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美娟,京剧舞台上的武旦第一人。出身贫寒的她,凭着过人的天赋和超越常人的勤学苦练,在武旦艺术发展上承前启后,最终誉满海内外、桃李满天下。但她的一生并不平坦,童年时的练功,青年时的学戏;学习文化的困苦,创排新戏的艰难;高处不胜寒的忐忑,矮檐受委屈的煎熬;蜡炬成灰时的心力交瘁,春蚕到死前的病体折磨,无不体现着她铮铮不屈的硬汉性格和坚韧顽强的可贵品质。《武旦奇葩 张美娟》作者在广泛搜集材料的基础上,以平实的笔调展现了张美娟非同寻常的一生,并在武旦艺术乃至整个京剧发展的大背景下对她的艺术特色和艺术成就做了公允的介绍评析。
。传主张美娟被誉为“中国第一女武旦”。11岁考入上海戏剧学校正字班,后与梅兰芳、周信芳、李少春、言慧珠等同台演出。1952年参加华东京剧实验剧团,1970年担任五七京剧训练班负责人,“文革”后在上海戏曲学校任教。她不仅在表演艺术尤其是武旦上取得别人难以企望及的成就,还培养了大量学生,是典型的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京剧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其表演艺术体系的丰富和完善程度是举世瞩目的,它不但是我国的国粹,而且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京剧之所以具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与20世纪涌现出的一批艺术大师的舞台成就和艺术创造是分不开的。自徽班进京以来,京剧融通了综合性、写意性、知识性和观赏性等艺术特征,在民族戏曲中,以一枝独秀之势得以蓬勃发展,迅速跃居国剧的地位。这其中除了京剧艺术本身完美和高度符合我国国情外,更重要的是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们卓越的艺术创造,把我国民族戏曲表演艺术推上了巅峰状态,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一份极其珍贵的艺术资源和十分丰富的文化遗产,它非常值得我们精心保护、认真挖掘和全力弘扬。由于各种原因,这方面的工作做得还不够,特别是京剧理论研究和文史资料整理显得尤其薄弱。我们这次系统编写出版这套艺术家系列丛书,就是为了希望与所有关心京剧事业的圈内外人士一起做好这项有价值的工作,共同为继承好京昆艺术遗产尽自己的最大努力。
在以往的研究和史料收集中,常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像梅兰芳、谭鑫培、杨小楼等大师级人物身上。当然,这些大师们的艺术成就确实是取之不尽的文化宝库,但他们的艺术传承能得以世代流传除了自身巨大影响外,还得益于一批承前启后的艺术家们不断地发扬光大。这样一个层面上的艺术家对京剧事业的贡献往往没有得到足够的估价,以致造成京剧流派的继承出现不连续或是局部失真现象,对京剧艺术的发展有碍。我们这次编写的传记主要突出这批艺术家们,尽可能地挖掘他们的艺术成果和对京剧事业的贡献,力求全方位地记录以往的京剧史料,使艺术资料更加细致、翔实且有立体感。本书的传主张美娟就是这批艺术家中的代表。
总序
序一
序二
第一章 学艺生涯
一、苦难童年
二、戏校生活
三、初露头角
四、初步形成的女武旦艺术特色
第二章 新一代武旦的代表人物
一、加入华东实验京剧团
二、人生的新起点
三、新集体中的张美娟
四、老戏新演
五、武旦艺术精品
六、誉满海内外
七、新一代女武旦代表
第三章 坎坷的岁月
一、大演现代戏
二、不寻常的日子
三、五七京训班
四、人生低谷
第四章 烛光照后人
一、淡入淡出
二、教学生涯
三、培养史敏
四、最后的绝唱
五、最后岁月
第五章 京剧事业的杰出贡献者
一、对武旦艺术的贡献
二、对京剧教学事业的贡献
三、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附录
