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在新西兰(一位中国博士妈妈的儿童教育笔记)》分为三篇。上篇主题为“大卫在新西兰”,主要以比较的视野,与读者一起思考什么是真正好的儿童教育,并且落实于可操作的手段,哪怕是一点一滴。中篇主题为“家学幼事”,主要从一个母亲的切身体验出发,探讨一些有益的家庭教育手法,同时躲开一些常见的教育误区,可能对年轻妈妈更有用些。下篇编译了关于新西兰早期教育的介绍性文字和《新西兰时期教育纲要》,尤其是后者,为新西兰一百多年幼儿教育运动的结晶。
它不是知识密集型的精英教育,而是强调培养儿童对知识的兴趣;不是过度社会化的意识形态教育,而是强调儿童作为独立个体的成长;不是反教育的“丛林教育”,而是强调儿童行为品质的养成。
2008年3月至2009年1月,我到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做访问学者,4岁的儿子大卫随行,进入维多利亚大学早期教育中心Kea:House(小鹦鹉之家,Kea是新西兰特有的一种乌,叫食肉鹦鹉)。Kea House给我带来了全新而强烈的幼儿教育感受,是促使我在专业研究外写作的第一动力。
早在2006年9月给大卫选择幼儿园时,我就感受了北京幼儿教育的现状和父母普遍存在的焦虑。由于种种缘故,我先后深入地接触了三所幼儿园,一所是传统幼儿园,两所是现代幼儿园。传统幼儿园用纪律进行简单划一的管理。而现代幼儿园的硬件和软件都不成熟,有时连幼儿基本生活流程都做得手忙脚乱。关于幼儿园的网络言论中,不时出现的虐待儿童事件和时髦的西方幼教理论似“落霞与孤鹜齐飞”,更令父母为上幼儿园的孩子备感担忧。
一日,朋友借我一本《幼儿园大战》,以排遣我的忧虑。书中描述了美国的父母如何为子女进入精英小学而紧张地争取。虽然入学同样有名额限制,但是,精英小学的入学评估多是从道德品行、行为习惯角度进行,评估标准也算合情合理。何况,美国的儿童都能在幼儿园度过无忧无虑的童年。因此,这种竞争的激烈程度跟北京幼升小的惨烈状况相比,简直不足挂齿。在教育资源严重不平衡的北京,幼升小、小升初乃至高考,几乎成了家庭综合实力的残酷竞争。各种奥数成绩、英语水平、钢琴证书、跆拳道段位等升学参考指标,使得年幼的儿童过早地进入竞技场,而无暇顾及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熏陶培养。
初到Kea House,我好像从雾霭重重的迷津经历时间隧道,空降到了桃花源。Kea House在教育模式、教师观察、家园沟通等各 个方面,都有着成熟完善的经验。我看到的Kea House的小朋友,多茁壮成长而且举止文明。这是不是特例呢?抱着这样的疑问,我通过图书馆、网络和实际走访,了解了更多新西兰早期教育的状况。结果令我感到惊异:这种卓有成效的幼教模式建立在新西兰一百多年的自由幼儿园运动的基础上,通过政府与社会的良好互动,目前成为新西兰普遍的幼教模式。作为该运动的结晶,以及作为指导这一模式的文件《新西兰早期教育纲要》(New’Zealand Early ChildhoodEducation Curriculum),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把早期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具体明确的政府文件之一。
新西兰幼儿教育在世界的领先水平,从全球性教育评估数据中可见一斑。在学前教育的衡量中,通常采用三个数据。第一是儿童入园率。世界经合组织(OECD)的成员国都属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该组织每年对成员国的教育状况进行一次横向比较。在该组织《2010年世界教育报告》中,新西兰学前教育入园率为91%,居第10位,比经合组织成员国平均入园率72%高出许多。第二个数据是学前教育师生比。同样根据该报告,新西兰的师生比为1:9.6,仅次于丹麦、冰岛和瑞典,与世界平均水平1:18拉开很大差距。第三个数据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2007年以《早期养育和教育》为主题的教育报告中,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全球排名,新西兰排第16l位。这三个数据充分说明新西兰的幼教事业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另外一个数据补充了对新西兰教育水平的总体认识。201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人类发展指数报告》中,根据健康、教育和财富三项的综合评估,新西兰位居全球第3位。
