己瞎想之前,应该先去查查别人已经有的经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教育无所不包,从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数学、英语,到初中新增的生物、化学、物理、地理,再到大学的那些细化出成百上千个不同的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这些教育内容都能提升人类的智慧,或者至少降低人类的愚蠢。但我不是全能的神,我只是个能力有限的普通人,我能在降低人类愚蠢的过程中,做些什么呢?
年少时,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图书馆里发现了一本讲批判性思维的书。在读完那本书之后,我如获至宝。这个世界上居然有书籍系统性地阐述思维的方法,简直不能更赞!我立即向周围的同学和朋友们推荐这本书,但领情的人却不多。后来我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心灵鸡汤、励志故事、成功学等书籍也教人所谓的思维方法,这导致“思维方法”已经不是什么好词了。而那时的我,对于大家的不领情,也没有应对之策。
时间飞逝,让我再说回当下。当下的我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知识储备,在认知心理学和分析哲学这两个领域内较为擅长,对逻辑学、统计学、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也略知一二。如果现在让我主动地向大家分享批判性思维这门思考的艺术,恬不知耻地讲,我很有信心。
但是实话还是要实说,每一个人都是有进步空间的。随着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我发现自己还要学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当我知道得更多时,我才能清楚地认识到还有多少东西是我所不知道的。这本批判性思维教材,其实我几年前就想写,但我一直拖着,想着等自己知识储备得更丰富一些,再来向大家分享更成熟和完善的版本。而且我也知道,如果再拖几年,给大家呈现出来的书就会更好。
不过,有两个原因让我意识到,这件事情现在就要开始做。
其一,天有不测风云,万一我突然出了意外,死掉了,那该怎么办?我胸中的万千世界,脑海中的无数知识,都会随着肉体的腐烂而消失。所以,一件事情能早点做,那就不要晚点做。
其二,我意识到,先低成本地做出一个Demo版产品,然后不断迭代更新优化,比自己闭门造车要强很多。这就是做互联网产品的思维方式,也是创业的思路。我不怕大家看到的*版中有缺陷,我担心的是我无法尽早发现自己这本书中的缺陷。从各类读者的反馈当中,我能不断地完善这本书。如果可能,我可以在后续的版本中再给大家带来并不完美,但是更加优秀的书。
接下来我来谈谈大家为什么要读这本书。从人类行为的经济学分析来看,你之所以应该读这本书,是因为你读这本书的收益大于你读这本书的成本。
先来分析一下成本。*明显的成本莫过于你为了买这本书所花的钱。在我看来,中国的书价普遍过低,你吃一餐饭的钱,就能买到我花费这么多时间和精力来写的书,真是太划算不过了。不过你们不会这么想,你们对这本书的价格的认知,是建立在这本书与其他书的价格比较之上的。在市场上,还有许许多多优质但又不贵的好书。一本书也许在美国卖200美元,按6.7的汇率就是1 340元。而翻译成中文,你也许只花不到40元就买到了这本书。而且网上还有那么多盗版电子书可以下载,愿意为书付钱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我很早就亲身体会到了,做翻译其实就是做慈善。为了把国外的优秀思想成果翻译成大家更熟悉的中文,译者所消耗的心力远远不是翻译的报酬所能弥补的。而现在,我更清醒地意识到,写这种非虚构的知识类书籍也是在做慈善。我写东西的两大主要动力,一是向大家分享我的知识;二是更主要的是我实在看不下去观念市场上已有的那些垃圾信息和愚蠢的思想了。
所以,写作本书的过程并不是一个令我很开心的过程。我写的东西很多,大部分都是这类非虚构的知识性作品。其中有一小部分是虚构的恐怖故事和科幻故事,写这类东西会让我感受到创作的乐趣。而写大家现在看到的这种非虚构类的严肃知识,更多是由我内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驱动。我没能感到什么创作的乐趣,因为我要时刻注意我写下的语句所表征的思想是否得到了足够的证据支持,背后是否有相应的科学理论模型为依据。
