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多年来,随着社会的巨大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家庭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家庭的结构、功能,以及家庭生活管理的目标、原则和资源方面呈现出的新特点,对家政服务提出了许多新要求。
首先,家庭结构的变化对家政服务提出了个性化要求。随着家庭经济收入的提高、住房条件的改善、人口流动性的增加,以及人们独立意识与个性意识的增强,几代同堂的大家庭越来越少,小家庭越来越多。像过去那样,依靠大家庭的家庭成员互相照应、共同分担家务则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许多家庭开始借助社会资源,运用商业性服务帮助料理家庭事务。家政服务行业应运而生,从各个方面为家庭提供服务。家庭结构也日趋多元化,除了三口之家的核心家庭,老人独居的空巢家庭、单亲家庭、重组家庭、以及父母在外地工作由祖父母照看孙子女的隔代家庭等家庭形式也屡见不鲜。不同家庭结构的家庭在生活方式上必然有很多差异,因此对家政服务的要求也十分个性化。
比如,有幼儿的家庭需要的是儿童照看服务,有年迈老人的家庭需要的是老人看护服务。而且,同样是儿童照看和老人看护,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不同健康状况的老人对服务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因而对服务人员的技能要求也就不同。除了一般家庭需要的基本家政服务以外,富裕家庭还对高端家政服务提出了要求,这些要求包括:家庭理财、法律服务、换房服务、鲜花礼仪、车库管理等。
其次,家庭功能的变化,对家政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家庭功能一般包括生育功能、教育功能、生产功能、消费功能、精神愉悦功能。现代家庭生活越来越强调消费、教育、保健、休闲等功能,也就是越来越多地使用商品化服务,越来越注重子女教育和自身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家庭成员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例如,老人不仅要求家政服务员耐心可靠,更希望他们懂一些医学常识和护理技能;年轻父母希望家政服务员不仅会照顾孩子吃饭睡觉,还要懂得如何与孩子游戏,帮助培养孩子的智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有些不能自理的病人希望由同性别的服务员帮助照料,以免害羞和尴尬。家政服务员如果不具备一些家政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就很难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帮助家庭发挥其积极的功能。
再次,家庭生活管理目标、原则和资源的变化,促使人们对家政服务进一前言Ⅴ步提出了健康、科学和高效的要求。现代家庭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格外重视时间的合理安排和家庭事务的高效管理。同时,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人们越来越不满足于简单的应付,而是更注重健康、环保、休闲。一日三餐不仅要求丰盛,更需要营养均衡、口味适宜。环境不仅需要打扫整洁,更需要布置装饰优雅、家具保养得当。完成家务不仅要靠双手,还需要懂得正确使用各种工具、电器及化学产品。因此,现代家庭对家政服务进一步提出了健康、科学和高效的要求。广大家庭对家政服务的高要求,不断促使家政服务行业和家政服务从业者进一步在经营上和素质上提高和完善。
家政服务业作为服务业中一个规模较大并极具发展潜力的重要领域,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家政服务业具有就业容量大、就业领域宽、用工灵活的特点,是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等群体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载体,是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当前,家庭对家政服务消费的需求远远没有得到满足。适销服务短缺和信息流动不畅导致用户对服务不熟悉,对服务人员或服务质量缺乏信任感。很多家庭的现实需求处于抑制状态,潜在需求也无法向现实需求转化。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专业化人才缺乏,无法提供个性化、高质量的服务。
家政服务业只有向精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和繁荣。家政服务业一方面需要在广度上拓展业务范围,满足广大家庭各种不同的需求,另一方面需要在深度上延伸,提高服务的专业化程度,提升服务的水准。
只有这样,无数家庭的各种潜在需求才可能向现实需求转化,家政服务的市场和行业发展空间才能充分打开。
家政服务业人才培养应向专业化方向发展。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家政服务行业的专业化程度,提升家政服务的总体水平,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且能为家政服务从业者的职业发展建立专业基础,拓展事业前景,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
专业的、高层次的服务更容易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职业的社会地位提高有助于提高从业者的积极性和持久性,确保家政服务业人才队伍的稳定性。
鉴于以上考虑,江苏省家政学会组织行业专家学者根据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新制定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家政服务员》(以下简称《标准》)编写了家政服务员培训教材。本书严格按照《标准》中的理论知识要求、技能要求及岗位培训需要编写。《家政服务员(技师)》的主要内容包括:家政服务员职业概论、料理家宴、家政管理、美化家居、家教辅助、培训指导与管理。
本书附有大量的知识要求试题和技能要求试题,以便于机构培训、考核和读者自测自查。本书主要用于职业技能鉴定培训,也可作为读者考前复习用书。
本书的编写分工如下:第一章、第五章由朱运致编写;第二章由唐建华编家政服务员(技师)Ⅵ写;第三章、第六章由夏爱兰、夏宁、卞小梅编写;第四章由杜培明编写。
全书由钱焕琦制定编写纲要,统改定稿,熊筱燕参与策划和组织,王波、蔡丽娅、王哲、沈奕洁、董晓云、耿莉、祁敏参与了部分工作。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借鉴和吸收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有关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谨致谢忱。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错误和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钱焕琦,现为江苏省家政学会会长、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教授,2005-2012年任金陵女子学院院长。现任吴贻芳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教育伦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江苏省妇女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理事、江苏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长期从事伦理学、教育伦理学、青年思想品德与心理健康教育、女性教育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