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宰相俾斯麦,是德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也是19世纪欧洲政坛的传奇人物。他不但统一了德意志,更创造了日耳曼民族的特殊性格。他的铁血政策深刻地影响了后来德国的政治走向,甚至可以说是他改写了欧洲的历史。
当时对于俾斯麦的功过得失,人们褒贬不一,因而作者认为要想真正了解他很有必要对他的精神历史作一些深入细致的研究。在本书里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精彩的心理分析出色地完成了这一任务。在书里作者不仅仅描绘了一个因得胜而神采奕奕的将军形象,而且通过分析俾斯麦身上所特有的三种性格元素——骄傲、勇敢和怨恨——揭示了支配他一生如猛狮般能量不竭的缘由。
本书作者以大量的相关史料,通过心理分析论著、引用大量的书信对话等多种文体形式来描绘俾斯麦传奇的一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真实可信、有血有肉的俾斯麦。本书不但全方面展现了俾斯麦一生跌宕起伏的心路历程,并且通过叙述俾斯麦也揭示了德意志帝国崛起的内在奥秘。
适读人群 :文史爱好者
★传记大师艾密尔�6�1鲁特维克代表作,展示铁血宰相俾斯麦一生跌宕起伏的心路历程。 ★从不羁的容克少年到精通政术的铁血宰相,本书全面披露俾斯麦让人忍俊不禁又惊险环生的跌宕人生。 ★俾斯麦是德国历史绕不开的关键性人物,在与德国三代君王斗智斗勇中,将德国推上欧洲的中心,彻底改变近代欧洲的政治格局。 ★本书完全尊重原著,没有删节,全本翻译,真实完整的再现了俾斯麦的一生。
原序
一幅精心描绘、立体分明的画像,画着一个全身披挂的人物,在黯淡不明的光线中更凸现出来。奥托�6�1冯�6�1俾斯麦长得很像伦勃朗画中的人物,他也只适合用这位画家的画风来描刻。在之前的八十年间,党派的怨恨,如闪电般围绕着他。他在世的时候,很少有人会爱他,因为他很少去爱别人。在他死去之后,人们指责他,把他看成个石头人似的,因为他们难以对他的内心世界做出合情合理的诠释。所以他在日耳曼人眼中,成了一个石雕般的英雄。
我这本书就是要描绘一个因得胜而神采奕奕的将军形象。在这本书里,我把俾斯麦写成是一个浑身充满着骄傲、勇敢和怨恨的人——这三种元素就是他所有行为的缘由。至今,对于俾斯麦的功过得失,人们褒贬不一,如果要想真正了解他,我们很有必要对他的精神做一些深入细致的研究。对日耳曼人而言,俾斯麦担任了决定他们命运的角色,学会了解这个人的性格——他的真实性格,并非带着爱憎写出来的失真性格——很有必要。
英雄人物常常是历史因缘际会下的复杂产物,比他背后的社会制度与其所拥有的历史功业更为繁复。我们不用旧式研究,不需要在写作中添加许多注解,我们认为今天应当绘出这种人物的具体形象,作为世人的榜样和警告。私人的一面与政客的一面是分不开的,情感与行为是互相关联的,公与私的生活同时进展。而绘人物像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能从研究者提供的众多材料里,塑造出一个整体的形象来。
到1830年初,俾斯麦的性格已经基本定型,在此前的十五年间,则有很激烈的波动。此后,俾斯麦要做的不过是把刻好的线再弄得深一些。我们之所以要把他的少年时代(即没有从事政治活动之前)说得尽可能详细一些,而不是像其他大部分传记那样只有寥寥几页,就是出于这个原因。只有一位作家曾经生动地描写过俾斯麦的心理——就是被人误会的克来因�6�1哈丁根,他利用他当时所能见到的所有文献写成一部俾斯麦的传记。1911年,我自己尝试从心理学的角度描写俾斯麦那种令人难以猜度的性情以对抗关于这位“铁血首相”的野史。十年之后,我创作了一部关于俾斯麦的戏剧,曾经希望能够在德国舞台上演。