每天耳濡目染新西兰成熟的幼教经验使我产生了急迫的心情,想与中国的父母和读者分享我的收获。但这分享,并非面面俱到地讲述我的所见所闻,而是拣选与幼儿教育有关的制度化行为进行写作。这些制度化行为是反复发生、经验证而有效、已成惯例和制度的行为,也可谓是幼儿教育方面的成熟经验。尽管笼统地讲,幼儿教育是整个文明的冰山一角,而各国文化传承或有不同,无法全盘照搬,但是,制度和技术层次的学习模仿却完全可能。精神和文化的体会也无不可。所以,我特意从可行性方面对本书内容作过考量,目的正是让本书介绍的幼教经验对中国的幼儿教育者而言,不是心向往之而不能至,而是可欲可得,行之有效。
除了新西兰幼儿教育方面的内容,我还就自己的幼儿教育经验写作了数篇文章。因此,本书从结构上分三部分,上篇主题为“大卫在新西兰”,中篇主题为“家学幼事”,下篇主题为“新西兰的早期教育”,共计26篇文章。上篇讨论新西兰幼儿教育的幼儿园经验和社会生活,包括入园过渡、日常教育模式、教师观察记录、儿童社会化、幼儿园资金募集、父母聚会、家园沟通、幼儿园的国际化等,计14篇。中篇总结我的幼教经验,涉及运动、艺术、游戏、阅读、情绪管理、英语学习、信守承诺等,计8篇。下篇编译了新西兰早期教育的两种主要观念、模式和政府的角色,以及《新西兰早期教育纲要》,计4篇。如果说全书侧重于制度,那么代后记“母亲”则以感性的爱作为主题,风格完全不同于前面的所有文章。它白描了母亲这一教育者的象征形象,阐发了爱是教育的灵魂、教育扎根于生活的理念。由此,它和全书相反相成,勾勒出完整的教育图景。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把《新西兰早期教育纲要》作为一个特别的礼物奉献给读者。这是新西兰教育部的政府文件,可谓是新西兰一百多年幼儿教育运动的理论结晶,而了解幼教实践的人都知道,它浓缩了当下新西兰幼教事业的全部经验。根据作者的了解,迄今它在中国大陆还没有中文译本。因为其重要和缺乏,作者个人购买了其主要章节的翻译版权。新西兰教育部向作者证实,此翻译版本是第一个中文版本。
全书的写作方法遵循认识的过程。认识既是一种时间的顺序,也是知识和感受内在化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难以自然铺展一个外来者——中国母亲的视角——她如何在新西兰幼儿园教育体验中产生认识和变化,如何解释其中的惊讶和喜悦,又如何不断挖掘新的发现和知识。经由这个特定的认识过程,中国读者将会与这位中国母亲不断产生共鸣,不断随着阅读的深入自然而然地获得想要的信息。
无论是写作视角还是方法,都是本书教育期望的体现。这个期望说起来很简单,就是培养一个“人”的教育。它不是知识密集型的精英教育,而是强调培养儿童对知识的兴趣;不是过度社会化的意识形态教育,而是强调儿童作为独立个体的成长;不是反教育的“丛林教育”,而是强调儿童的行为品质的养成。
有点遗憾的是,我并没有用某种特定的概念来对它进行命名。事实上,我认为这并不必要。优良的教育往往是系统而历史的,难以用一个简单的词语加以概括。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柏拉图的学园教育被简称为“古典教育”,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被简称为“核心课程模式”,剑桥大学的被称为“全人教育”,单从这些概念上,你能获得独特而丰满的理解吗?《新西兰早期教育纲要》在第一部分也提出,纲要是新西兰幼儿教育经验的提炼,它超越于包括蒙台梭利、华德福等在内的各种幼教哲学,具有更普遍的适用价值。我所期望的,就是一个更普遍、有价值的幼教,培养正常的、身心健康的儿童。如果非要从功利的角度去评估一下,那我也可以说,它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出可持续发展型精英!