一不小心又扯远了。回到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你们花在这本书上的成本,其实这几十块钱的买书开销算是*低的一种成本。更高的成本叫作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它是指你们选择读这本书所花的时间和精力,它们本来可以用来做别的对你来说有价值的事情。而在那些可能发生但是没发生的事情中,其中对你*有价值的那件事情,就是读这本书的机会成本。比如,假设你的每小时*高收入是500元,你花费了20个小时来读这本书,而且你这20个小时本来是可以用来赚取那每小时500元的收入的。那么你读这本书的机会成本就是20乘500,也就是10 000元。
不过在我看来,就算是10万元的机会成本,用来读这本书都是值的。当然,这很可能是出于我对自己的书的偏爱。大家可以在第四章读到认知偏误的那一小节时,判断一下我这种想法是否属于禀赋效应。
分析完成本,再来看看你们从这本书中所能获得的收益。只要这个收益大于你们所付出的成本,那么这本书就是值得读的。而对收益的阐述,就是我接下来写的导读。在这个导读中,我会告诉你们每一个章节大概讲些什么内容,在你们读完这一章之后,大概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李万中(Andy Lee)
2017年3月
*章你就老实告诉我,
学这东西究竟有什么用
一提到“批判性思维”这个概念,估计大多数人都要傻眼。这究竟是什么东西?批判,是“文化大革命”中的文斗和武斗吗?还是辩论赛中,正反方之间的你来我往?批判性思维是不管你说什么,我就是要反对吗?那样岂不是就成了盲目地反对?思维的利剑——批判性思维让我们看清自己看清世界*章你就老实告诉我,学这东西究竟有什么用批判性思维就是逻辑之剑
其实,批判性思维就是英文critical thinking的直译,criticize这个单词有批评、找毛病、挑刺的意思,那么critical thinking翻译成批判性思维,也算是十分恰当。不过有学者提出,这个词*好翻译作审辨式思维,因为这种思维方式强调严谨、审慎、明辨。而“批判”这个词容易给大家造成错误的理解,以为critical thinking就是盲目地批评反对,甚至是侮辱抹黑。
叫什么名字其实不重要,关键还是看内容。出于我的个人习惯,我们还是把critical thinking叫作批判性思维。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要找出*正确的结论,简直难于上青天。但要发现哪些结论有明显的错误,哪些论证过程显然不合理、不充分,却是相对容易很多。破坏总是比建设要简单很多。批判性思维这一思维利器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很多时候就是体现在对错误和谬论的批判上。批判性思维就是逻辑之剑,拔起逻辑之剑,斩向谬论与蠢话。
对批判性思维的强调,以美国为甚,*终传播到了全球各地。无论是在新加坡还是在新西兰,你都会发现学校在有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据我所知,中国的北京大学也有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连北京大学附属中学也有相应的课程。而且,不仅是从事学术研究的研究院与大学需要考察研究员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几乎所有注重智力活动的企业,也都很看重员工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要论批判性思维的历史起源,我们可以追溯到约2 500年前的古希腊。那时,苏格拉底(Socrates)使用他擅长的反诘法来向他人传播自己的思想洞见。在这种独立思考的精神熏陶之下,他的学生柏拉图(Plato)成为了整个西方历史上*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不仅如此,柏拉图更是教出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另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作为一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开创了多门学科,站在了当时人类知识的顶峰。他的逻辑学(logic)研究更是统治了西方逻辑学数千年的历史,直到19世纪因为代数的发展才诞生了更加现代的数理逻辑(mathematical logic)。
