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作为一种西洋舶来器物,百余年间广泛而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社会。但与中国“自行车王国”地位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自行车的历史却几近人知晓,成为一项学术空白。《自行车与近代中国》是在“西物东渐”历史大视野下,“自行车与中国”议题的拓荒填白之作。全书共分七个章节予以论述,书中收有不少很珍贵、很有意思的图片,书后附有15个相关资料图表。是一部视角独特、研究扎实、框架新颖、内容丰富的力作。
自行车一物,长不过三四尺,重不过几十斤,体量不大,但可阐释的空间很大。
一切人为之物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自行车尤其如此。自行车的部件中,小而钢珠之耐磨性,链条之坚韧性,刹车之灵敏性,大而横杠之坚硬度,轮胎之耐压度,龙头之灵活度,在在都能反映制造厂家的工艺水平。民国时期,许多国家都有自行车销售中国,其质量之悬殊,价格之差异,款式之不同,都是各厂各国工艺水准、文化风格的折射。中国很长时间无法独立生产自行车,只能以进口配件组装,贴上“国货”的招牌,则是其吋中国工业极端落后现实的写真。
白行车是西来之物,带有鲜明的西方色彩。其进人中国时,中国被动开放不久,师法西方与守旧排外争论方酣。最早骑自行车者,多与读西书、说洋话、穿西装、吃西餐者同类。这是自行车在中国与在西方最初反应有所不同的地方,也是近代人对自行车感觉与当代人不同的地方,一因势异,一因时移。如果说自行车遍布寰宇是全球化的结果,那么,其在中国被视为西化标志,则是地方性特质。
自行车在相当长时间里价格不菲,有无财力购买自行车,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衡量一个人经济能力的重要标志。自行车的配件,车座、车灯、车铃、车锁、工具包,乃至车座外套、书包架子,车辆保养情况,都与车主的生活情趣、文化品位相关。经过车主的伺弄,车与人已经具有相同的文化气味。车如其人,通过车况可以明了车主的文化品性。在这个意义上,车已经被赋予了一定的文化生命。丘吉尔的烟斗与别人的烟斗不等价,朱德的扁担与寻常的扁担不一样,其源盖在于此。
近代中国自行车市场一直被列强垄断,英、日、德、美、法、俄都是重要的输出国。各国自行车在中国市场此消彼长的变化曲线,与列强在世界格局中升降变动密切相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自行车市场都随着战场的形势不断变化,国际一阵风,中国一层浪。在这个意义上,中国自行车这个小世界,连通着全球大世界。
当自行车成为普通人代步工具以后,修车、停车、管车、租车等职业便随之产生,借车、偷车、破坏车等现象也应时而生;偷车人与修车人声气相通,甚至沆瀣一气,时有发生;白行车与行人的矛盾,自行车与汽车的矛盾,有车人与无车人的矛盾,也都纷至沓来。这样,自行车里映现的就不单单是西化一族或富裕阶层,而是大干世界,芸芸众生,世相百态。
由此可见,自行车虽小,倘研究得法,确能以小见大。徐涛此书,便在这方面做出了可喜的努力,洵称佳作。作者以翔实的资料,独到的视角,生动的笔法,深入的分析,通过自行车这一小世界,向读者展现了中国与全球的大世界,展现了近代工业的进步,技术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列强之间的竞争,民族主义的涌动,展现了中国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生态与心态。
研究器物文化史,容易发生两个偏颇,一是只见器物,不见文化,只见器物如何生产,如何销售,不见人的活动,不见文化反应;二是只见文化,不见器物,只是笼统地说一通文化冲突或融合,至于具体如何冲突与融合、为何冲突与融合,语焉不详,不甚了了。前者失于琐碎,后者失于空泛。两偏源于一端,即将器物与文化两分。徐涛此作,最可称道之处,便是在器物与文化的内联上下功夫,经器物说文’化,由文化观器物,合器物与文化为一体。大量经过考订的、富有细节的资料,有力地支撑了他的叙述与分析。
器物文化研究在中国学术界已经颇有成就,大而火车、轮船、飞机、大炮、汽车,小而照相机、留声机、缝纫机、玻璃、咖啡,都有成果面世,已形成一定的学术气候,在理论上不但注意各自器物的个性,也注意探讨器物文化的共性,在方法上重视与国际学界同行的对话切磋。本书在这些方面都作了一定的努力,为研究器物文化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文本。
