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实现了中新文化背景的自如转换,通过融入的体验和观察,又着力面向中国读者,呈现真实的场景与信息,传递有效的理念和方法,增进对不同文化环境的理解,引发人们在更广阔视野和开放格局下的思考。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进行跨文化的知识、信息和情感的传递、交流和理解十分必要,非常有意义。
《善治——新加坡微观察》是作者亲身经历跨文化环境的作品,向读者传递着跨文化观察研究的信息与价值。从该书的写作文风,我们能感觉到文化背景交融带来的影响,这也是作者思维和表达风格在笔端的自然流露。
作者细腻、真实的观察,并且文笔优美,非常吸引人,对新加坡的观察很有深度,令人赏心悦目。
收到这部书稿,我从头到尾一口气看完,其文笔优美,非常吸引读者。虽然可能把新加坡描写得比实际情况更好些,但作为介绍新加坡经验的著作能有出色的启发作用,是非常好的作品。
新中两国交往源远流长。美丽的新加坡河畔有一位中国老人的半身塑像,他是深受中国人民爱戴和国际社会尊重,也是新中关系奠基人邓小平先生。90多年前他曾途经新加坡前往法国勤工俭学,30多年前他再次踏上新加坡这块土地,面对眼前的变化,一边看一边思索。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先生后来提出“我们应该学习借鉴新加坡经验”,从此开启两国互享经验与机会的历史新篇,使新加坡在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扮演独特的角色。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南洋理工大学自1992年起,开始为中国政府与企业管理者提供培训计划。经过多年的整合提升,打造了在中新两国享有声誉的“市长班”项目,即公共管理硕士和管理经济学硕士课程。南大着眼中国科学发展战略,通过全方位教育,培养跨学科的博雅人才,着重培养学员的国际视野、战略思维、创新能力和人文情怀,使之掌握更科学的工作方法,获得解决问题的相关经验。
学员来自中国各地,在不同领域积累了相当的管理实践经验。重返校园后,他们带着责任,勤奋学习思考;带着问题,充分交流探寻。在新期间,接触到丰富的经验案例,并大量走访机构、社区及民众,全方位体验新加坡生活,从课堂内外获得经验认知和思路启发,学成回国后,努力在各自岗位上奉献知识与才华。来自成都的雨真是他们中的一员。
从事文化工作的雨真注重传播与交流。她不仅勤于学习和吸收,而且善于思考和表达,乐于将自身积累与更多人分享,将丰富多元的信息理念融入笔端,形成了关于新加坡城市和公共问题观察的系列文章。这些文章从小处着眼,看似城市的细节,却是城市管理的关键环节;文章轻松易读,看似散淡随意,却透着用心观察与深入思考;既有女性细腻而独特的感知,又有专业的信息数据和逻辑推理,显示了作者相当的洞察能力、思想深度、严谨态度和表达功力。
作者立足中国的管理实践,但并未做简单的对比,如其所言“与其捡出药方,不如激活自身,理念和信息的分享至关重要”。该书的出版,有利于中国国内更多人了解新加坡,也有利于新加坡获得更多真实反馈,它对于管理界和学界是很有价值的文本,对于普通读者更是不可多得的读本。值得向读者推荐,相信也会受到读者的欢迎。
是以为序。
(徐冠林,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荣誉校长、教授,2003-2011年任南洋理工
大学校长)
曹雨真,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MPA,从事文化传播与交流工作。曾为联合早报网和新华网相关频道撰写专栏,通过细节处的城市观察和公共治理特色观察,为读者提供多维视角,分享多元信息和务实理念。作品主要为2012—2013年专栏文章和研究随笔的结集。
一道书香的诱惑
【2012-11-12】
人与图书馆充分交融,泡图书馆成为一种享受。这道“书香的诱惑”把一半以上的新加坡人变为注册读者,每年有数倍于城市人口的到访人次。
有人说,世界上最壮丽的宫殿,是藏书最多的图书馆。对于南洋理工大学的同学,校园最美的宫殿,应是李伟南图书馆。它位于校园坡地的高处,上下贯通五层。弧状造型,独特而大气,巨型空间,充盈而明亮。坐在环形落地窗前,校园葱茏尽收眼底。这里是宁静的处所,阅读修习处连咳嗽一声都不好意思;这里也是动感的地带,在电子区域,除了上百台普通电脑,还有供多人同时浏览的三屏联机,有供小组讨论的视频投影角落,和偌大屏显的电子报刊。这里的空调温度低得足以让人清醒无眠,而不间断供应的热水和紧邻餐厅热乎乎的饭菜又足以让人留得下来。尽管无缘这里的英文理工科藏书,我还是慢慢成为它的常客,像别人泡吧一样,泡上了图书馆。