逻辑学在现代的确很发达,高等教育也越来越普及,但这并不能改变绝大多数人的逻辑思维能力都非常差的现状。也许,这是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没有真正意识到逻辑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批判性思维几乎是一项必备技能。我们可以把人类的智力活动划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表达信息。收集信息就是检索并理解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就是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而表达信息则是写作和口头表达的能力。这三者中的核心其实是处理信息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因为你能处理什么样的信息,就决定了你能理解什么样的信息,也决定了你能做出什么水平的信息表达。
不过,在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那一小群所谓的社会精英当中,大部分只学会了花招和技巧,不具备批判性思维的理念和精神。他们的思维确实很清晰,讲起话来头头是道,分析问题时,看似很有道理。但他们挥舞起批判性思维这把逻辑之剑时,剑尖永远指向别人。他们光是挑别人的错误,却不去反思自己的问题。严密的逻辑和条理清晰的表达,在他们的手里成了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道具。他们只是想赢得辩论,改变他人的想法,为自己谋取利益。从阴谋论的角度来看,这群所谓的社会精英也许根本就不想让大众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他们希望保住自己的知识特权(privilege),从而维持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
一个真正具备批判性思维精神的人,不仅要能发现他人的错误,更要学会发现自己的错误。逻辑之剑不是一把单刃刀,而是一把双刃剑。
批判性思维能帮你走上人生巅峰
除了要能辨别谬误之外,批判性思维还要求具备下面这些技能: 识别不同类型的论证,独立地分析信息,判断证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结论,为自己所支持的结论做出强有力的辩护,全面地思考其他可能因素……
读到这里,大家应该就能想到学会批判性思维有哪些好处了。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和习惯,能让你避免他人的误导,发现自己的错误,从而做出明智的决定,得出相对正确的结论。这是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如果你不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那你就只能做一艘随波逐流的小船,过着人云亦云的生活,永远都不能独立思考。
表面看来,学会批判性思维的技巧,能让你在辩论赛中大放异彩,收获学妹或学长的青睐;能让你分析问题时更具逻辑性,能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帮你提高自己的工作绩效,从而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俘获高富帅,走上人生巅峰……
大家看到的那些“别人家的孩子”,那些优秀到不能被忽略的人,基本上都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和技巧。虽然他们不一定是通过系统地学习批判性思维课程而具备这一能力的。每个人不需要先上语文课然后才学会说话,我们是先会说话然后才上的语文课。同样地,每个人不需要先上逻辑课然后才懂得逻辑推理。我们都懂逻辑,都在一定程度上具备批判性思维,只是有些人水平更高,有些人水平较低而已。不过,与其在工作和生活中自己慢慢摸索和尝试,不如系统性地学习这门批判性思维课程,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批判性思维不能确保你走上人生巅峰
学会批判性思维就能走上人生巅峰,这的确太夸张了。我在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还是单身状态。这意味着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至少不能直接帮你找到女朋友。
批判性思维只是一个框架,而真正想在某些领域内做出非凡的成就,还是要靠具体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作为内容来填充这个框架。举个例子,假设有个医生,他能背下所有的医学教科书上的知识,能通过所有的医学考试,但是他没有任何诊断经验,没有实际面对过患者,那么,你愿意让这样一位医生为你治病吗?我想许多人还是会有所顾虑的。不过幸好,医学院不是这么培养医生的,年轻的医学生都要在年长的医生的指导下,经过长期的实习,才能成为正式的医生。
