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大战略部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的出台,旨在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使形成定位清晰、结构合理的职业教育层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满足高职层次非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根据高职教育的要求,突出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并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状况和特点,修订了适合高职非机类专业的《机械制图(少学时)》《机械制图习题集(少学时)》。
本教材内容与制图课在培养人才中的作用、地位相适应,教材体系的确立和教学内容的选取,与高职高专工科非机类专业的培养目标相适应,与毕业生就业岗位的技术应用、知识面较宽的要求相适应。
本教材按80-100学时编写,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及成人高等院校非机械类专业的制图教材,也可供电大和函授等其他类型学校师生、制图培训班及工程技术人员使用或参考。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参考众多院校任课教师的建议,本次修订对教材内容和配套资源,做了进一步修改、补充和完善,使本套教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立体化教材。在修订过程中着重考虑了以下几点:
(1)针对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和在校生的实际状况,适当降低纯理论方面的要求,强化应用性、实用性方面技能的训练。大幅缩减了传统的画法几何内容,注重基本知识的介绍,降低学生完成作业的难度,突出读图能力的训练。
(2)《技术制图》和《机械制图》国家标准是绘制机械图样和制图教学内容的根本依据。目前,我国第三套《机械制图》国家标准已全部被新标准代替。与制图教学密切相关的“极限与配合”“几何公差”和“表面结构”等系列标准已重新整合。制图教学中涉及的通用术语、简化表示法、轴测图、螺纹、齿轮等诸多概念、画法、标注方法等亟待替换和更新。本次修订全面采用最新国家标准,凡在2016年6月底之前颁布实施的制图标准和相关标准,全部在教材中予以贯彻,充分体现了本套教材的先进性。
(3)本次修订过程中,全部插图按照2:1的线宽比例绘制,插图中的各种符号、字体、箭头、线型的画法等,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的规定绘制(修饰),以确保图例规范、清晰。对一些重点、难点或需提示的内容,进行必要的文字说明,并采用套红的方式绘制,双色印刷,既便于教师讲课、辅导,又便于学生自学。
(4)本套立体化教材配套资源丰富实用,包括《机械制图教学软件》(约588MB)、《机械制图习题答案》《机械制图解题指导》光盘(约1.33GB)、二维码(即扫即得答案)、《电子教案》以及“模拟试卷、答案和评分标准”等。
《机械制图教学软件》是助教工具,可免费提供给任课教师使用。教学软件是根据讲课思路为任课教师设计的。软件的内容与教材无缝对接,完全可以替代教学模型和挂图,彻底摒弃黑板、粉笔等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讲课效率和教学效果。
胡建生,教授,从事图学教育近40年。讲授过多门课程,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学生。师德高尚、治学严谨,在学术上有较深的造诣。先后在机械工业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编著或主编出版制图教材、计算机绘图教材、计算机软件应用、科技等各类著作80余部。其中: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10部、教育部规划教材11部、其他规划教材24部,累计编写完成800余万字,是国内职业教育领域知名的图学教育专家。
目录
第3版前言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绪论1
第一章制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2
第一节制图国家标准简介2
第二节尺寸注法8
第三节几何作图12
第四节平面图形分析及作图方法20
第五节常用绘图工具的使用方法23
第六节徒手画图的方法26
第二章投影基础28
第一节投影法和视图的基本概念28
第二节三视图的形成及其对应关系31
第三节点的投影34
第四节直线的投影38
第五节平面的投影43
第六节几何体的投影49
第三章组合体55
第一节组合体的组合形式55
第二节截交线57
第三节相贯线66
第四节组合体三视图的画法70
第五节组合体的尺寸注法73
第六节看组合体视图的方法80
第四章轴测图90
第一节轴测图的基本知识90
第二节正等轴测图91
第三节斜二等轴测图99
第四节轴测图的尺寸注法102
第五章图样的基本表示法104
第一节视图104
第二节剖视图108
第三节断面图119
第四节局部放大图和简化画法122
第五节第三角画法简介125
第六章图样中的特殊表示法130
第一节螺纹130
第二节螺纹紧固件137
第三节齿轮140
第四节键联结和销联接143
第五节滚动轴承145
第六节圆柱螺旋压缩弹簧148
第七章零件图152
第一节零件的表达方法152
第二节零件图的尺寸标注156
第三节零件图上技术要求的注写161
第四节零件上常见的工艺结构172
第五节读零件图174
第六节零件测绘177
第八章装配图182
第一节装配图的表达方法182
第二节装配图的尺寸标注、技术要求及零件编号186
第三节装配结构简介187
第四节读装配图和拆画零件图189
第五节装配体测绘195
附录201
附录A螺纹201
附录B常用的标准件202
附录C极限与配合207
参考文献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