张美娟发表的文章选编
怀念张美娟
京剧表演艺术家、戏曲教育家张美娟艺术与教育成果总结研讨会发言摘录
后记
《武旦奇葩 张美娟》:
一、苦难童年 1929年3月14日,张美娟出生在河北保定一个穷苦人家,原名王兴贞,父母都是底层的贫苦农民。自幼因为家境贫寒,为生活所迫,5岁就被卖到尼姑庵,后几经转卖,最终卖给京剧艺人张德武为养女,这样,她从小就进入了学艺演戏生涯。张德武是京剧名家张云溪的叔叔,前辈武生张德俊之弟,擅长武净。
张德俊、张德武兄弟原籍河北香河,自幼随父学艺。
弟兄们后南下搭班演出,在江南一带演《白水滩》、《伐子都》等火爆武戏,因其武功超群,表演卖力,很受南方观众欢迎。张德俊逐渐走红,遂成为江南名武生,曾与盖叫天齐名。张德武开始一直为其兄打下把,有一次演出《铁公鸡》时,不慎头部受了重伤,从此开始了教戏生涯,由于他武功基础相当扎实,且有丰富的舞台经验和独特的训练方法,遂成了出色的武功训练教师,并在实践上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果。
张德武收养了张美娟后,便以十分严厉的训练方法,督促其与兄张云鸿一起学艺练功。他完全按照旧时艺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习惯思维方式,对张美娟进行了从难、从严的幼功训练,从拿顶、下腰、跑圆场开始,直到跟斗、把子、出手、跷功,每项功课都以加量、加强度的方式反复苦练,不允许有任何懈怠,甚至还经常用打骂、体罚等粗暴方式监督练功。幼小的张美娟在养父的严格调教下,一方面几乎天天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汗水、泪水日夜相伴,但她依然咬牙坚持。回忆起幼时痛苦的练功生活,张美娟在自传中这样写道:“……打骂不知多少,到家又无温暖,无处诉说。所以常常难过,背地哭泣,心灵深处始终未感到生活的乐趣。天长日久,把我闹得很呆板了,也失去了少年的活泼和笑容…… 只有唱好戏能挣钱的思想。”这份自传是张美娟20世纪50年代进华东试验京剧团时写的,当时她没有文化,错字、病句难免,但内心的情感表达得很真挚、准确。但在另一方面,正是这种魔鬼式训练方式,不但使她练就了十分扎实的艺术基本功,而且养成了极其顽强的意志品质,对逆境和困难有极强的承受能力,对艺术则有着不断向上的进取心。当然,现在的年轻人根本无法想象:从早到晚不间断地忍受着身体的痛苦,长时间地踩着跷,还要赤着脚在水泥地上跑圆场、翻跟斗,这些苦都压在不足10岁的女孩子身上。也正是经历了这样的艰辛,才造就了一位大名家的品质素养和艺术素养。另外,张德武的训练绝不是一味的严格、粗暴,也有着一定合理的成分。据德武的外孙女明珠(小张美娟)回忆:“外公的训练是很强调诱导和启发,而且不是单为练功而练,是带着戏,带着情感练,要求手到、眼到、身到。”张德武以自己长期的舞台实践,领悟了神形相随这一戏曲表演的真谛,并把这一理念在启蒙阶段就注入教学中,使张美娟从小就养成了“带戏上台”的极好习惯。另外,因他自己是长期打下把,手上的出手感觉和脚下的步法都非常好,具备了优秀武功教师的基本素质,这也是张美娟基础扎实的重要因素。再有,他是出身底层的武戏演员,深知受伤对演员将带来的严重后果。所以,他训练腰、腿功总能把握好分寸,恰好调节到受伤的临界点附近,既保持了最高效率的武功训练,又能避免伤病。这些不是一般的武功教师都能做到的,所以才能训练出像张美娟这样名震国内外的大武旦。另外,张美娟的堂兄大武生张云溪,还有齐淑芳、小张美娟等都是在张德武处接受基础训练的,以至于后来,童芷苓等名家的后代也要求在他那里打武功基础,足以证明张德武的训练方法有效。还值得说一说的是,张美娟之兄张云鸿,据说也是张德武领养,从小受到同样严格的训练。后来,张云鸿也曾是一位武功卓绝、气度非凡的大武生。据看过他戏的前辈演员说,张云鸿当年台上的光彩与其堂兄、武生大名家张云溪在伯仲之间。这更证明了张德武训练的有效性。可惜后来,因父子不和,他独自去江西上饶京剧团搭班,且不思上进,荒废技艺,终沦落为普通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