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顶级人像摄影大师格雷戈尔·海斯勒(Gregory Heisler), 是美国多任总统首选的御用摄影师, 他为《时代》杂志拍摄了70余幅封面肖像, 含历年“年度时代人物”在内。本书是他的首部著作, 读者在欣赏这位摄影大师精彩绝伦的50幅杰作的同时, 还能了解到他的摄影哲学与智慧。无论您有多少摄影经验, 您都能从书中学到以前难以想象的绝技, 并在实战中领略到这位影坛巨匠深厚造诣。
前言
“一笔接着一笔”:这是用来形容油画里湿画法的一句话..画家需要仔细地挑选材料工具、安排好作画次序,才能够保证创作的激情不被打断。
—杰弗里;卡尔《湿画法:传统绘画艺术指南》
摄影没有“一笔接着一笔”的机会,摄影只有唯一的一笔。这正是肖像摄影的本质。发生在镜头前的一切,都会被忠实地记录下来;也只有发生在镜头前的一切,会被记录下来。在曝光的那一瞬间,摄影师必须全神贯注。所有的前期规划、临场发挥、技术实力、知识储备,还有你和被摄对象之间或有或无的信任与融洽,都会被永远凝固在画面中。这就好像是面试,只不过没有第二次机会。这是一个典型的左右脑斗争:时而临场发挥压过了精心安排,时而理性思考压过了激情迸发。这是一个痛并快乐的过程,拍好了满心欢喜,拍砸了痛不欲生。
肖像的类型很多。有些重在瞬间的姿态,有些重在动作的寓意;有些重在人物的外表,有些重在内心的情绪—理查德·阿佛顿一直坚持自己最喜欢拍摄的就是外在,认为这才是最吸引他的部分。还有一些肖像照,并不注重于挖掘人物性格,而是注重于塑造。这类作品并不依靠于被摄对象的表现,而是更加依靠于布景、灯光和画面构图表达一种感觉。如果被摄对象或者摄影师在拍摄现场的状态不够理想,这也许是一种更合适的做法。这时,肖像拍摄就变成了一场围绕被摄对象展开的智力游戏。
距离是肖像拍摄时非常有趣的因素,它就像是双刃剑,或是用亲密感填充的气泡。我们希望这个泡泡大一些,但是又害怕它炸开。如果我们距离被摄对象太远,那么就失去了与他们的联系;如果距离太近,又可能让他们感到不安。同时这还涉及画面尺度的营造:人物在照片中露出多少,占到多大的比例。他们的眼睛流露什么样的表情?肩膀的线条如何处理?采用站姿还是坐姿?选择什么样的衣服?究竟是在影棚里拍还是在外景地拍?有太多问题需要考虑,而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这里面有些问题能够提前解决,但更多需要在现场根据被摄对象、环境或氛围做出即时的反应。
对于习惯了自己在镜子里形象的被摄对象来说,一张正正经经的肖像照一定会让他们大吃一惊。照片不是镜像,它们看上去很不一样。首先,肖像照不是左右颠倒的。虽然听起来理所当然,但大多数被摄对象似乎并没有注意到这个区别。照片反映的是别人看到的自己,而不是自己在镜子里看到的自己。所以拍摄肖像很不简单。被摄者充满恐惧,而摄影师充满期待;被摄者充满焦虑,而摄影师雄心勃勃。两者之间进行着沉默的谈判与妥协。被摄对象不希望面对现实,而这却是摄影师最关心的东西。尽管肖像照是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但只有摄影师一方真正清楚照片究竟是什么样子。
我从不试图去刻意美化自己的拍摄对象,但我绝对尊重他们。我希望给他们一个属于自己的时间,让他们表现出属于自己的最璀璨的瞬间,让他们更加透彻、更加有力地展现出真正的自我。所以我不喜欢用套路把被摄对象拍摄得千人一面;事实上,我认为这么做是对坐在我相机面前那位的冒犯和侮辱。我对于被摄对象的感受,还有我对于拍摄任务的理解,都写在了我的照片中。面对无数的拍摄技巧、布光方式和拍摄器材,我尽力从其中选择出最符合拍摄被摄对象需要的那种,为他们拍摄一幅量身打造的作品。