如果你先搭好了批判性思维的框架,那么你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就能对自己吸收的信息去粗取精。如果你先有了批判性思维的习惯,那么很多垃圾信息就不用再浪费时间去看了。在别人还在一股脑儿地对向自己涌来的信息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时,你已经能主动地为自己的未来道路做出规划,不用担心被那些所谓的人生导师所误导了。
大家可以把人类看作一台极为复杂和精妙的机器人。基因(gene)是刻在主板上的硬连线程序,基因控制蛋白质的结构,而蛋白质的结构决定了更大的那个生物组织的功能。基因为所有的机器人类编好了程序,通过间接的方式来控制人类复制自己。
不过,人类不是一台机械表式的机器,不是由上一个齿轮严格决定下一个齿轮的转动。人类是具备学习能力的智能机器,其行为不仅由基因决定。这就像功能手机和智能手机的差异一样。功能手机出厂时有什么功能,它报废之前也就只有那些功能,只能打电话、发短信。但是智能手机可以从应用商店里下载软件,实现新的功能。我的智能手机原先不具备订电影票功能,但下载这样一个APP之后,就具备这样的功能了。
作为智能机器的人类,我们所下载的软件叫作文化(culture)。刚出生时的婴儿除了生物本能之外,什么都不会,他需要从社会文化中下载并安装各种各样的文化软件,以实现更多的功能。一个普通的中国婴儿,需要学会中文。在九年义务教育制中,需要学数学、英语、物理、生物等科学文化。而在家庭中,在社会中,我们也要学会各种各样的文化。如何在超市买东西,如何在餐馆点餐,如何与其他人打交道,如何维持自己的性别角色,如何玩电脑游戏,如何包装自己,这些都是很重要的文化。
如何度量这些文化?我们用信息(information)这个概念来度量文字背后的丰富意义。信息量越大,不确定性就越低。比如,如果我对一个盒子里面装有什么东西完全无知,甚至连里面有没有东西都不知道,此时,我会认为,盒子里充满了各种不确定的可能性。然后你告诉我,“盒子里面有红色的东西”,那么你这句话能降低我对盒子中物件的认识的不确定性程度。但如果你告诉我,“盒子里面有且只有一个红色的直径为5厘米的铝制小球”,那么你这句话对我来说,就比上句话具备更大的信息量。因为它能更显著地降低我心中的不确定性程度。
但信息究竟是什么呢?很难回答这个问题。物理学、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语言学等不同的学科对信息有不同的观察视角,也就有了不同的对信息的定义。我们暂且忽略这些复杂的“信息”,就简单地把信息看成有意义的东西。一个编码者会以某种方式将信息编码进一个信息载体里,而解码者则会想办法从信息载体中解码出信息来。这里的编码者和解码者不限于人类,单细胞动物也可能是编码者,没有生命的机器也可能是解码者。而这种在编码者和解码者之间所流动的东西,就是有意义的信息。
回到日常生活的视角。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信息,说得不客气一点,大多是垃圾信息。大家从日常的教育宣传所获得的信息,从新闻媒体获得的信息,甚至从亲朋好友获得的信息,很多都是没有营养的垃圾信息。绝大多数人都活在垃圾信息堆中,而且完全不知道自己生活在垃圾信息堆中。而生活在这种垃圾信息堆当中,我们脑袋里面所安装的心智软件也自然都是低水平的垃圾软件。
垃圾信息也许要分成两类,一类是错误的信息,比如占卜算命等伪科学理论(pseudoscience),网上流传的不实谣言,等等。相信很多人都已经知道此类信息是垃圾信息了。我要重点强调的是另一类垃圾信息。这类垃圾信息虽然没什么错,本身是真实不虚的,但其内容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理解起来没有任何难度,不能给自己带来任何智力上的挑战。比如一些网络小说,娱乐圈明星的微博,等等,甚至我们和朋友的闲聊,很多时候也都符合这第二类垃圾信息的定义。不过,这第二类垃圾信息其实是有娱乐价值的,和朋友的闲聊也能促进双方的友谊。毕竟,人类不是完全理性的信息处理机器,人类是有感情的社会性动物。这种垃圾信息就像美味的垃圾食品一样,可以偶尔吃,甚至可以经常吃,但是不能顿顿只吃这种东西。我们要试着走出自己的“舒适区”(comfort zone),为自己设定一些有难度的目标,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所有的机器都是由信息驱动的,对于人类这种极为复杂的机器来说,基因信息和文化信息是*为重要的两类信息。以我们现有的技术,基因信息是难以改变的,而文化信息则是可以改变的。具备批判性思维的习惯,能让你辨别什么信息是垃圾信息,甚至能让你从垃圾信息聚集地搬到优质信息聚集地。但是,这个过程并不短,也并不容易。你不能奢望刚刚养成早晚刷牙的好习惯,牙齿立刻就变得洁白起来。在养成了批判性思维的好习惯之后,还要继续坚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不断地学习进步,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竞争力。
