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严上人著作系列:说法无量义无量》是一部小品文集,共分三卷,内容多围绕佛教经典《无量义经》讲解人生道理。卷一“谛观诸法”,启发人们晓了万物性相原本空寂,因缘和合才有世间诸相;若能去除习气不着相,就能照见真实,回归清净本性。卷二呈现菩萨通达诸法、安住实相,不忍众生执迷虚妄假相,所以发大慈悲救拔苦难。众生根机、烦恼无量,菩萨因此说法无量,故义理无量。虽然法义无量,但诸法皆由心生;虽然道理开阔,但总归清净本性。卷三“得道证果”,菩萨在苦难中成就,走入人群,不断启发慈悲心念,不离弃苦恼的芸芸众生,从无私付出中,体证菩提道果。此卷搜集菩萨开启种种法门,使众生灭除无明烦恼,回归无恐惧、无得失的法喜境界;菩萨更以智慧施教,度化众生萌发道心,踏实地行在菩萨道上,以清净大爱利益世间。
我的生活空间说来很狭窄,如同在闭关。每天走多少路,自己约略计算是仅仅三四百步。清晨,从寮房来到主堂,于早课静思晨语时段讲解佛经义理;讲毕回寮房,敲板用早斋,从主堂后方走过廊道至斋堂,饭食后再从前方绕大殿回寮房;观看电视新闻报导片刻,再到主堂主持志工早会,与大家言及现今全球及慈济重要讯息,并且聆听志业体主管、同仁以及慈济人分享见闻心得。
早会之后,已有来自各地的人前来会谈,或是志业体同仁会议与慈济志工座谈,或是外界人士来访,乃至于为营队开示等等;待午餐敲板时,再从大殿绕到斋堂,食毕循原路回寮房;午后,访客又到来,一直谈到六点时分;入晚在寮房,看阅志业体卷宗,接收电子信箱邮件,准备隔天清晨早课讲经内容,同时听闻电视传播的慈济与世界资讯……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行脚外出也是,所到之处均被人群包围,所行之路也是上下楼、行步去又返……我的生活恒久如此,可说是在动中取静,与闭关无异,却又非闲居。
有人问我,是以何精神及心态创办慈济?以何力量及信念持志不退,得能数十年来如一日?我进佛门之后,精神上的道粮,就是以《法华经》为依归。
释证严,证严上人,台湾著名宗教家、慈善家,是慈济基金会的创始人与领导人,开创慈济世界,含括“慈善”“医疗”“教育”“人文”四大志业。二〇一〇年,被台湾民众推选为“*受信赖的人”。
一九三七年,出生于台湾台中的清水镇。一九六三年,依印顺导师为亲教师出家。师训“为佛教,为众生”,奉持不懈。一九六六年,创办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一九六六年以后的数十年来,慈济世界在上人慈悲呵护下,一步一步,坚实的茁壮如今遍布全球的慈济人,出现在全世界许许多多有灾难与苦痛的地方,亲手拔除人们的苦与痛,秉慈运悲行于菩萨道,同心实践证严上人三愿:人心净化,社会祥和,天下无灾难。
曾获颁——二〇〇九年国际慈善论坛“国际慈善功德人物奖”、二〇〇八年世界佛教友谊会“全球佛教贡献奖”、二〇〇七年日本庭野和平基金会“庭野和平奖”、二〇〇四年加州美国亚裔联盟“亚美人道关怀奖”等众多国际性荣誉。
谛观诸法
第一章
一切诸法,性相空寂
第二章
而诸众生,虚妄横计
第三章
轮回六趣,受诸苦毒
大转法轮
第四章
发大慈悲,将欲救拔
第五章
说法无量,义亦无量
第六章
法譬如水,能洗垢秽
得道证果
第七章
令诸众生,受于快乐
第八章
无量众生,发菩提心
查看全部↓
《证严上人著作系列:说法无量义无量》:
上人开导他们:“与人相处难免有不顺心的时候,但是不能将不愉快的经历一直放在心里,否则不仅自己痛苦,对方也会很尴尬。
“洁净明亮的镜子映照任何景物,都是清清楚楚的,但是一旦镜前的景象消逝,镜面却不会留下任何痕迹。人心如同此理,平时应努力下功夫净化自己的心,面对人事考验才不会心慌意乱,且事过境迁后,心灵也会平静无痕;反之,如果将过去的事一直放在心上,只是不停折磨自己罢了。
“凡事应要求自己,而非要求别人。如果坏习气不除,还结怨于心,甚至将业因种子带到下一世,就太悲哀了!所以,你们要好好调整自己的心,专注心力为人群服务奉献。”
其中一位同仁坦言脾气不好,但自认在这个真善美的团体中并不失于“真”,只是尚未学到“善”与“美”。
上人则说:“修养于内、行动于外,内心真诚表现出来的就是善与美;所以,你也尚未完全达到'真'的境界。
“高速公路平坦宽大,为何仍会发生连环车祸、造成道路壅塞呢?是因为驾驶人不遵守交通规则的缘故。慈济菩萨道已开拓得很宽广,但你们是否能走得很好?就要看能不能照顾好自己的心。
“待人处事上若不能圆满,是因为没有从内心下功夫。这条路不只你们两人同行,而是有很多人相伴,所以人人一定要守好自己的本分,顺着轨道而行,才不会发生意外。”
这位同仁明白上人的譬喻,但内心仍未开朗,于是问:“我的开车技术不好,可不可以'暂停驾驶'?”
“如果半路停车,会妨碍交通!”上人期许两位同仁调整脚步再出发。
转“智”为“慧”
有位师姊近来遭遇人事瓶颈。
上人:“能将人事作教育,才是有智慧;智是分别智,慧是平等慧。若只有智,就会有人我是非的分别;唯有提起慧,才能透彻人生,凡事看得开、放得下。要学习将人我是非转变成智慧,身为‘知'识分子,‘知'字之下要多个‘日’,如日光朗照晴空,且要转‘智'为‘慧'!”
做甘愿被磨的钻石
一位师兄坦述未全心投入志业,因为还在调整自己的心,要修到具有忍辱心,否则别人一句话又会让自己退转。
上人:“其实法外无心、心外无法,真正修行要在人群中。脱离人群,没有人与我们说话,听不到逆耳之言,当然就不会生气。当隔离种种逆境,脾气都不错,但是与人接触时又发作了,如此永远无法修自己的心。被磨的石头会愈磨愈亮,磨别人的石头却会磨损,所以我们要做一个甘愿被磨的人。”
……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