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教材系列:西方经济学(第2版)》系统地介绍了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说明了稀缺的经济资源如何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问题,从而指导消费者、生产者以及政府更好地实现其经济行为目标。《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教材系列:西方经济学(第2版)》内容分为导论、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四大部分,共十七章,其中带号的章节可根据专业中的特点作为选学内容。另外,使用者可根据选学情况,选择适当的习题进行练习。本书的编写目的是使初学者了解、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并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现实问题,为其今后深入学习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鉴于此,本书力求通俗易懂、实用性强、结构完整、难易程度适中。本书主要适合除开设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以外的其他财经类与非财经类本科专业、各专科专业作为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的爱好者使用,还可以作为考研参考书。
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这一概念包括四个方面的内涵。
(1)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
居民和厂商属于单个经济单位,是组成经济的最基本单位。居民是经济中的消费者,厂商是经济中的生产者。在微观经济学的研究中,作为消费者的居民要实现满足程度(即效用)的最大化,作为生产者的厂商要实现利润最大化。微观经济学研究居民与厂商的经济行为就是研究居民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种物品的消费,以实现满足程度的最大化,以及厂商如何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各种物品的生产,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2)解决的是资源配置的问题
解决资源配置问题就是要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即在这种资源配置下能给社会带来最大的经济福利。微观经济学从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最大化行为入手来解决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即通过解决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使单个经济单位都实现最大化,进而使整个社会资源配置实现最优化。
(3)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