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先从效用理论推导出需求曲线,再由生产理论和成本理论推导出供给曲线,之后介绍供需均衡、市场结构理论,再推导生产要素需求、生产要素供给,最后介绍生产要素供需均衡决定理论。这样就从商品供需决定到生产要素供需决定,全面展示了供需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是市场经济微观主体最优化的结果。此外,《微观经济学》还介绍了一般均衡和福利经济学,证明了这个供需均衡能实现“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的最优结果,即市场机制能最大化人们的福利。本书最后一章介绍了市场失灵,这是对一般均衡理论的修正。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学科的入门基础课程,经济理论的传播很重要。但是经济学理论的实践应用,我觉得更重要。毕竟只有少数学生考研,大多数学生毕业后是参加工作。无论是考研深造的学生还是参加工作的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更重要的是学会经济学的一些基本范式,学会经济学的一些思考方法,培育经济学的思维,能把经济学的理论与现实中各种经济现象相结合,分析出这些经济现象的产生根源及其后续后果,把经济学理论应用于日常工作实际,这种经济学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培养,才应该是大学经济学教学的根本。
传统的教学和教材都是偏重于经济学理论的灌输与讲解,导致的不利后果是:复杂经济学工具太多,教师授课很累;学生学习很累,难以抓住经济学理论的灵魂——这些理论背后的简单的经济学思想。但是这种传统教学和传统教材却很受市场欢迎,这种教学方式教出的学生,参加考研等应试教育,会取得较高的分数,学生课本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给学生的感觉是学到了好多东西,实则对我们民族的经济学教育危害极大。这种教学方式是抓住了问题的末节,猛轰乱炸,把教师和学生的大部分精力都用于这些末节,而在经济学教学的根本上,却只用了极少的精力,导致学生学完该课程后,头脑知识很多,看似学富五车,实则自己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可能毫不理解,甚至就是经济学没入门的文盲,却能考上经济学的研究生甚至博士生,这种情况,简直就是中国教育的一个真实写照。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儿子上小学学习乘法时,教师经常布置课后作业,孩子经常做很多乘法练习题,随便出个较难的乘法题,他都会做。我只问了他一个问题:假设北京到济南有3条路,济南到日照有5条路,那么北京总共有多少条路通济南?这个问题他就不会了。原因估计是他对乘法的概念这个问题没有学清楚。这种情况反应了一个现实,无论小学的教学与教材还是大学的教学与教材,更重视这些概念的末节,而忽视了这些概念的根本、这些概念的背后的思想。教学与教材中重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背后的简单思想的讲授,可能是更重要的。
当前经济学教学和教材一个更重大的问题是:这门课程的实用性在哪?虽然这是理论经济学,不必苛求其实用性。但是能否学透经济学原理背后的经济学思想,把这些思想用于日常经济实际,给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者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这个问题实际是非常严重的,国内经济学的传播者,大多专注于深奥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与传播,却忘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绝大多数学习本科微观经济学的都是本科生,他们中大部分以后会直接参加工作,如果这么课程不能给他们创造财富,不能成为他们创造财富的手段,不能成为他们创造财富的武器之一,他们有何动力在大学里努力学这门课程呢?作为一个经济学教师只能甘守清贫,我们可以说是蜡烛精神,燃烧自己照亮学生。但是我们是否也可以说这名经济学教师只能算是一个失败的传统经济学教书匠呢?他对经济学的理解,从根本上讲,是否仍处在经济学思想较低的档次呢?他虽然很用功教经济学,实际是不是由于他经济学思想较低,不但没教好学生,反而给学生灌输了禁锢式的经济学思维呢?如果他真的懂得经济学思想,把他的经济学思想用于创造财富,他怎么可能一生清贫?我们现在的大部分教材和大部分经济学教育者,是不是都不重视经济学思想应用于实际创造财富的方面的讲授和研究呢?
众多经济大师中,我更加喜欢李嘉图、凯恩斯,他们研究经济学,把经济学思想应用股市、期货、外汇的实战交易,个人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当然经济学思想也可以应用于其他方面的实际,照样能创造巨额的财富。这里只是表明我的态度,我们搞经济学的,如果不能用经济学致富,我们有什么资本让众多本科生相信我们的言传身教?相信我们讲授的经济学课程是有价值的?毕竟在市场经济的当今中国,学生们更关心一门学问创造财富的能力如何。
本教材的特点就是注重经济学思想的讲授以及经经济学思想的应用。没有差异线、等产量线、各种成本函数、各种经济学模型,这些东西难度大,比较难掌握,但是它们只是枝节。它们背后的经济学思想很简单,这却是根本。我们在本教材中力争抓住问题的根本——经济学思想,这些经济学思想是极其简单的,抓住这个重点,这本把这个重点描述清楚了,学生都深刻理解了,才能把描述的重点转向经济学这些复杂工具的学习,而绝不能舍本逐末。教材就是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思想而诞生的。
本教材参考了很多类似的教材,尤其国内经济学教材的楷模——高老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引用各种教材的内容虽然比较多,但是里边的框架是我们的创新,里边的不少具体内容,也进行了较大的创新性描述。
在本教材中,刘成刚(山东建筑大学)、杨丽彬(山东建筑大学)、陈小林(中国科技大学)、孙殿东(山东财经大学)、高燕(山东建筑大学)参与了编写,感谢他们的辛苦劳动,才有本书的出版。
还要感谢电子工业出版社。在本书的编写和出版工作中,电子工业出版社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本书的出版也离不开你们的辛苦,再次一并感谢。
刘成刚
收起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