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中的西北民生:来自生活一线的田野报告》运用社会变迁理论,从民族社区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流动人口生存发展、民族人口生活质量、女童教育问题等方面对西北地区的民生发展进行了描述与分析,展现其现状,预测其走向,为推动西北地区安定繁荣建言献策。时下,中国社会处于加速转型期,也是社会矛盾凸显和多发时期。由于突出的民族多样性特点,转型时期西北地区的各类民生问题,比如社会秩序失范、民族文化变迁、生态环境变化、贫富分化、社会公平,以及就业、医疗、教育等问题,都有可能诱发与民族相关的社会矛盾。
前言
第一章 “整村推进”与西北人口较少民族社区发展研究
一、地域性、民族性与扶贫开发
二、“整村推进”实施的具体项目
三、“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方法
四、“整村推进”项目的实际效应
五、相关问题与整改方案
六、从外源式扶贫到内生动力型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1-1 “整村推进”项目与人口较少民族社区发展调查问卷
附录1-2 “整村推进”项目与人口较少民族社区发展村干部访谈提纲
附录1-3 “整村推进”项目与人口较少民族社区发展村民深度访谈个案提纲
附图 田野图像
第二章 中国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保护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一、人口较少民族社会文化特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二、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和经验
三、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困境
四、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五、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探讨
参考文献
附录2-1 本课题的缘起与操作过程
附录2-2 我国人口较少民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状
附录2-3 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状
附图 田野图像
第三章 兰州市流动人口的生活状况与发展困境
一、人文地理简况与官方文献分析
二、研究方法与调查过程
三、流动人口的结构特征
四、流动人口的生活状况
五、流动人口的就业问题
六、流动人员与本地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七、政府对流动人员的管理
八、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情况综述
九、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十、城市民族工作创新
参考文献
附录3-1 流动人口调查问卷
附图 田野图像
第四章 保安族人口的演化变动及其生活质量(1980~2010年)
一、保安族人口的地理分布与人口规模的历史演化
二、保安族人口的结构分析
三、人口流动
四、保安族人口的生活质量
五、小结:人口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附图 田野图像
第五章 宁夏农村女童教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一、研究设计与调查实施
二、女童教育的现状、问题及特征
三、女童教育问题的民俗学分析
四、女童教育问题的社会学视角
五、农村女童教育的动力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5-1 女童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访谈提纲
附录5-2 女童教育问题调查问卷
附图 田野图像
后记
《社会转型中的西北民生:来自生活一线的田野报告》:
现代化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世界的形式理性化、目的理性化或工具理性化,即行动是个体借以实现其精心计算的短期自利目标的方式,理念和行动基于支出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的理念之上。②在市场化浪潮中,中国社会强调物质、金钱、权力和身份的重要性,贬抑精神、思想和文化的特殊价值,在这一理性化思潮中,民族文化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大大贬值。这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案例2—32:综合西部各地的田野调查报告,我们发现在南北各地人口较少民族中,竞有一个共同问题,那就是人口较少民族目前面临着比其他少数民族更为严峻的一个两难选择:一方面渴求在经济上高速发展,尽早脱贫;而另一方面又面临着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传统还要不要的问题。如何采取有力措施才能使人口较少民族在生产和生活上跟上现代化的步伐,又在发展中切实保护好其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这既是人口较少民族在发展中面临的当务之急,在实践中,这又是一个两难选择。
案例2—33:在第六届中国社会学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一名裕固族学者与费孝通先生讨论问题时说:现在的社会竞争如此激烈,只学汉语都难以保证自己的孩子赶上其他学生,更何谈学习裕固语,我就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学习民族语言,留给她时间和精力学好汉语和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