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将创新与创业的教学内容融为一体, 创新理论与创业实践相结合, 内容包括创新与创业的关系、创新资源整合与应用、创新思维与创业机会、创业者与创业团队、新企业创建、新企业成长管理、商业模式创新等, 着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创新精神, 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
中国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责无旁贷,恰逢其时。1912年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首次提出创新的概念,并与1934年又提出了创业的概念。1947年哈佛大学商学院率先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开启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航程。目前欧美等创新型国家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普及,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数以亿计的创新创业型人才。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和大学生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各高校就业和创业教育逐步开展。1998年教育部首先在9所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新常态下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三步走”战略,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等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满足创新型国家建设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新需求。
针对在校大学生编写一本创新创业教材很有必要。随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推进,大学创新创业教材建设应运而生。国内部分重点高校在翻译国外教材的基础上,自编创新与创业类型教材较多,从某种意义上基本满足了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但编者认为,目前已经出版的教材要么属于创新管理类,要么属于创业管理类,在创新创业知识体系融合上不免有“两张皮”现象。虽雷家骕教授等国内大咖也做了这方面的领先型探索,其对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稍有欠缺。本书编写者根据近几年讲授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的体会,就写了这本小书以示探索。力求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易读、易懂、易用,贵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战能力。
本书以创新创业过程为内容主线,主要包括:创新创业内涵与特征、创新创业思维、创意开发、机会选择、创业者和创业团队、创业资源、创业融资、商业模式、创业政策和创业计划书等,满足教育部对在校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要求。本书由杨雪梅、王文亮任主编,负责总体设计和审稿定稿,并分别编写第一章和第十一章。张红玉、岳佳坤、李瑞任副主编,负责章节编写和修改统筹工作。第二、第三、第四章由李瑞编写;第五、第六、第七章由岳佳坤编写;第八、第九、第十章由张红玉编写。在写作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的相关书籍,谨向这些作者表示最诚挚的谢意。感谢清华大学雷家骕教授、吉林大学葛宝山教授、电子科技大学鲁若愚教授在本书编写过程中给予的指导和帮助,特别是雷家骕教授欣然为本书作序。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高晓蔚等编辑的辛勤工作。
由于写作者理论水平和写作能力所限,书中疏漏和不尽人意之处难免,恳请同行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以再版时予以修改。
杨雪梅王文亮
2017年6月16日
杨雪梅, 黄河科技学院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博士后。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届河南省政协常委,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致力于民办高等教育管理与创新创业研究。荣获高等教育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等。主持参与省部级以上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3部。
第一章
创新创业概述
打造校园手机APP
“我最初的想法是方便同学查成绩,还有让新来的学弟学妹尽快熟悉校园环境和开学查课表。”黄河科技学院国际学院的学生赵琦道出了开发校园生活APP的初衷。一个简单的想法,在这个小伙带领的智慧团队的运筹下,竟然成就了一番事业。
在有了这个想法之后,赵琦开始全力以赴进行开发运作。首先,他运用自身所学用了两周的时间设计出这个客户端。其次,他开始组建智慧团队,招募有特长的同学加入运作团队。“他们都是自愿来做的,不拿工资,但是投入了很大的热情和很多时间,每天在线运作时间平均有20多个小时。”
在设计客户端的模块时,赵琦将心比心,设计出“失物招领”“找‘组织’”“科大快讯”“科大论坛(八卦)”“兼职招聘”“创业格子”“屌丝or女神”“学霸乐园”等贴近大学生生活的模块。“设计出的模块很多,我和团队经过仔细斟酌,去掉了一些不够贴近生活或者和其他业务重复的模块。在接下来的全校公测后,我们还会进一步调整,争取使这个APP更符合大学生需要。”
为了保证APP在我校能够顺利运行,而且未来能在更多高校推广,赵琦注册成立了郑州桔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公司有成员12人,设立运营部、市场部、技术部、宣传部和设计部共5个部门,主营业务就是APP资源开拓和运行推广。“现在已经有20家企业和我们合作开展兼职招聘。校园内多家店铺在我们的客户端上开展业务。”他说,下一步将开发“上课签到”功能,准备在暑假新生开学后全面推行。
目前,赵琦设计开发的这个APP客户端在全校公测达到每日破500次,总下载量超过5000次,适用人群还在与日俱增。
面对未来的发展,赵琦和他的团队充满了信心,决定要将这个APP做强做大,推广到社会上去,方便更多的人……
(资料来源: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第一节创 新 概 述
创新(innovation)一词起源于拉丁语。它有三层含义: 一是更新; 二是创造新东西; 三是改变。
一、 创新的含义
1912年熊彼特(Schumpeter, 1883—1950,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在他的德文版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潜在的利润。熊彼特的理论一开始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1934年他的作品用英文出版后,才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创新的最初含义主要以技术创新为主,是指创造新技术并把它引入产品、工艺或商业系统之中,或者创造全新的产品和工艺以及对现有产品和工艺的重大技术改进,并且产品被引入市场(产品创新)或生产工艺得到应用。
以后,不同学者给出了创新的不同定义: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Edwin Mansfield)认为: “一项发明,当它首次被应用时,可以称之为技术创新。”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教授亨利·切萨布鲁夫(Henry Chesbrough)认为: “创新意味着进行发明创造,然后将其市场化。”
国务院1999年颁发的《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关于技术创新的定义相对较为系统: “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的商业价值或者社会价值的活动。
从哲学角度对创新的理解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创新是人超越自然,达成自觉自我的必备途径。创新就是人的自觉自发; 从矛盾论的角度看,创新与积累行为构成一个矛盾发展过程。创新是对重复、简单的劳动方式的否定,是对人类实践范畴的超越; 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创新包括肯定之否定与否定之肯定。前者是从认同到批判的暂时过程,而后者是一种自我批判的永恒阶段。因此,创新就是一种“怀疑”,是永无止境的。
二、 创新的特征
不同学者对创新理解的角度不同,对创新基本特点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本书主要从目的性、变革性、新颖性、超前性、价值性来论述创新的特征。
(1) 目的性。任何创新活动都有一定的目的,这个特性贯彻于创新过程的始终。创新总是为了解决某一问题,围绕着解决一定的问题而进行的,它总是与某个任务相联系的。所以说,创新是一种有目的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
(2) 变革性。创新是对已有事物的改革和革新,是一种深刻的变革。“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个由“变”到“通”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故步自封就没有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