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为一本文化、文学与艺术书评集,共分四辑:中国文化观察、西方文化管窥、当代文学浅论、中西艺术初探。作者首先探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态及其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核,其次点出了西方文化强大背后潜藏的各种危机,再次勾勒了当代文坛林林总总的现实生态以及容易忽略的文学角落,*后分析了中西方绘画艺术在审美方面的差异性,以及好莱坞电影背后鲜为人知的意识形态博弈。
在20余万字的书评中,作者时而理性分析,时而激情表述,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书山论剑。在作者看来,文化、文学和艺术之间,血肉相连、精神相通,撇开文化看艺术,或者撇开文化谈文学,都是片面和不完整的。
◆中国文化观察
◆西方文化管窥
◆当代文学浅论
◆中西艺术初探
人类文明与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积累了许多优秀书籍,这些书籍如果堆积起来,不仅仅是一座山,还可能是一条山脉。
书山之路上,作者把自己扮演成地质工作者,寻找书山中的富矿;又把自己假想为修行者,心无杂念地追问人文之道。
本书为读者领略文化之真、文学之善、艺术之美,提供了一张素描图。
自序
当前,图书出版的数量、种类、速度,都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无法相比的,然而这和人们阅读的兴趣并不能画上等号。很多统计数据和信息表明,在这样一个新媒体发达的年代,阅读的渠道太便捷了,海量的、鱼龙混杂的文章和作品充斥眼前,读什么、如何读就成了问题。在繁忙的工作、学业、生活面前,很多人都选择微信阅读,那些夺人眼球的标题党和心灵鸡汤之类的美文,也许读起来舒服、快活,让疲惫的心灵得到休憩。但是,一个人长时间远离优质的纸质阅读,仅仅只有浅层的、碎片化的阅读,就如同每天只吃外卖小哥送来的快餐,长年累月身体就会出现不适。
非常坦率地讲,我是一个嗜书之人,乐于购书、藏书,时常一本书读了几页,又盯上其他好书。大约十年前,我手头攒了一些余钱,买书渐渐大方起来。我明知学校图书馆有心仪之书,完全可以借来一读,可我偏要买书。当时白天忙工作,晚上就把自己关在家里,坐在小沙发上慢慢地读。尤其是寒冷的夜晚,我很享受躺在温暖的被窝里阅读的惬意。几年下来,狭小的家中塞满了书。为了阅读,我把夜晚和休息时间都搭上了,那些无聊的社交和应酬也都推掉了。我经常想: 读书这么好的事,为何总有人去敷衍和推脱呢?
阅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和一个熟人、朋友对谈。很多人都说阅读能开阔视野,也会让自己变得更加谦卑,先前我是没有什么深刻感受的,在稍稍读得杂、读得广一些后,我发现人类的知识就如同浩瀚的星空,真的望不到边际,且知识领域之间,客观上讲也没有那么森严的壁垒。如果说知识之间泾渭分明,那也许是学者们刻意为之。阅读中我发觉,文化、文学、艺术之间,时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融。撇开文化看艺术,或者撇开文化谈文学,就不完整、有缺憾。无论从事任何一个方面的工作和研究,对相邻的知识若是零认知,这必然走不远。
这几年,围绕文化、文学、艺术,我读了一些新书和好书,兴致之余写了一些书评,无论好还是不好,都构建出一个阅读与写作的自我。我把其中的部分书评,归纳、整理成此书。在拙著最终定名《书山问道》之前,我打算取《庄重的书桌》为书名。原因很简单: 我向往有一个大气的书桌,想象自己在这书桌前优雅地阅读。可惜多少年来,家里一直狭小,实在容不下一个气派的书桌。后来我想通了: 有没有气派的书桌并不重要,只要心里能安放书桌便好。人类文明与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积累了许多优秀书籍,这些书籍如果堆积起来,不仅仅是一座山,还可能是一条山脉。我才疏学浅,也许毕生都无法抵达书山之巅,但这并不影响我欣赏文化、文学和艺术的风景。书山之路上,我把自己扮演成地质工作者,寻找书山中的富矿;我又把自己假想为修行者,心无杂念地追问人文之道。
拙著乃书评集,共分四辑: 中国文化观察、西方文化管窥、当代文学浅论、中西艺术初探。第一辑中国文化观察中,主要收录了我阅读《中国文化精神》《溯源: 中国传统文化之旅》《文化拯救: 近现代名人与教科书》等书籍之后撰写的书评。中国文化是什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又是什么?要弄清楚这些问题,其难度超乎人们的想象,原因很简单,中国文化延绵发展五千多年,其底蕴之深厚,思想之博大,仅用几个词或者几句话难以概括其全貌。然而这些问题至关重要,关乎到何为中国人、如何做中国人的宏大命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是什么?如果硬要我作答,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从未断流,就仰仗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造就了古代的中国,也影响着当今的中国。如何传承、弘扬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