我的大多数被摄对象有个共同点,时间都非常宝贵。在这本书里,肖像拍摄时间别谈几个小时,有的甚至连十几分钟都没有,大多数都是从拍摄对象密不透风的日程表里勉强挤出来的几分钟。杂志交代的拍摄任务里至少需要两类不同的肖像:一类是封面照,另一类是题图照。杂志封面的作用类似于海报,需要简洁、有力、辨识度高的照片。而题图照则更注重细节,需要有足够的看点来引起读者的关注。本书中出现的大多数照片,都属于后者。一般情况下,这两类照片必须在同一时间段里先后完成拍摄。我们需要在正式拍摄之前安排好灯光、布景等所有拍摄细节。只有万无一失的前期准备,才能保证不管被摄对象节奏快慢、脾气好坏,都能拍出相当的作品。对我来说,这是一场分秒必争的游戏,只有手脚足够快,才能在常规拍摄之余玩出一些花活。事情总免不了出错,所以随机应变非常重要。
我的拍摄对象们还有另一个共同点,拍照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这些照片有的来自杂志委托,有的来自个人需求,还有少部分来自广告或公关需要。但是,它们都算得上是我的个人作品。我不是那种把赚钱的作品和个人作品分得很开的人,我所有的作品都来自我本人,都经过了同样的思考、关注、创意、验证与努力,这是它们应得的。我很幸运,在拍摄这些照片时享有足够的创意自由,不像普通人那样受到版式或者拍摄要求的严格限制。面对这样的信任,我如履薄冰。
每当我遇到一个新的拍摄任务,脑海中立刻就会浮现出一系列问题、选择和答案。肖像选择棚拍,还是实景?室外,还是室内?照片将会被用在什么地方?是拍成特写,还是全身?黑白,还是彩色?被摄对象是什么秉性?有多少拍摄时间?我应该使用什么相机、什么镜头,是否适用三脚架?我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布光?光源选择闪光灯还是常亮灯?它们最终决定了整幅作品。
还有一件有趣的事情,当我站在相机背后,我就变得疯狂,不再是我自己。他会尽一切可能完成他脑海中的那幅影像。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可以引诱,可以甜言蜜语,也可以风趣幽默;也可能令人处于窘境。但是,他始终都尊重着自己的拍摄对象,而且看上去无比真诚。我的助手告诉我,他总会在工作的最后关头进入歇斯底里的状态。他们觉得这也许是因为他需要一些额外的压力与紧张氛围来让作品变得反常、意外而新鲜。把布光的套路置之脑后,多加一盏灯、再加一盏灯。把人带到室外,带到雨中,还带上一台巨大的照相机。总而言之,这都是我听他们说的。我一点也不记得,那都是恶魔控制着我干的。
作为一个热衷于收藏和翻阅摄影画册的人,我总希望自己能弄懂作品背后艺术家们究竟是怎么想的,如果有机会,更希望他们能回答我的一些技术问题。我希望,这本书中每张照片所配的文字,或许能帮助大家了解它们是怎么来的。我尽了最大努力去回忆每张照片的拍摄思路和现场情景,如果因为我的记忆不够精确导致描述内容有所失实,我在此提前请求大家的原谅。
肖像摄影是一种特别的爱好。纪实摄影师加里·温诺格兰德曾经说过,他拍照是为了了解事物在照片中的样子。更进一步或许我可以这么说:我之所以给人拍照是为了看看他们在照片中的样子。这样一来,我们能把他们捧在手中研究、学习,还有认真地欣赏。
格雷戈尔·海斯勒被誉为拥有“艺术家的眼睛,科学家的智慧,记者的内心”。凭借精湛的技艺和敏锐的临场反应,他为美国《时代》周刊拍摄了70余幅封面人像, 其中部分作品被美国国家肖像画廊(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收藏,获得美国媒体摄影学会年度企业摄影师大奖、莱卡勋章卓越奖、世界图片大奖、阿尔弗雷德·艾森斯塔特大奖等众多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