我较早的著作是不谈政治的,现在却有所不同。现在出版的这本书里,并没有使用我第一本关于俾斯麦的书中的内容,而是用新的见解写成的。两本书只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它们都基于同一个观点:俾斯麦拥有旁人难以猜度的个性。因为环境发生很多变化,所以对俾斯麦做一个新颖且更具批判性的描写变得十分必要。欧战之后,关于俾斯麦的功过我们了解了更多,很多自传和其他相关文件被发表,我本人的眼界也有了新的拓展,这些都对新传记的写作有所贡献。
用新的见解描绘出来的俾斯麦,形象愈发令人印象深刻。它不满足于雕刻一座静止的石像,而是苦苦追寻一个奋斗家的功业。俾斯麦的一生,难免让人迷惑,因为他永远在不停地奋斗,有时打胜仗,有时也打败仗,他有着永不停止的激情,而且永不满足于现状。大多数时候,他十分明智敏锐,但有时候也办错事,但即使办错了,也总是带着他那种天才的特色。
查看全部↓
艾密尔 鲁特维克(18811948),德国作家, 20世纪著名的传记文学作家,一生著述颇丰。其主要著作还有《拿破仑传》《威廉 霍亨索伦》《林肯》《兴登堡》《罗斯福:命运和权力的研究》《三幅画像:希特勒、墨索里尼、斯大林》等。
他的作品注重描写人物曲折的心路历程,善于描写人物的多面性和复杂性。所写传记熔真实与想象、历史与现实于一炉,既能让读者近距离观察其笔下人物,又能让读者从传主身上获取面对纷繁复杂世界的应对良策。
闫妮,女,湘潭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
第一卷�6�9 闲人1815—1851
第一章�6�9 武士之家
第二章�6�9 叛逆少年
第三章�6�9 狂放不羁
第四章�6�9 初涉世事
第五章�6�9 乡绅生活
第六章�6�9 一段恋情
第七章�6�9 缘定终身
第八章�6�9 婚约与信仰
第九章�6�9 机会来了
第十章�6�9 青年议员
第十一章�6�9 柏林危机
第十二章�6�9 崭露头角
第十三章�6�9 幸福婚姻
第十四章�6�9 派驻外交
第二卷�6�9 志士1852—1862
第一章�6�9 大使生活
第二章�6�9 权力诱惑
第三章�6�9 政坛新星
第四章�6�9 吐露心声
第五章�6�9 威廉亲王
第六章�6�9 出使俄国
第七章�6�9 笼中之虎
第八章�6�9 调任巴黎
第三卷�6�9 功臣1862—1871
第一章�6�9 铁血宣言
第二章�6�9 君臣之间
第三章�6�9 众多对头
第四章�6�9 挫败奥地利
第五章�6�9 天才拉萨尔
第六章�6�9 日耳曼之刺
第七章�6�9 普法断交
第八章�6�9 遭遇刺客
第九章�6�9 普奥之战
第十章�6�9 维也纳议和
第十一章�6�9 高瞻远瞩
第十二章�6�9 拟定宪法
第十三章�6�9 遏制法国
第十四章�6�9 位高权重
第十五章�6�9 隐居瓦森
第十六章�6�9 普法之战
第十七章�6�9 最终赢家
第十八章�6�9 太子腓特烈
第十九章�6�9 冤家毛奇
第二十章�6�9 德意志帝国成立
第四卷�6�9 执政1872—1888
第一章�6�9 帝国议会
第二章�6�9 五月法令
第三章�6�9 打击对手
第四章�6�9 危机四伏
第五章�6�9 “阿尼姆案”