实现这种期望,我的想法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而不是割裂于生活的单个元素。完整和有机的生活,是儿童成长的健全环境,也有利于培养未来的健全人格。我深以为然的是,成人把儿童引领到这种环境中,儿童就可以自己寻找和发现自己。成人需要做的,是提供条件和从旁协助,以及尽力进行精神、道德和习惯的熏陶。
因此,这本书尤其写给三类读者。第一,对幼儿教育感兴趣的人。父母、幼儿园管理者、幼教专业的学生和学者,是本书潜在的读者对象。幼儿园管理者尤其可以从中发现幼儿园教育和管理方面的经验和制度。幼教专业的学生则可以获得许多第一手的新西兰幼儿教育的资料和信息。 第二,对社会学感兴趣的人。儿童的社会化、新西兰社会对儿童的影响、父母的交往等等,体现出在理性精神的指引下所形成的人的日常行为模式。这些信息在比较和学术的意义上,将带来许多启发和思考。第三,带孩子短期旅居国外的人。越来越多的父母有机会带着孩子短期旅居国外,那么,如何更早融入当地社会、更快掌握外语、更适应当地的教育、更充分地获得当地的资源等诸如此类的问题,相信本书会提供一些经验之谈。 最后,我希望表达我的一番谢忱。首先要感谢中国政法大学和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交换项目的主管,感谢常保国院长、Rabel Roberto教授和PatMoloney主任,他们的慷慨承诺给我提供了访学的机会和大卫在Kea House的位置。没有这一点,就没有本书的问世。
其次还要感谢维多利亚大学的幼儿园主管Jean Sunko和Kea House的所有人。跟这些教育管理者的交流中,我深深体会到他们的敬业精神和为“顾客”着想的善意。Kea:House的孩子们像天使一样,美丽纯真。父母们则是一个热情洋溢、友好团结的社群,我从家庭交往中获得的快乐不亚于我的学术收获。2008年11月中旬,几个父母给大家群发邮件,自发提名Kea House的全体员工作为维多利亚大学2008年度优秀员工团体奖,打破以往仅仅推选专家教授的传统。父母们纷纷添加推荐评语。圣诞节前夕得知Kea House荣获该奖项,大家都很受鼓舞。
在我的写作过程中,Kea House的老师和父母们都承诺我可以使用他们以及子女的个人信息和照片,为我的写作提供了便利。Martin的父母还给我发来更多照片,充实我的资料。与以上诸位的交往,对我来说是一种快乐。但是,如果没有出版人陈知寒先生的推荐,这本书恐怕还会更晚与读者见面。在认识陈知寒先生之前,我就已经阅读了他出版的《家庭美德指南》。得知他将为我的书进行推荐后,我感到非常荣幸。我也非常感谢中国言实出版社的张越编辑。他给所有文章编写了提示语和小标题。他严谨、扎实的工作,使本书受益匪浅。谢谢两位尽职尽责的出版入!
特别的感谢给我的先生和家人。他们永远是我的心灵甘泉和梦里故乡。先生工作辛劳,可是对待我的事,总是心上牵挂,亲历亲为,仿佛我延伸了的头脑、心灵和四肢。我的感恩,难以言表。
最后,还想感谢惠灵顿的风。惠灵顿是一座风城,一年四季地刮,忽大忽小地刮,突如其来地刮,可是这风干净、湿润、冬不冷夏不热,还卷来送去万千云朵,让我这个从北京来的人感到非常享受。惠灵顿港口2008年3月新立起一个铜像,那是一个赤裸的男性,他的脚下是波澜壮阔的太平洋,身体则在无遮无拦的风中努力地挺出去,背上的肌肉似乎已经紧张到最大极限,好像是去接受风、拥抱风、挑战风,与风诉说自己全部的情感、力量和心事。铜像名为风的慰藉,恰切我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