批判性思维能让你跑得比别人快一点
其实,这个时代对于弱者来说是很不公平的。因为弱者容易变得越来越弱,而强者总容易变得越来越强。这个现象称为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对于那些知道学习之重要性的人,他们已经在学习中尝到了甜头,已经在主动地学习和进步。而对于那些本身就不擅长学习,没有取得好的学习成绩的人来说,他们总是在被动地接受教育,一旦离开学校,就可以光明正大地破罐破摔。
那些知晓批判性思维之重要性的人,大多已经学会了这一思维方式,不是自己主动地买书来阅读,就是在大学中选修了批判性思维课程。而对于那些不知道批判性思维的好处的人,我就是哭着求着给钱让他们来学,他们也不乐意。长此以往,精英会越来越精,庸众则越来越庸,两极化会越来越严重。
对于我们自己来说,比起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我们或许更关心自己的前途和未来。许多人不介意马太效应的存在,他们担心的是自己成为越来越弱的弱者。在这个信息时代,每个人都将面临海量的信息。无数人希望把他们的想法装到你的脑袋里,把你的钱装到他们的口袋里。要想在这个信息时代成为一个优秀的人,那就要吸收优质的信息,对信息做出高效的加工,然后输出优质的信息,为他人和自己创造价值。
换言之,要成为一个优质信息的生产者,首先要学会辨别信息的优劣,懂得如何严谨地思考,然后才能产出优质的信息。而这就需要我们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能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当大家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时,我希望大家能承担相应的责任。什么责任呢?生而为人,就需要承担作为人类的责任,而人类的两大特性,便是思想性和社会性。作为一个会思考的人类,而不是不会思考的石头或者不具备反思性认知系统的其他生物,我们有责任提升人类思想库中的优质思想浓度。思想库就是我说的观念市场,是社会文化中所包含的一切观念。而无论是在什么样的历史文化当中,观念市场里总会有一大堆垃圾观念。
还是让我们把人类视为信息处理机器。人类这种机器需要做出决策(decision),需要为自己的决策负责。决策就是根据决策模型和对现状的认识而做出的判断与选择。人类的决策需要满足两类目的,一类是决策者自身的目的;另一类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目的。如此,我们就能把观念市场中已有的垃圾观念分为三类。
一类是与事实不符的陈述性观念。地球事实上绕着太阳转,人类事实上是演化出来的一种生命体。而一些观念则认为太阳绕着地球转,人类是由神创造的特殊生命体。这种不符合事实的垃圾观念会导致你对现状有错误的认识,从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另一类是错误的程序性观念,也就是错误的决策模型。如果你从社会文化中吸收了这些垃圾观念,那么你的行为就无法达到你的目的。比如,你想要和恋人维持亲密的关系,而你又吸收了一些垃圾观念,认为需要不断地考验恋人对你的“忠诚”程度。不作死就不会死,当你通过各种作死的手段来验证你的男朋友或女朋友是否真的爱你时,那么你*后得出的结论通常是: 他/她不爱你。
*后一类涉及人类的社会性本质给人类带来的责任。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网络,每一个人与其他人都有某种社会性的关联。而作为社会性的人类,我们有责任让其他人类生活得更美好。当你的决策模型与人类的规范性价值体系不符时,也会导致你做出错误的决策。比如,你的目的就是想要偷盗,而你根据你脑袋里的决策模型和对现状的认识,做出了一个决策: 先向那些经验丰富的偷盗者学习,然后通过不断的练习,成为一个偷盗专家。这个决策能达到你的目的,所以不算是第二类垃圾观念。但这个决策不符合社会的目的,所以它属于第三类垃圾观念。
总结一下,人类这种具备决策能力和责任的信息处理机器,有三类犯错的形式。*类是对这个世界有着错误的认识,我称之为心理学上的错误。第二类是做出的行为无法实现自己的目的,我称之为经济学上的错误。第三类是自己的目的不符合社会的目的,我称之为伦理学上的错误。任何会导致人类犯错的观念都是垃圾观念,而我们有责任为人类的思想库清扫这些垃圾观念,尤其是那些具备较高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
这本书和其他批判性思维书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