第六章�6�9 诤友鲁恩
第七章�6�9 皇后干政
第八章�6�9 独裁专制
第九章�6�9 褒贬不一
第十章�6�9 别墅新居
第十一章�6�9 痛失爱犬
第十二章�6�9 爱子心切
第十三章�6�9 三国同盟
第十四章�6�9 柏林会议
第十五章�6�9 与奥结盟
第十六章�6�9 纵横捭阖
第十七章�6�9 壮心不已
第五卷�6�9 逐臣1888—1898
第一章�6�9 老皇驾崩
第二章�6�9 君臣分歧
第三章�6�9 选举失败
第四章�6�9 新君发怒
第五章�6�9 被逐之臣
第六章�6�9 晚来孤寂
第七章�6�9 愤恨难平
第八章�6�9 撰写回忆录
第九章�6�9 赢得欢呼
第十章�6�9 政治遗言
第十一章�6�9 魂归森林
查看全部↓
第一章武士之家
俾斯麦的理性、深入而不为情所动的睿智,都是他的母亲遗传给他的;他对权力始终不懈的追求,在从前的俾斯麦家族不曾出现过,这也是得自于母亲。但是他的脾气、他的性格,大概而论,却是得自于父亲。他从父母那里得来的几种性情证实了叔本华的学说。
夏天,花园的橡树下有一个小男孩在玩耍。这孩子有一头淡黄色的头发,乌黑发亮的双眼。
他刚刚4岁,但请留心看他用铲子刨土的举动:他把一块一块的土装在小推车上,把土推走,堆在池边,然后在那里用石头和泥土筑造炮台。他干得这样卖力,看起来像至少6岁的孩子。到了吃饭的时间,园丁来请他去吃饭,他不听,还发了一通脾气。
他家的住宅是一所很简单的乡下房屋,像农夫的居所,而不像是一个乡绅的住宅。房子用木头建成,没什么装饰,只有一层楼。中间的部分倒有两层,也就五个窗户那么宽。小男孩在一楼窗口向远方张望,看见一片平原,满是熟成金黄色的庄稼。这幅景象如此宁静。当大风从波美拉尼亚吹过的时候,田上卷过一片麦浪。他的父亲领着他去村子里的时候,告诉他:“这都是我们的。”因为父亲在尼朴甫得了两千英亩(1英亩≈6.07亩)的田地,所以小男孩在1岁的时候,就离开了萨克森的申豪森,来到更远些的波美拉尼亚安家。
小男孩想:“这都是我们的。”是的,村子和田地都是他们的。他们没有佃户,只有种田的小工。小工附属于田地,都住在草房里,其实就是农奴,尽管他们和雇佣他们的乡绅们都不肯承认。村子里有煤窑,还有打铁铺。小男孩常跑进牛棚,在牛身下爬来爬去。这时候管牛的老头,快要93岁的布兰德会喊道:“少爷,小心呀!母牛会踢你的眼睛。它吃草的时候可看不见你,一踢就把你的眼睛踢坏啦!”这老头称这个小男孩“少爷”,他说的是下日耳曼尼亚方言。七十年后,小男孩——俾斯麦依然记得这个乡下老人,他给孩提时的俾斯麦讲了许多关于前普鲁士国王腓特烈�6�1威廉一世的故事。据这位老人说,在腓特烈当上皇帝之前,他曾在库斯特林亲眼见过这位国王。
庆祝日,父亲带着俾斯麦走进那间有三个窗子的大厅时,也会给他讲许多故事。大厅悬挂着好几位祖先披盔戴甲的画像,年深日久,画架上都落满了尘土。五百多年前,祖先们大都是易北河畔的乡绅。等俾斯麦到了9岁,能明白更多事情了,父亲给他讲了更多的故事。他讲了什么呢?他们的祖先都是武士,好几百年来,都住在城堡和大宅里,拥有许多农奴。他们有封地,有地方治理权,自古以来,星期天去教堂时,他们都坐在教堂里另外一个地方的橡木座位上,与平常民众截然不同——今天,许多地方还是这个样子。
也许,父亲费迪南还告诉儿子说,祖先们都是旧玛赤的硬汉,不是谄媚的臣子,很多都对君主不大满意。很久以前,不就有一位拥有皇帝选举权的诸侯逼迫俾斯麦家族让出他们上好的森林,与申豪森交换吗。一百年前,父亲的曾祖父曾亲自向国王呈上旧玛赤武士们的抗议书。那时候国王要求他们纳税,他们坚决不肯,说:“我们是自由的武士,不能降低身份变成纳税的地主。”这位国王在临死之前交给儿子小腓特烈一份黑名单,列有四个抗命不遵的家族,俾斯麦家族就是里面“声望最高但最不服帖”的。
