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肿瘤学总论》由川北医学院谭榜宪教授组织全国多所医学院校及医疗机构的专家教授共同编写而成,内容包括肿瘤流行病学、病因学、肿瘤的发生发展与转归、肿瘤的诊断、肿瘤的综合治疗、肿瘤的外科治疗、肿瘤的放射治疗、肿瘤的化学治疗、肿瘤的分子靶向及介入治疗、肿瘤热疗、肿瘤的疼痛治疗与姑息医学、肿瘤的护理等基础与临床内容。总体上较全面地介绍了肿瘤预防、肿瘤基础、临床诊治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与基本原则,并适当介绍了目前肿瘤诊治中的重大进展和发展方向,《临床肿瘤学总论》突出强调综合治疗的概念和模式,便于读者在学习各专科肿瘤的同时建立起肿瘤学的总体概念和基本轮廓。
《临床肿瘤学总论》既可作为高等医药院校本、专科教学用书,又可供肿瘤学各专业研究生、临床医师学习参考。
本书内容包括肿瘤流行病学、病因学、肿瘤的发生发展与转归、肿瘤的诊断、肿瘤的综合治疗、肿瘤的外科治疗、肿瘤的放射治疗、肿瘤的化学治疗、肿瘤的分子靶向及介入治疗、肿瘤热疗、肿瘤的疼痛治疗与姑息医学、肿瘤的护理等基础与临床内容。总体上较全面地介绍了肿瘤预防、肿瘤基础、临床诊治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与基本原则, 并适当介绍了目前肿瘤诊治中的重大进展和发展方向, 本书突出强调综合治疗的概念和模式, 便于读者在学习各专科肿瘤的同时建立起肿瘤学的总体概念和基本轮廓。
前言
第一章 肿瘤流行病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恶性肿瘤的流行特征
第三节 研究恶性肿瘤的常用流行病学方法
第四节 恶性肿瘤的预防
第二章 肿瘤病因学
第一节 肿瘤病因概述
第二节 环境致癌因素
第三节 内环境因素
第三章 肿瘤的发生发展与转归
第一节 肿瘤生长的细胞生物学
第二节 肿瘤的播散
第三节 癌基因与抑癌基因
第四节 肿瘤的特征及特性
第四章 肿瘤的病理诊断
第一节 肿瘤的病理基本特征
第二节 肿瘤的命名、分类、分级及预后
第三节 肿瘤常用的病理诊断方法及意义
第四节 肿瘤病理诊断的重要性、局限性和影响因素
第五节 病理诊断报告书的内容和表述形式
第六节 肿瘤病理学常用术语
第五章 肿瘤的放射诊断
第一节 肿瘤的X线诊断
第二节 肿瘤的CT诊断
第三节 肿瘤的MRI诊断
第四节 不同影像技术对肿瘤诊断的优选与综合应用
第六章 肿瘤的超声诊断
第一节 超声诊断的基础知识
第二节 超声诊断法的种类及其临床应用范围
第三节 超声检查前准备及图像分析方法
第四节 超声检查和诊断肿瘤中应注意的问题和方法
第五节 各脏器常见肿瘤的超声诊断
第六节 介入性超声在肿瘤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第七章 肿瘤的核素诊断与治疗
第八章 肿瘤的临床诊断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肿瘤的早期诊断
第三节 肿瘤的临床诊断
第四节 肿瘤标志物
第五节 肿瘤病患的功能状态
第六节 肿瘤的综合诊断
第七节 肿瘤病人的随访
第八节 肿瘤分期与疗效评价
第九章 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
第一节 肿瘤的无瘤原则
第二节 综合治疗的概念
第三节 肿瘤常用治疗方法在综合治疗中的地位
第四节 肿瘤综合治疗的原则
第五节 恶性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发展趋势
第十章 肿瘤的外科治疗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肿瘤外科的生物学观点
第三节 肿瘤外科的术前评估
第四节 肿瘤外科的原则
第五节 肿瘤外科的手术方法
第六节 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外科选择
第十一章 肿瘤的放射治疗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放射物理学基础
第三节 临床放射治疗技术学
第四节 临床放射生物学基础
第五节 放射肿瘤学临床应用概论
第六节 放射肿瘤学进展
第十二章 肿瘤的化学治疗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抗肿瘤药物的分类及药理学基础
第三节 肿瘤治疗过程中的药物相互作用
第四节 肿瘤化疗药物的抗药性及多药耐药
第五节 肿瘤化疗的基本原则及方法
第六节 肿瘤化疗的临床应用
第七节 肿瘤化疗在综合治疗中的应用
第八节 抗肿瘤药物的毒副作用及其处理
第十三章 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
第一节 靶向治疗总论
第二节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第三节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基本诊疗程序
第四节 肿瘤分子靶向药物的分类及临床应用实例
第五节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第十四章 肿瘤介入治疗
第一节 介入治疗所需设备、器材与药物
第二节 肿瘤介入治疗技术
第十五章 肿瘤热疗
第一节 肿瘤热疗概况
第二节 肿瘤热疗生物学基础
第三节 肿瘤热疗的物理与技术
第四节 肿瘤热疗的临床
第十六章 肿瘤的疼痛治疗与姑息医学
第一节 疼痛的概念
第二节 癌痛的诊断
第三节 癌痛的治疗原则
第四节 癌痛的治疗方法
第五节 姑息医学
第十七章 肿瘤患者的护理
第一节 肿瘤患者的社会支持与心理护理
第二节 肿瘤患者放射治疗的护理
第三节 肿瘤患者化学治疗的护理
第四节 肿瘤患者其他治疗的护理
