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宗旨是对汉语熟语全面系统的研究。它既涉及到对汉语熟语本身的各种特性的研究,又接触到历代学者对汉语熟语研究的情况,也联系到汉语熟语语用、语效的功能价值等等。本书用新观点、新方法、新材料,展示它们以期准确认识汉语熟语的全貌,进而无误地看清汉语熟语在汉语词汇体系中的地位和价值。
王勤,1929年4月生,吉林省长春市人。1955年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研究生毕业。湘潭大学教授,兼任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语言学会和湖南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顾问,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顾问委员会荣誉委员等职。荣获湖南省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长期从事现代汉语词汇、修辞教学研究工作。出版学术著作、工具书和高等学校教材13部。主要有《现代汉语词汇》《谚语歇后语概论》《现代汉语词汇概要》《北京语言常识》《修辞说略》《汉语修辞通论》《论毛泽东语言艺术》(主编)《分类汉语成语大词典》《汉语熟语论》等,发表了学术论文《论惯用语》《论语义域》《俗语的性质与范围》《十年来汉语词汇的发展和演变》《谚语的民族性》《略论现代汉语中的古语词》等80余篇。其小传已收入多种辞书。
序 言
章 汉语熟语
一、汉语熟语及其范围
二、汉语熟语的名称
第二章 汉语熟语的属性
一、构成的定型性
二、意义的融合性
三、功能的整体性
四、语用的现成性
五、风格的民族性
六、品种的多样性
第三章 熟语与非熟语
一、熟语与词
二、熟语与自由词组
三、熟语与专有名称、科技术语
四、熟语与歌谣
五、熟语与行业切口
第四章 汉语熟语的诞生
一、汉语熟语诞生的外因与内因
二、确定汉语熟语诞生的根据及标志
三、小结
第五章 汉语熟语研究简史
一、萌芽期(两汉至东晋,206~317年)
二、发展期(南北朝至宋明,420~1644年)
三、兴盛期(清至中华民国,1616~1948年)
四、繁荣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现在,1949~2003年)
五、小结
第六章 汉语熟语的文化底蕴
一、汉语熟语与文化
二、汉语熟语与物质文化
(一)汉语熟语与饮食文化
(二)汉语熟语与服饰文化
(三)汉语熟语与居住文化
(四)汉语熟语与旅行文化
三、汉语熟语与精神文化
(一)汉语熟语与政法文化
(二)汉语熟语与信仰文化
(三)汉语熟语与军事文化
(四)汉语熟语与体育文化
(五)汉语熟语与婚姻文化
(六)汉语熟语与丧葬文化
(七)汉语熟语与生育文化
(八)汉语熟语与时俗文化
(九)汉语熟语与茶文化
(十)汉语熟语与酒文化
(十一)汉语熟语与演艺文化
(十二)汉语熟语与禁忌文化
第七章 汉语熟语成员的类型
一、汉语成语
(一)汉语成语的性质及范围
(二)汉语成语的构成
(三)汉语成语的意义
(四)汉语成语的读音
(五)汉语成语的来源及其形成
(六)汉语成语的演变
二、汉语谚语
(一)汉语谚语的性质
(二)汉语谚语的思想性
(三)汉语谚语的科学性
(四)汉语谚语的艺术性
(五)汉语谚语的构成
(六)汉语谚语的类型
(七)汉语谚语的产生、发展和演变
三、汉语歇后语
(一)汉语歇后语的性质及名称
(二)汉语歇后语的构成
(三)汉语歇后语的类型
(四)汉语歇后语的形成
(五)汉语歇后语的发展与规范化
四、汉语惯用语
(一)汉语惯用语的性质及范围
(二)汉语惯用语的结构
(三)汉语惯用语的意义
(四)汉语惯用语的来源
(五)汉语惯用语的特殊功能
五、汉语俗语
(一)汉语俗语的性质及范围
(二)汉语俗语的构成
(三)汉语俗语的意义
第八章 汉语熟语的作用
一、信息作用
二、教育作用
三、论证作用
四、谋篇作用
五、修辞作用
第九章 汉语熟语的运用
一、运用应具备的条件
(一)积累
(二)选择
二、运用的要求
(一)认真负责
(二)准确自然
(三)繁简适宜
(四)风格统一
三、运用的技巧
(一)常用与变用
(二)明用与暗用
(三)单用与连用
(四)肯用与否用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