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前四版的基础上修订出版。五版的出新之处在于,将学习重心放在了社会化媒体和移动媒体的发展是如何影响并改写了公共关系网络传播的规则。
国内销量最大、最具理论与实用价值的公共关系学教材。
居延安,哲学博士,现任美国中康州州立大学传播系教授。曾任复旦大学国际新闻教研室主任。居延安教授是中国最早介绍'传播学'、“公共关系学”的学者之一。
上篇 理论篇
第一章 导论:公共关系和公共关系学
第一节 作为现代社会传播活动的公共关系
一、关于公共关系的众多说法
二、公共关系的工作定义
第二节 作为一门学科的公共关系学
一、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二、公共关系学的学科性质
三、我国公关实践与学科发展
第三节 研究公共关系学的现实意义
一、公共关系学研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关系经济”和“关系政治”为公关发展带来机遇
三、公共关系学研究与时俱进
第二章 公共关系的渊源、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现代社会以前的类公共关系
一、公共关系概念的时代性
二、古人对类公共关系的认识
三、古代类公共关系活动实践
第二节 公共关系在美国的兴起
一、公共关系形成的历史条件
二、公共关系在美国的肇始
三、公共关系创始人艾维·李与伯内斯
第三节 公共关系在现代公众社会的发展
一、公共关系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及其特点
二、公共关系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
三、现代公众社会:公共关系持续发展的基础
第三章 社会关系和公共关系
第一节 社会关系的一般属性和形态
一、社会关系的一般属性
二、社会关系的形态
第二节 社会关系的调节 机制和调节 手段
一、社会关系调节 机制的运用原则
二、社会关系的一般调节 手段
第三节 公共关系的形态特征和调节 法则
一、公共关系的形态特征
二、公共关系的调节 法则
第四章 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
第一节 公共关系的主体——社会组织
一、社会组织的运行及其关系联结
二、社会组织的外观形象和内在精神
三、公共关系的工作目标
四、社会组织的代言人:公众人物
第二节 公共关系的客体——公众
一、公众的基本特性
二、公众的分类
第三节 公共关系三部曲——交流、沟通、劝说
一、公共关系是一种信息交流活动
二、公共关系是一种意义沟通活动
三、公共关系是一种价值劝说活动
四、公共关系主体与客体的角色互换
第五章 公共关系的职能和作用
第一节 公共关系的职能
一、采集信息的职能
二、提供咨询的职能
三、参与决策的职能
四、协调交流沟通劝说的职能
第二节 公共关系的作用
一、监测作用
二、凝聚作用
三、调节 作用
四、应变作用
第六章 公共关系的类型
第一节 主体或部门公共关系
一、企业公共关系
二、商业服务业公共关系
三、金融业公共关系
四、政府公共关系
五、事业、团体公共关系
六、社会公众人物公共关系
第二节 对象公共关系
一、员工关系
二、消费者关系
三、政府关系
四、媒体关系
五、社区关系
六、股东关系
七、竞争对手关系
八、国际公共关系
第三节 功能型公共关系
一、日常事务型公共关系
二、宣传型公共关系
三、征询型公共关系
四、矫正型公共关系
第七章 公共关系的规范和准则
第一节 公共关系必须以满足公众需求为出发点
一、满足公众的知晓需求
二、尊重公众独立自主的人格需求
三、满足公众不断转移、升华的精神需求
第二节 公共关系必须十分注重社会效益
一、社会效益是社会组织与公众根本利益的总和
二、公共关系既对自身组织负责,也对公众负责
第三节 公共关系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大原则
一、先有客观事实,后有公共关系
二、必须全面、深入地掌握事实
三、必须实事求是地报告事实
第四节 公共关系以不断创新为灵魂
一、观念的创新是决定性的创新
二、方法创新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保证
三、内容项目创新是公共关系的活力所在
第八章 作为“关系管理”的公共关系
第一节 公共关系呼唤伦理关怀和个体切入
一、公共关系呼唤伦理关怀和个体切入的技术理由
二、公共关系呼唤人文关怀和个体切入的市场动因
三、公共关系呼唤伦理关怀和个体切入的哲学基础
第二节 关系人文主义:世纪公共关系大伦理
一、“关系人文主义”的历史内涵
二、“关系人文主义”的哲学内涵
第三节 公共关系个体切入的四个操作层面
一、公共关系“个体切入”的四个操作层面
二、当今环境变化的四个特征
第四节 从个体切入到“全员公关”
一、规范化原则
二、礼貌化原则
三、恪守谅解原则
下篇 实务篇
第九章 公共关系实务操作之一:调查与策划
第一节 公共关系调查概述
一、公共关系调查的内容
二、公共关系调查的科学性