第五节 肿瘤患者常见症状的护理
流行病学是一门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和制定所有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流行病学的原理、方法早已广泛应用于医学的各个领域。恶性肿瘤是一类严重影响人们健康,威胁人们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肿瘤流行病学则是将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与肿瘤学结合而成的一门分支流行病学。本章主要介绍肿瘤流行病学的一般情况、恶性肿瘤的主要流行特征、研究恶性肿瘤的常用流行病学方法及恶性肿瘤的预防。
第一节 概 述
一、肿瘤流行病学定义、任务与简史
(一)肿瘤流行病学的现代定义
应用流行病学的原理、方法来研究肿瘤已过百年,但作为一分支学科不过四十余年。现代肿瘤流行病学(epidemiologyofmoderntumor)可定义为:肿瘤流行病学是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与肿瘤学结合而形成的一门分支学科。肿瘤流行病学是研究肿瘤在人群中流行规律及影响因素,提出并评价肿瘤防制措施的科学。
(二)肿瘤流行病学的任务及应用
1.阐明肿瘤流行的人群现象
通过现场流行病学研究,尤其是关于肿瘤时间、空间、人间即“三间”分布研究,阐明肿瘤流行的人群现象,这是肿瘤流行病学的第一要务。在1972~1975年,中国内地学者主持数百万医学工作者参与完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中国内地居民主要恶性肿瘤现场死亡回顾调查,并于1980年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恶性肿瘤地图集?。该著作发现了(或进一步确认了)我国大陆地区一些恶性肿瘤的分布特征,为我国恶性肿瘤深入研究提供了线索和依据,为人类防控恶性肿瘤事业树起了一座里程碑。
2.探索肿瘤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弄清疾病的原因,有的放矢地防控疾病,是现代医学的重要使命。肿瘤的原因错综复杂,要确定肿瘤的病因非常困难。肿瘤流行病学以独特视角和方法探索肿瘤的原因及影响因素。例如,1986年,我国学者徐致祥提出了“农家肥料及自然界氮循环产物引起食管癌、胃癌、肝癌病因假说”,即“氮循环假说”。该假说表明,在我国食管癌高发区,就病因分值而论,饮用水占75%霉变食品占20%以下;其他因素(如吸烟、饮酒、酸菜、营养、人乳头状瘤病毒、遗传易感性等),占5%左右。
3.制订并评价肿瘤防控策略、措施
在初步探明了肿瘤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后,随之提出有针对性的全人群或高危人群肿瘤防制策略与措施,付诸实践,且适时总结、评估其效果。早在20世纪70年代苏德隆教授及其团队根据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地理分布的不均衡性,通过理论流行病学研究,提出饮水污染是HCC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即饮用沟塘水的居民比例越大,肝癌死亡率越高(RR在5~10之间)。另有多项研究表明,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可能与HCC的发生存在病因学联系;黄曲霉毒素污染食物可能与肝癌有关;HCC具有一定的遗传背景。于是提出了在HCC高发区居民中,以改变饮用水类型为主导,防制病毒性肝炎、防止食物受黄曲霉毒素污染,对有肝癌家族史的高危人群适时筛查的综合防制方案,且取得了明显的防控效果。
(三)肿瘤流行病学简史
1.国外学者或组织的主要工作及成就早在1526年、1556年,学者Paracelsus和Agricola分别报告了煤矿工人中的肺癌病例。
在18世纪,Ramazzini著文指出,与普通妇女相比,修女乳腺癌发病率较高。在1747年,Heister也报告,在未婚女士中乳腺癌较高。1775年,英国内科医学PercivalPott发现长期清扫烟囱的男孩成人后容易发生阴囊癌(其发病率超过其他男子20倍以上),并指出肿瘤的发生与(工作)环境因素有关。
1822年,Paris报告铜矿工人皮肤癌与其砷暴露有关。Volrmann报告炼焦厂工人生产石蜡会增加患皮肤癌的风险,指出煤烟是一种潜在化学致癌物。1828年在伦敦建立包含恶性肿瘤在内的疾病登记制度。后来德国和匈牙利(1904年)亦有了类似的疾病登记制度。
进入20世纪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肿瘤的流行状况。1926年,Ceryton做出了第一项规范的乳腺癌病例对照研究报告。1934年在美国康涅狄格州(Connecticut),1942年在丹麦全国率先建立了癌症登记。20世纪40年代,英国学者Case报告了含胺类染料制造工人多种癌症高发的状况,后来因此原因禁止生产、使用β-萘胺,这是世界上最早为保护工人而禁止生产和使用某种致癌物的案例。1950年,英国的RichardDoll和AustinBradfordHill等经过长达二十余年的系列流行病学研究,明确了吸烟与肺癌的关系,建立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2.国内的主要工作及成就1933年,在北京协和医院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肿瘤科。1954年,创建了我国第一肿瘤专科医院(上海肿瘤医院)。从1958年至今五十余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