徐涛聪颖,勤奋,善于学习。其硕士论文、博士论文,关键词都是自行车,书稿我都看过。这次形成书稿后再读,觉得无论资料、论述,还是框架,都较前有不少改进,资料更为翔实,论述更为妥帖,框架更为合理,对理论的追求也更为自觉与圆熟。
吋近中秋,金风习习,吹断檐间积雨。写毕序言,临窗南望,月色朗润,云朵飘动,委实是“天凉好个秋”。
2014年9月6日
序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学术史回顾
三文献综述
四 研究思路与叙事框架
第一章 是为何物:自行车技术与中国认知
一 白行车技术之流变
二 自行车技术源自中国说
三 最早接触自行车的中国人
四 Bicycle的中文译名
第二章 外车入华:自行车进口状况研究
一 自行车进口之海关数据分析
二 日产自行车的崛起与倾销
三 以“抵制日货人华案”为中心论述
第三章 踏车而飞:骑车人的日常生活史
一 形象演变与传播进程
二 中国皇帝与自行车
三 中国女性与自行车
第四章 一车多能:自行车所呈现的多面性
一 环球之车
二 运动之车
第五章 以为生计:自行车营生群体研究
一 卖车人的生意经
二瓶颈与新生
三底层生活
四 对斯皮瓦克的回应
第六章 同业之谊:自行车同业组织研究
一 近代上海的自行车同业公会
二 新行业同业组织的新特点
第七章 管制双轮:公权力与自行车
一 新挑战
二 新秩序
佘论 自行车的西物东渐之路
一 城市节奏的现代化
二价格与消费
三 自行车独特性能一一与其他交通出行方式的竞争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四 研究思路与叙事框架
研究资料的全面搜罗,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本书叙事体系最终呈现一个怎样的面貌,还需要一个理论范式,至少需要一个研究思路,综合所有细碎零散、貌似无关的历史文献,展现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
(一)一个研究思路的提出
本书应当归类于已经成型的哪一个具体学科领域呢?她是新文化史学中物质文化史研究的中国案例,抑或是自行车技术史上的文化转向,还是传统意义上的交通史研究中的新发展——一个现代交通工具的领域?这不是在玩弄文字游戏,从学科体系分域来看,新文化史学中的物质文化史、技术史和交通史研究本是各有路径,并在各自领域都取得了非常丰富的研究成果,产生了许多可称为理论范式的研究著述。这些研究著述,抑或可称为“代表作品”,对本书的写作也都起到了理论意义上的指导作用。
然而,必须说明的一点是,现存的无论何种理论范式显然还都无法涵盖本书的全部面相。并非只是针对“自行车与中国”议题本身,“西物东渐”作为独特的历史现象,不同于已有大量研究的“西学东渐”、“西制东渐”等,我亟需整理出一个全新的研究思路,用以破题。
熊月之在《西物东渐与社会变迁》一文中提醒到,器物文化的研究“如果仅就物论物,那尽管也有学术价值,但容易见小不见大’见器不见理。”为使本书摆脱“就物论物”,“见小不见大,见器不见理”的研究窘态,做到“由器及事,由器及理”。无论是缝纫机、唱片,还是照相、自行车,任何一项“西物东渐”议题的研究至少要包括以下四个层面:
(1)技术史:器物自身科技进化史,包括进入中国后的技术演进;
(2)经济史:器物的产业经济史,其生产技艺的改进、生产条件、生产工厂本身及其销路。近代中国尤其要注意外货进口的影响;
(3)社会史:器物引入后的中国社会人群的适应性变化,包括日常生活、社会组织、社会运转规则、社会等级的诸多连锁变化;
(4)心态史:面对异质文化(器物)感受由排斥,到渐为接受,再到习以为常、水乳交融的心理变化过程。
以上四个层面的各项研究,都应从“人与物”的视角对其加以考察,不应存在任何文化界限。
四个研究层面的划分,仅为研究思路,而非死板理解的叙事体系。真实的人类历史从来都是纷繁复杂、诡谲多变的。四个研究层面的划分,表明虽然清晰,却易使人堕入预先设置的叙事陷阱之中,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我在构建自行车于近代中国的百年历史时,时时留意、处处小心,全部从搜获的一手史料出发,打造本文的叙事框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