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月刊》创办于2009年7月,是大夏书系策划团队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校长(园长)、教研员精心打造的教育期刊。
《教师月刊》坚持人文精神、立足专业视角、普及教育学术、推广名师经验,致力于建设健康的教师文化。2015年,《教师月刊》全新改版,以更多的页码、别致的开本、优质的纸张、精美的装帧带给读者青山绿水一般的阅读体验。
《张硕果:做织网的夏洛》(教师月刊2017.1)主要关注张硕果从一名普通的青年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的过程,并通过对其成长历程的梳理,挖掘其成长中的要素:新教育实验的唤醒,自身不断追求卓越的动力,对儿童成长的关切,等等,为其他期待成长、需要成长的教师打开一扇窗。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本期张文庆老师针对人教版语文教材提出了若干商榷意见,值得读者一起探讨。
背影与倒影
文 _ 林茶居
小的时候,可能都喜欢并习惯于仰望父亲,看他一动一动的喉结,下巴冒出来的胡子;等长到差不多和父亲一样高,却不敢或不习惯直视父亲至少我是这样的。于是,背影往往成了儿子看父亲最合适也是最安全的视角。
这种认知应该内含了朱自清《背影》的暗示。作为著名课文的《背影》,它以教科书的方式加深了父亲之重,同时也反衬了面对父亲时青春的复杂和纠结。也许,只有读懂了父亲的背影,才算是一个男性青年成年意识的蒙醒:他隐约看见了自己的未来,承担与力量。在今天的语文课堂上,还有另外一个著名的背影:龙应台的《目送》。龙应台也写父亲,还写儿子,他们的背影都被她转化为默默不言的三个字:不必追。一个死别,一个生离。几年前采访杭州的赵群筠老师,她告诉我,她想写一本书,收集自己最满意的课例,包括《背影》和《目送》,书名就叫从《背影》到《目送》。
不管是作为文学形态的作品还是作为教科书形态的课文,《背影》和《目送》都书写了一种普遍的人生方式:离别。背影和目送是其核心意象,两者构成了某种人类的共同情感:有多少背影,就有多少生命的转折;有多少目送,就有多少不舍和难过;作为一种审美发生机制,这两种意象还广泛存在于各种艺术形式中,让诸多凡常事物以伤感而优美的形象水落石出,诸如车站、码头、路口、窗前、树荫底、长亭外……
背影渐行渐远,而记忆会全部留在目送人辗转反侧的内心。生活史即目送史、背影史,亦即目送史(自己)和背影史(他人)相互编织、相互塑造的历史。在你目送的人(亲人、朋友、同学等等)的背影中,你会发现其中隐藏着一个深深的倒影,你自己的倒影。也就是说,在你和他人的关系中,隐藏你和你自己的关系,反之亦然。倒影和背影一起构成了你的人生的两面,一面目送,指向他人;一面反观,指向自己。
了解希腊神话的人一般都知道那喀索斯的倒影。这个故事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但基干情节都是一样的:那喀索斯是一个高傲、绝美的男子,竟爱上了自己在水中的倒影,以至不可自拔,最终溺水而死,化为水仙花。水仙花是我的闽南老家漳州市的市花,我自小熟悉,不过还是多年以后读到那喀索斯的故事才知晓水仙花的自恋气质的。养育水仙花,确实需要保持水的洁净,让它看得清自己的倒影,可以孤芳自赏,否则它肯定抓狂,甚至再死一次。
作为一种宗教隐喻和艺术隐喻,那喀索斯的倒影可能也是人类的心理原型,所以具有强大的时空笼罩能力和文化标记能力,可以给人提供观察世界、审度人性、理解艺术的背景、方法和路径。俄裔美国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1940-1996)曾经专门为威尼斯写过一个小册子叫《水印》,其中的一些笔法,我很希望能以此命名:倒影写作。在布罗茨基的笔下,威尼斯的城市之美的倒影中,不时显现人的虚伪与猥琐,不管你在哪一条街道上漫步,这街道的名称都宣告了对你的诊断,不管你疾病的性质。威尼斯如若一面大镜子,它既是水的城市,也是倒影的城市。这里的教堂、学校、桥、飞过的鸟只,它们都在水中看见了自己,不慌不忙。在这样的倒影写作中,布罗茨基树立了宇宙中这座城市的角色:水相当于是时间,向美献上了它的影子。
一九四六年生于广州的香港导演吴宇森曾经说过,他的童年充满被欺负的恐惧感,每天都会碰到流氓,经常挨别人的打;当然也有美好的记忆,在他小时候的生活中,有两个他最爱去的地方:电影院和教堂。这些童年经验,极为生动地作用于吴宇森后来的电影观念和导演手法,可以说,他的电影,电影中的人物,就是他的童年、他的人生的倒影。
吴宇森的成名作《英雄本色》,开创了香港英雄电影的热潮,其间多少命运起伏、江湖恩怨、男人道义、侠骨丹心,都回应着吴宇森长存于心的英雄梦;影片中小马哥那一句广为流传的经典台词,正是他对自己过往的呼告:我发誓再也不会让别人用枪指着我的头……他的另一部名作《谍影双雄》更为有趣,两个男主角,一个杀手一个警探,一黑一白,亦敌亦友,惺惺相惜,互为那喀索斯式的倒影。这大概也可以称为倒影写作。
每个人的成长总是倒映着童年的影子。昨天路过的人,去年落下的花,前世照过的光,都以倒影的形象化作水的波浪学。因此你无法说清楚你是水的第几个倒影。而当你转过身去,水中的倒影,也是你的背影。
李永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分社社长,国内教师用书领先品牌大夏书系总策划人。
林茶居,诗人,学者,教师阅读推广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教师月刊》主编。出版诗集、教育随笔集等专著多部.
专栏>
006 谁是学校决策的主人_吴康宁
008
学校不应像个家_郑杰
011柿柿如意_ 吴慧琴
014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彼此相爱_ 王荣
封面>
018 张硕果:做织网的夏洛
人物>
044 名家吴子林我相信阅读的力量
微博董辅礽 / 古斯塔夫勒庞
现场>
073 记事顾文艳专辑
爸爸
爷爷
081论坛几点建议
有关人教社课标实验版小语教材_ 郑文庆
087师道哎呀!(二题)_ 周春梅
095吴非说青春之梦不能过于物质化
097朱永新答读经与读诗
话题>
099 语文与文学(五)
语文与文学漫议_李新
阅读>
103序王木春《先生当年》_傅国涌
108
《李泽厚学术年谱》后记_杨斌
人文>
114诗二首_张天劲
118断想_聂焱
视窗>
057 校园冬雨涵芬
062读书会同思游学读书群_孔令元张晓明
064 家二重唱_周静亚
066 文本社会科学三人
068 报道大夏书系举行《教育,整个生命投入的事业》发布会
070大夏大夏书系出版三卷本《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
072 广告阅读《教师月刊》,做一个出色的自我教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