三、公共关系调查的指导原则
四、公共关系调查的过程
第二节 公共关系策划概述
一、公共关系策划及其基本原则
二、公共关系策划与创造性
三、公共关系策划过程分析
第十章 公共关系实务操作之二:口语传播
第一节 口语传播概述
一、口语传播的特点
二、口语传播的技巧
第二节 口语传播在公共关系活动中的运用
一、日常接待
二、新闻发布
三、沟通性会议
四、公务谈判
五、游说策动
第十一章 公共关系实务操作之三:文字传播
第一节 文字传播的特点和技巧
一、文字和文字传播的特点
二、文字传播的技巧
第二节 公共关系的文字传播
一、新闻稿撰写
二、广告文案设计
三、宣传资料制作
四、内部报刊编辑
五、公共关系常用文书
第十二章 公共关系实务操作之四:实像传播
第一节 实像传播的特点和技巧
一、实像传播的特点
二、实像传播的技巧运用
第二节 实像传播在公共关系实务中的运用
一、推销活动
二、样品展览和示范表演
三、橱窗陈列
四、作业场所布置
五、实用饰品的设计配套
第十三章 公共关系实务操作之五:大众传播的整合运用
第一节 大众传播整合运用的特点和技巧
一、大众传播整合运用的特点
二、大众传播整合运用的技巧
第二节 大众传播整合运用举要
一、广告运动
二、媒介事件
三、社会公益事业赞助
四、主题活动
第十四章 公共关系实务操作之六:网络传播
第一节 网络传播的一般特点和技巧
一、网络传播的优势与特点
二、网络传播的原则和技巧
第二节 传统网络传播在公共关系中的运用
一、电子邮件(Email)
二、网上论坛 (BBS)
三、万维网(World Wide Web)信息浏览
四、信息的个人化
第三节 新世纪的网络传播宠儿:社会化媒体和移动媒体
一、社会化媒体
二、移动媒体
三、用好了社会化媒体和移动媒体,公共关系前程似锦
第十五章 公共关系实务操作之七:危机传播管理
第一节 组织危机与危机传播管理
一、组织危机定义、特点及分类
二、危机传播管理内涵及意义
第二节 危机传播管理的组织落实
一、危机管理组织架构的设置
二、“发言人”制度的确立
三、第一时间快速反应通道的建立
四、组织危机形态的预测
五、组织潜在危机的评估
第三节 危机传播管理的基本程序
一、赶赴现场,了解事实
二、分析情况,确立对策
三、安抚公众,缓和对抗
四、联络媒体,主导舆论
五、多方沟通,迅速化解
六、有效行动,转危为机
第四节 危机传播管理的若干原则
一、“3T”原则
二、公众为上原则
三、维护信誉原则
第五节 危机传播管理“事实与价值模型”
一、事实路径
二、价值路径
第十六章 公共关系专职机构和专业人员
第一节 作为一种专门职业的公共关系
一、公共关系职业与市场经济
二、职业公共关系的两种类型
第二节 公共关系专职机构
一、组织内设置公关机构的必要性
二、组织内公关机构的设置模式
三、组织内公关机构的人员配置和预算
四、组织内公关机构的工作
第三节 公共关系专业人员
一、公共关系专业人员的素质
二、公共关系专业人员的培养
三、公共关系专业人员的从业资格鉴定
2.代表性原则。由于调查对象在数量上是巨大的,在分布上又是广泛的,因此前期调查只能采取从总体中抽取样本的方法来进行样本的代表性对反映总体情况的质量至关重要,所以必须使每个个体的抽取都应该得到“均等抽取”、“随机抽取”的机会。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公共关系部,每天在电波覆盖范围内抽取2250人,从而推断人们收听收看其节目的比例。日积月累,公司决策机构有了相当明了的对听众和观众的认识。这就是小样本所具有的足够代表性在认识总体情况时产生的价值。
3.客观性原则。社会调查在进行中不仅面临着调查对象的问题,同时由于它不可能靠少数几个人单独完成,还容易受到众多调查人员的自身干扰,如调查人员的理解能力、对调查课题的熟悉程度、责任心等等都会影响调查结果。因此,公共关系的前期调查实务操作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尺度,要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以确保客观和公正。这主要是指在问卷设计中,对每个问题、每个概念都要进行具体的、确切的含义规定。如“形象”一词是公共关系活动中经常涉及的,当就“形象”进行调查时,这“形象”一词就要予以准确的界定,以使调查者和被调查者在谈“形象”时有个一致的认识。客观性原则还要求在同等条件下重复测量能获得相同的结果,这就排除了因地、因时、因人而异的误差对调查结论的影响。
4.定量化原则。对客观事物从定性分析进人到定量分析,标志着人的认识既有总体的、宏观的把握,也能有精确、清晰的量化描述。马克思认为:“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在一定意义上,运用数学也就是运用定量方法来分析和显示认识结果。在社会调查中,定量化原则包含着这样几层意思:(1)运用统计学的原理对调查作规划;(2)运用某种数学模型来搜集和分析调查资料;(3)用数学关系显示和表达调查的结论。如果说客观性原则旨在防止调查出现误差,那么,定量化原则则是防止出现误差的强有力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