男孩的祖父喜爱饮酒和狩猎,一年内打过154只红鹿。我们的小男孩俾斯麦长得最像他祖父。祖父和父亲都已不是武士。祖父在他的年轻夫人死去的时候——刚好在威尔德时代之前——曾发表了一首挽歌,十分大胆过火地描写了他的夫人,还有他们结婚的细节。他秉持卢梭主义,只希望四个儿子做“君子”,称儿子们为“朋友”,如果儿子们写来的信很有文采就十分高兴。他的藏书室里摆满了学术书籍。他的儿子们都继承了父亲“无大志”的特性,虽然都打过仗,但都不肯去当官,宁愿过居家生活。
这就难怪费迪南在23岁打过第一次仗之后,就退出军队回家教育两个儿子去了。国王对此很生气,革去了他的武职,收回了他的军装,很久以后才归还给他。即使局势变得混乱,费迪南也没再进入军队。1806年,费迪南结婚时,法国皇帝不再兼任德国皇帝。当时费迪南不过40岁,精力强健,但耶拿战役也好,自由之战也好,他始终都躲在乡下不去打仗。
俾斯麦这位厌恶战争的父亲,身材高大,有着和儿子一样的急性子,感情激烈深沉。孩提时代他曾同腓特烈大帝说过话,这是他一生铭记的事情。费迪南的父亲是个法国文明的信徒,教导孩子做一位贵族,却又要求他们抛弃阶级的偏见。费迪南应感谢他父亲的教导,这使得他居然能够一生都保持一种安泰的心境,自己当家做主,别无他求。在他的儿子们还小的时候,他对他们的教导也仅仅是形式上的。他性情温和,容易高兴,靠自己的产业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田产交给别人管理),大部分时间不是狩猎,就是饮酒——几百年来俾斯麦家族代代相传的爱好。引用几句费迪南的信里的话吧,“今日是奥托(即俾斯麦)的生日。今天我最好的公羊死了,天气很糟……有两种葡萄酒好像不太够劲了,所以我改喝波打和舍利,希望能够劲些。没有浓咖啡我可过不了”。随后又写了两句关于牡蛎和鹅肝冻的话:“我虽然吃了这么些好‘药’,还是腰痛——人老了,不中用了。”
费迪南35岁时,娶了一位17岁的少女。她生得漂亮,但鼻子长了点,眼睛又太锐利。她面容尖刻,神态显得很有学问,其实这已是一种暗示,暗示她的个性里有好些地方与他不合。她最显著的两个特点就是讲理不讲情,还有强烈的野心。她出身于门肯家族,这个家族里的人一百多年来一直担任法律或历史教授。腓特烈皇帝在位的时候,门肯当过内阁参政、内阁主席,之后失宠被革职。这是1792年的事,国王此时正对俾斯麦的父亲发火。到了1800年,门肯再度做官,随后弹劾腓特烈国王,把他比作独裁者,要求国王自定权限,力劝他实行内阁责任制。门肯自诩斯泰因男爵那样的改革家,斯泰因曾恭维他说,他是一个优秀的自由党。门肯的女儿,就是我们的俾斯麦的母亲,她从她的父亲那里继承了睿智和相貌。她行事都以理智为主导,热爱城市生活,好出风头,还喜欢宫廷。她简直就与她丈夫完全相反。他只要平静生活,不要别人来干扰他;她却不一样,要在世界上出尽风头。
俾斯麦的理性、深入而不为情所动的睿智,都是他的母亲遗传给他的;他对权力始终不懈的追求,在从前的俾斯麦家族不曾出现过,这也是得自于母亲。但是他的脾气、他的性格,大概而论,却是得自于父亲。他从父母那里得来的几种性情证实了学。是他的母亲遗传给他的;他对权力始终不懈的追求,在从前的俾斯麦家族不曾出现过,这也是得自于母亲。但是他的脾气、他的性格,大概而论,却是得自于父亲。他从父母那里得来的几种性情证实了叔本华的学说。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