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是一部记述汉末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原为8卷,今本作3卷,全书按内容分类编辑,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述从东汉后期到魏晋期间一些名流人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书中名士的言论或故事有一部分出自民间的传闻,具有较多的传奇色彩。
本书选录了《世说新语》中广泛流传的大部分著名篇章,按照原文、注释、译文、评析的体例,全面深入地解读了人物的个性、品行、语言等方面的特征,有助于读者了解当时士人所处的时代及政治环境,进而领略到魏晋所谓“名士”的风貌。
宗承存松柏之志
【原文】
南阳宗世林①,魏武同时②,而甚薄其为人,不与之交。及魏武作司空,总朝政,从容问宗曰:“可以交未?”答曰:“松柏之志犹存。”世林既以忤旨见疏,位不配德。文帝兄弟每造其门③,皆独拜床下④。其见礼如此。
【注释】
①南阳:郡名,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宗世林:即宗承,字世林,南阳安众人,以德行高尚受到世人敬重,官至直谏大夫。②魏武:即曹操。③文帝兄弟:指曹丕、曹植等人。曹丕,字子桓,曹操次子。曹植,字子建,为曹丕的弟弟。④床:这里指坐具,相当于现在的榻。
【译文】
南阳宗承和魏武帝曹操是同时代的人,宗承很鄙夷曹操的为人,不愿和他结交。等曹操做了司空,总揽朝政,他就委婉地问宗承:“可不可以同我结交啊?”宗承回答:“我的松柏一样的志气仍然还在。”宗承因为违背曹操的旨意被疏远,官位与他的德行不相匹配。但曹丕兄弟每次到他这里拜访时,都在榻下跪拜。他受到的礼遇就像这样。
【评析】
宗承因看不起曹操的为人,所以尽管曹操多次请求与他结交,但都被拒绝,就是在曹操当了大官以后,宗承也仍然坚持他的“松柏之志”,表现出了坚贞不屈的精神,也可看出宗承对曹操始终是抱有成见的,这让曹操很没有面子,于是就故意疏远排挤宗承,给他安排很低的官职,和他的才华、德行都不相匹配。宗承知道曹操在报复他,却不以为意,尽管如此,曹操也不得不尊重宗承的人格。后来曹丕兄弟每次登门拜访,都是以晚辈的身份,在宗承的床前行拜见礼,表示出极大的尊重。
陈群不忘前朝故主
【原文】
魏文帝受禅①,陈群有戚容。帝问曰:“朕应天受命,卿何以不乐?”群曰:“臣与华歆服膺先朝②,今虽欣圣化,犹义形于色。”
【注释】
①魏文帝:即曹丕。②华歆(xīn):即华子鱼,三国时魏大臣。先朝:指东汉。
【译文】
魏文帝曹丕接受禅让称帝,陈群脸上流露出愁苦悲哀的神色。文帝问他:“我顺应天命接受帝位,你有什么不高兴的?”陈群答道:“我与华歆都曾忠心拥戴汉朝,如今虽然欣逢圣明教化之治,但对前朝的情义还是不由自主地要流露出来。”
【评析】
陈群的祖父是陈,父亲陈纪,陈群从小接受他们高尚人格的熏陶,为人清尚有仪,雅好结友,有知人之明。华歆位极人臣,但他始终廉洁自奉。他们两个人同在前朝为官,后受曹操征召,仍然怀念故主,对前朝的留恋之情不自觉地流露出来。
夏侯玄临刑而色不变
【原文】
夏侯玄既被桎梏①,时钟毓为廷尉②,钟会先不与玄相知,因便狎之③。玄曰:“虽复刑余之人,未敢闻命!”考掠初无一言④,临刑东市,颜色不异。
【注释】
①夏侯玄:字太初,三国魏谯县(今安徽亳州)人,夏侯尚之子,风格高尚,官历护军、太常等要职,因曹操内部权力争斗被害。②钟毓:钟稚叔,钟会的哥哥。③狎(xiá):意指戏辱。④考掠:指拷问、刑讯逼供。
【译文】
夏侯玄被逮捕后,当时正值钟毓担任掌管刑狱的廷尉,钟会之前同夏侯玄没有什么交情,乘机戏辱夏侯玄。夏侯玄说:“我虽然是服刑的人,也不能听命于你。”他受到严刑拷打,却始终没有说一句话。直到执行死刑时,都面不改色。
【评析】
身为将门之后的夏侯玄,自小就饱读经史,儒道兼修,有着极高的学术造诣,与当时比他大16岁的何晏齐名,为玄学领袖级人物。他在政治斗争的暴风骤雨下,也能坚守立场,处之泰然,心如止水地面对一切危险和困难。他不仅面对着权势,像宗承面对曹操一样,他还面对着死亡,并且从容坚持着自己的“方正”品格。其实钟会也是个名士,也很有名气,但是他因为投靠司马氏,所以被夏侯玄鄙薄。“未敢闻命”,说的话很文雅,样子很谦虚,但是他
立场坚定,态度严肃庄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