第二辑西方文化管窥中,主要收录了我阅读《希腊人: 爱琴海岸的奇葩》《时代的印记: 文艺复兴三百年》《西方世界: 碰撞与转型》《即将崩溃的文明: 我们的绝境与出路》等著作后撰写的书评。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不同,中国文化是在中华大地上自我生长、自我发展,并不断走向辉煌的,而西方文化的发端,无疑受到亚洲、非洲等其他区域文化的深刻影响,西方文化的最初阶段,就具有开放性的特质。西方文化和中华文化一样,同样创造了体量惊人的成就,可是西方文化在历经工业革命之后,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出现各种病症。在这样一个更加开放的时代,各种文化之间相互借鉴,成为世界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三辑当代文学浅论中,主要收录了我阅读钱锺书、杨绛、夏志清、迟子建、姜淑梅、杜文娟等人的文学作品后撰写的评论。钱锺书、杨绛夫妇,是文学界和研究界的楷模夫妻,其各自取得的成就,在文坛和学界占据重要位置。不仅如此,这对伉俪在漫长的岁月中历经风雨,携手同行,人生故事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我也是普通人,同样为之动容。读其书、察其人、写其评论岂不快哉?姜淑梅老人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她是家庭主妇、文盲,晚年依靠自学不仅学会读书识字,还出版了一本本畅销的散文集。她虽未获得什么文学成就,但她写作这件事本身,就是励志的、传奇的。因此,作为一种文学现象的存在,我必须为这位老人的作品撰写书评。杜文娟作为近年来正在崛起的女作家,也应该受到必要的关注。其文学创作的关注点主要在西藏。为了收集素材,这个看似弱不禁风的陕西女子,十多年来数次进藏采访。以这种决心、勇气和定力搞创作,在喧嚣的文坛已经是凤毛麟角。她的文学作品,必然会进入我的评论视野。
第四辑中西艺术初探中,主要收录了我研读艺术理论、艺术史论、艺术人物传记、电影研究等方面的评论。多年前,我曾经系统学习过美术,梦想当一名画家,然而却阴差阳错地做起了文字工作。这些年我尽管放下了画笔,但是对于艺术阅读并没有止步。研读美国艺术史家高居翰的著作《画家生涯: 传统中国画家的生活与工作》之后,我感叹中国古代画家为稻粱谋之不易,好在这丝毫不影响他们的作品流芳百世。我阅读了张大千、毕加索、梵·高、希区柯克等艺术家的传记之后,深深地明白创新、创造力和想象力对于艺术创作而言何其重要。关于电影研究方面的书籍,我读来也是沉湎其中。阅读中更加印证了一种说法,作为头号电影生产大国的美国,电影生产的各种流程和规矩之复杂,超乎了我们的想象,而好莱坞电影背后的意识形态较量,也是扑朔迷离。
写到这里,我想起一句话: 世界上最好的房子,就是你的书房。这句话讲得传神极了,生活中若每天都和书籍为伴,我们的心灵一定不会孤独,精神世界变得更加深远和广阔。本书的出版,得到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的鼎力支持,我先后和林凡凡、温欣两位编辑接触,她们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令人敬佩。我工作单位的喻芒清教授及其他领导和同事们,对我积极从事读书评论写作和书香校园研究给予了无私鼓励,在此表示感谢。为了给我腾出足够的时间读书写作,我的家人任劳任怨承担家务,妻子吴艳博士时常是我的第一个读者,对于我的文章她还经常提出修改建议。在我写这篇自序之时,我可爱的女儿柚柚已经读幼儿园两个月,这些天来她在幼儿园不哭不闹,完全超乎我的意料。她的听话与乖巧,使我能静下心来审读拙著的样稿。拙著作为我主持的课题《立德树人维度下的书香校园建设路径研究》的最终成果,得到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大学生发展与创新教育研究中心的资助出版,在此对丁振国教授深表谢意。最后,我要感谢培养我的母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今年恰好是我来到南望山下这所美丽的大学求学、工作、生活的第二十个年头。我爱这里的老师、同学乃至一草一木,我现在的全部,都是母校所赐。
陈华文
2017年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