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连》(1933年初版,1984、1989年再版)是马奇的首部小说,根据其在欧洲作战的亲身经历创作而成,具有浓厚的自传色彩,是一部半虚构、半传记性质的战争文学作品。作为半传记文学,K连以113名官兵的自述为主体,用一个个鲜灵活现、不为人知的战地故事,讲述了一战期间美军士兵的经历与感受,突出了他们在战争现实中所经历的心理、认知转变,故此书堪称是一部一战士兵的心理史、情感史。作为半虚构文学,虽然作者马奇是一位战争英雄,但K连却表达了强烈的反战情绪,打破了一战期间各参战国政府为这场圣战制造的美丽光环。在20世纪美国战争文学史上,《K连》是一部与《西线无战事》、迷惘的一代作家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齐名的战争小说。
《K连》是威廉·马奇的处女作,根据其在*次世界大战期间赴法作战的亲身经历创作而成,是一部具有浓郁自传色彩的一战战争小说。自1933年初版以来,《K连》陆续再版十余次,并于2004年被改编为同名英文电影(国内又译《战火风云》)。
战争题材的小说,一直是长销的小说品种。而《K连》在反映一战的残酷性方面,可能仅次于《西线无战事》(海明威);在反战的深刻性方面,则不亚于《永别了武器》(菲茨杰拉德)。遗憾地是,海明威在中国久负盛名,菲茨杰拉德近年来更是如日中天,威廉·马奇的其成名作《K连》在国外颇具影响力,本次在国内则是首次出版。
译后记
威廉·爱德华·坎贝尔(William Edward Campbell),笔名威廉·马奇(William March,March在英文中有行军打仗之意),1893年出生于美国南部阿拉巴马州的一个贫困白人家庭。1917年,美国对德宣战,24岁的威廉·马奇自愿参军,服役于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二师第四旅第五团第三营K连,作为潘兴将军所率领的美国远征军的一员赴法国作战,后因作战英勇荣获法国英勇十字勋章 美国杰出军人十字勋章和海军英勇十字勋章。《K连》是威廉·马奇的处女作,根据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赴法作战的经历创作而成,具有浓郁的自传色彩。
作为一部半虚构、半传记性质的战争文学作品,《K连》以113名K连官兵的自述为主体,用113个鲜灵活现、不为人知的微型故事,讲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普通战士的真实经历与心路历程,突出呈现了他们在残酷的战争现实面前所发生的心理、认知变化,故此书在某种意义上堪称是一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士的心理史、情感史。令人颇为惊诧的是,在《K连》中,威廉·马奇非但对自己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英雄的光荣事迹绝口不提,反而以一种自揭伤疤的方式将尘封于内心深处的、噩梦般的不堪记忆公之于众,这不能不说需要极大的个人勇气。在威廉·马奇的笔下,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绝对的不义之战。尤其对那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不幸殒命或侥幸存活的年轻生命而言,这是一场没有胜利者,也没有真正的英雄的战争。辉煌的胜利建立在血腥的杀戮之上,所谓英雄无非是一个个将黑暗往事尘封于内心、不愿再提或不敢再想的罪人、小丑和懦夫而已。正是这种激进大胆的反战立场,《K连》被一些英语读者誉为一部能与德国作家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美国文豪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相媲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小说。还有一些英语读者则将《K连》视为20世纪60年代美国约瑟夫·海勒的著名反战小说《第22条军规》的先驱。
虽然同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反战作家的海明威对威廉·马奇的《K连》赞誉有加,但遗憾的是,《K连》并未造就威廉·马奇的文学盛名。尤其对中文读者而言,《K连》远不如《西线无战事》《永别了,武器》或《第22条军规》那样人尽皆知,而威廉·马奇的名字恐怕只有读过他的封笔之作、悬疑小说《坏种》(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中文版)的人才会知晓。尽管如此,这并不能轻易否定《K连》在20世纪美国乃至世界战争文学史上的地位。2018年已至,时值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一百周年之际,将《K连》这本极具代表性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小说译成中文并与读者分享,是译者多年以来的一个小小愿望。在译者看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早已散去一个世纪,但透过威廉·马奇的《K连》,我们依然可以从113个小人物的故事中目睹战争的罪与罚、人性的明与暗。总之,《K连》带给读者那种感同身受的阅读体验对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理解何为战争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K连》全书翻译工作历时八个月左右,此前准备多时,此间进行了数次修改,虽系本人主译,但得到诸多亲人、同人和朋友的协助,在此一一表示感谢:美国耶鲁大学历史系博士候选人Mark Baker为译者带来了英文原版的Company K;中国知网的杨海燕女士将译者引荐给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霍覃编辑则以专业的态度与译者沟通,确保本书的翻译与出版万无一失;郑州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史专业的侯洋帆、侯茜茜、刘芳芳、秦佳陆、张义梵、洪丹丹等同学参与了部分翻译和初步校对工作;我的妻子董莹莹在繁忙的家庭生活与工作之余,对译文进行再次校对。没有他们的协助,本书的翻译与出版都将难以成为可能。
由于译者的学识、能力和精力有限,本书的翻译难免存在瑕疵或纰漏,请广大读者指正。我衷心地希望读者能够坦诚地指出译文存在的问题,并对此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侯波于郑州201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