常去李伟南图书馆,带着从中文图书馆借来的书。中文图书馆就在教学楼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感受之后也颇为吃惊。一是没想到书可以放这么多。空间不大,书量不小,图书架一个挨着一个,没有常规的间距。人们找书怎么办,先开方向盘,原来图书架下有活动轨道。二是没想到借书还书都自己动手。先在网上查阅,通过作者、书名和关键词等搜索,找到书的编码后依次对应书架位置。还书时,扔进图书馆外墙上带有自动扫描的窗口即可。三是没想到图书这么离不开电脑。借书前可上网查阅,书不在可网上预约,借书后临限未还,会收到提示邮件,选择还书或续借。令人汗颜的是,在掌握这套操作系统前,常需请教年纪不轻的图书管理员,一头花白的头发,运用起电脑来得心应手。想起近前流行的段子,57岁的图书管理员焦灵花成为世界麻将冠军,曾为解放军某部图书管理员的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图书管理员这个职业,千万不可小看,哈。
早已慕名李光耀先生的《新加坡赖以生存的硬道理》一书,中文版面世后,媒体纷纷报道,老师大力推荐。如此热门书籍,能在中文图书馆借到吗?不出所料,馆存的几本都已借出。第一次尝试网上预约,做好了耐心等待的心理准备。令人惊喜的是,半月后的一天,打开邮箱,便跳出图书馆的通知,请去办理借阅手续。捧着这本被管理员特地加上保护膜的图书,一边感受它的热度,一边慨叹它的流转效益。它在我处的借阅周期稍长了点,感兴趣的同学又让它停留多日。但是因等来不易也倍加珍惜,当它回到图书馆时,完璧如初。
正当我为身在校园拥有美妙宫殿而深感庆幸时,外出考察更见识了这个城市的宫殿群落。2005年落成的新加坡国家图书馆,位于市中心,高16层,楼层中建有花园,据说其运行比普通建筑节省约80%的能源,以其环保、美观和低成本的结合,获得新加坡绿色建筑认证最高的“白金奖”。其实,它的卓越更在于主业领域,先进的信息技术,高水准的人性化服务,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队伍,提供了完美的读者体验。自动化更进一筹,图书馆大厅一字排开的电脑供借书人扫描,电脑自动识别图书并作记录,读者借一本书平均只需二三秒钟。上文提到的还书体验,也是来自它耗费巨资引进的射频技术,图书馆外墙上的“bookdrop”,意思是把书一丢就行了,让整个还书过程在瞬间完成。如此一来,不论图书馆是否开馆,读者一天24小时都可还书。而且不论在哪里借的书,可以还到新加坡的任何一家图书馆。
任何一家,是指这个城市拥有的5个区域图书馆、23个社区图书馆、10个社区儿童图书馆、10个学校和学术馆、14个政府特别服务馆,和计划中的100所邻里图书馆。它们多位于地铁站附近、商业中心和闹市区,人们信步可至。这些社区和专业图书馆得到了众多网友的赞叹,“太有亲和力了”,成人和小孩都能安得其所,乐享其中。
图书馆无疑是一个公共文化项目,可是狮城的图书馆体系却有媲美成功商业项目的业绩,并入选哈佛MBA案例。图书馆遍布岛国,与人们近在咫尺;先进的科技手段,借还书方便到最简;人与图书馆充分交融,在图书馆成为一种享受。这道“书香的诱惑”把一半以上的新加坡人变为注册读者,每年有数倍于城市人口的到访人次。如果新加坡政府是这个项目的CEO,那么经营战略和目标是什么?打造世界一流的公共图书馆与信息咨询系统,鼓励人民终身学习,“知识的积聚和交流将产生新的知识,新知识的运用将创造出无限的可能,从而使新加坡在当代知识经济中分享收益”。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不假矣。
古往今来,国人皆尚读书。但是有媒体报道,中国也在成为世界上年人均读书量最少的国家之一。近年来,国内城市的公共文化工程拔地而起,省、市级图书馆不乏宏伟建筑,有的成为醒目的城市地标,不同程度造福了当地百姓。不过着眼持续发展,有一些问题如,图书馆是否承载更大的价值意义,在民生工程中体现投资未来;图书馆是否超越它的物质呈现,在建筑体外有更重要的网络体系;图书馆是否发挥政府投入的最大效益,用成熟的商业理念实现拥有读者的公共目标,值得管理者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