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该研究计划有一个整体思路之后,我开始着手进行更为具体的研究。由于这一诗学理论本身具有非常鲜明的跨学科属性,与认知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息息相关,因此对于文学专业方向的研究者而言,具有较大的挑战性。幸而我的一些语言学专业方向的博士生同学也在这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因此我们的合作研究有了良好的契机。
参与写作《兼容并蓄:融形式分析与文化研究于一体的认知诗学》的杨静为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2011级的博士研究生,她师从于国内认知语言学泰斗王寅老师,并一直致力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在这一领域颇有建树。由于研究兴趣上的默契,我们共同制订了较为详细的研究计划,进一步明确了具体的研究对象,选取了认知诗学中能突出体现该理论属性特征的四个重要分支理论进行梳理和论证,包括文本世界理论、概念隐喻理论、图形一背景理论和脚本理论。我们决定采用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普遍的归纳式论证方法,从这些不同的理论的特性中,剥离出其共性的一面,并在具体的案例分析中进一步论证和支撑我们的观点,突显认知诗学理论融形式分析和文化研究于一体的理论特征,揭示出它不同于传统文学批评理论的重要特征。
今年是我攻读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的最后一年,在王欣导师的悉心指导下,我的博士毕业论文得以顺利完成并通过答辩,随后我在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正式工作。与此同时,我自己未来在学术研究中的方向也更加明晰。我的博士毕业论文主要运用认知诗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对多丽丝·莱辛的重要科幻作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这使我在批评实践中坚定了对这一新兴诗学流派运用前景的信心,并萌发了对其理论特征进行更为深入和全面探究的研究兴趣。
在博士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梳理了认知诗学的理论渊源,涉猎了一些与之相关的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知识,并尝试将其运用于对莱辛作品的文化主题分析。在这一过程中,我不仅对认知诗学理论逐步熟悉,而且在这一理论梳理和批评实践并行的过程中十分深切地感悟到该诗学流派鲜明的理论属性。我认为,认知诗学是一种兼容并蓄的文学理论,它不仅与文体学密切相关,注重对文本文体特征的把握,不拘泥于纯粹的形式分析,而且通过其对人类心理认知机制的深刻洞悉,将人类的思维和语言与人在外部世界中的切身体验紧密结合起来,将对人类社群普遍经验与个体经验的观察与对人类语言现象共性和特性的解释融为一体,可以有效地弥合传统西方文学理论中形式主义与文化研究之间的鸿沟。因此,我认为可以从这一视角出发,对认知诗学理论的这一兼容并蓄的鲜明理论属性进行更加深入的论证,既从理论渊源上做进一步梳理分析,又运用批评实践例证对这一论点进行有效支撑。
在对该研究计划有一个整体思路之后,我开始着手进行更为具体的研究。由于这一诗学理论本身具有非常鲜明的跨学科属性,与认知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息息相关,因此对于文学专业方向的研究者而言,具有较大的挑战性。幸而我的一些语言学专业方向的博士生同学也在这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因此我们的合作研究有了良好的契机。参与写作本书的杨静为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2011级的博士研究生,她师从于国内认知语言学泰斗王寅老师,并一直致力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在这一领域颇有建树。由于研究兴趣上的默契,我们共同制订了较为详细的研究计划,进一步明确了具体的研究对象,选取了认知诗学中能突出体现该理论属性特征的四个重要分支理论进行梳理和论证,包括文本世界理论、概念隐喻理论、图形一背景理论和脚本理论。我们决定采用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普遍的归纳式论证方法,从这些不同的理论的特性中,剥离出其共性的一面,并在具体的案例分析中进一步论证和支撑我们的观点,突显认知诗学理论融形式分析和文化研究于一体的理论特征,揭示出它不同于传统文学批评理论的重要特征。
殷贝,重庆人,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文学博士,毕业于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主要从事认知诗学、西方文论与英美文学文化研究和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研究。发表论文及出版专著若干,参与厅级项目一项。
杨静,重庆人,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2011级博士研究生,重庆师范大学讲师,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研究。发表CSSCI论文及其他论文若干。
陈海兵,湖北黄冈人,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2012级博士研究生,湖北民族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翻译与跨文化研究和认知语言学研究。现已主持完成湖北省“+二五”教育规划项目和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各1项,主持在研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1项,先后参与完成国家社科、湖北省教育规划项目及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6项,发表论文10余篇。
导论
第一章 认知诗学的理论渊源与总体理论特征
第一节 认知诗学的心理学理论渊源
第二节 认知诗学的总体理论特征
第三节 国内认知诗学研究概览
第四节 认知诗学理论的后续发展与总体理论属性论证
——以文本世界、概念隐喻、图形-背景理论和脚本理论为例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本世界”理论的属性特征与文本的综合分析
第一节 文本世界理论概述——理论渊源和基本特征
第二节 文本世界的多重结构剖析
第三节 弥合形式研究与文化研究的文本世界理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概念隐喻理论的属性特征与文本世界理论的综合分析
第一节 概念隐喻的形式结构与建构过程中的文化常识黏合
第二节 概念隐喻的映射方式及其鲜明文化属性
第三节 语境要素与文本形式的统一性研究-概念隐喻和文本世界在概念整合中的综合运用及案例分析
第四节 概念隐喻理论与文学作品的翻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解读文学作品的认知注脚:论脚本理论对文学批评及翻译的影响
第一节 脚本理论的起源及发展
第二节 脚本理论在认知诗学中的运用
第三节 文学形式和文化研究的统一体——以《老友记》中幽默话语的脚本理论分析为例
第四节 脚本理论对翻译的启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图形一背景理论:统一文学作品形式和意义研究的新视角
第一节 图形一背景理论的渊源及应用
第二节 图形一背景理论对文学作品的解释力
第三节 案例分析——图形一背景理论视角下的《好青年布朗》解读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