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陷性黄土地基》共分5章,包括:黄土的成因、土层和分布;黄土的基本性质;黄土的湿陷性及其评价;黄土的动力特征及黄土的震害;湿陷性黄土地基及黄土工程等。《湿陷性黄土地基》按照国家现行规范,遵循理论联系实际,体现科研与实践最新发展的思路编写。叙述力求由浅入深、突出重点。
《湿陷性黄土地基》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师生的教学用书,亦可供土木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水成说可分为冲积说、坡积说、洪积说等。比如1903年提出的第四纪沉积的坡积和洪积成因,他主要针对中亚山麓平原一带的黄土中的颗粒,是暴雨及临时水流从山坡及小冲沟冲刷搬运而来。它们沿平原分布,呈宽广的覆盖层,其宽度和厚度在短距离内随地形而变化,大的碎屑在斜坡的上部形成平行山麓的带状沉积,而细粒碎屑则分布很远,一直到水流在平原上所能达到的地区为止,有时黄土夹有砾砂透镜体。张伯声1957年提出中国黄土是流水及湖盆中的湖水作用形成的(冲积一湖积成因)。1956年他从黄土线的存在说明黄河河道的发育过程及黄土的形成。他认为黄土的分布并不是漫山遍野地散布在任何高度上,而是分布在一定盆地的一定高度上。在一定高度之上只有残积土和坡积土,而没有黄土。黄土分布在一定高度的界限叫做黄土线或黄土上限。水成说认为陕西高原黄土来自上游大小盆地,晚期在新构造运动上升切割形成的河谷中,黄土沉积物堆积成阶地形状,在大陆性的干旱气候条件下,这些沉积物在风化和成土作用下形成了黄土。
3.土壤(残积)说
土壤(残积)说认为,黄土是经过空气、水和植物强烈改造了冰川尘土而生成的残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