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上篇 土壤养分转化与环境效应
第1章 Soil Biogeochemistry of Phosphorus in Agro-Ecosystems
1.1 Introduction
1.2 Sources of phosphorus in soils
1.3 Dissolution-precipitation process
1.4 Adsorption-desorption process
1.5 Oxidation-reduction process
1.6 Mineralization-immobilization process
1.7 Concluding remark and perspectives
References
第2章 Advances in Modeling Water and Solute Transport in Soil
2.1 Fundamental equations for water and solute transport
2.2 Solute diffusivity models
2.3 Modeling preferential soil water and solute transport flow and non-Darcy flow
2.4 Solute transfer from soil to surface runoff
2.5 Uncertainty analysis for water and solute transport in porous media
2.6 Hydrus: an example of a complex model
2.7 Conclusion remarks
References
第3章 “How to Become a Soil Microbial Ecologist in a Single Day”.The Measurement and Properties of the Soil Microbial Biomass
3.1 The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oncept
3.2 Properties of the soil microbial biomass
3.3 The ATP concentration of the soil microbial biomass
3.4 The significance of high ATP concentrations in the soil microbial biomass
3.5 The Trigger Response Theory
3.6 The soil microbial biomass as an early indicator of changing soil conditions
3.7 Effects of heavy metals on soil microbial biomass and organic matter dynamics
3.8 Conclusions
References
第4章 缺氧环境产甲烷过程机理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4.1 有机质厌氧降解中间产物的瓦营氧化机理
4.2 产甲烷菌的研究进展
4.3 结语
参考文献
第5章 放牧草原系统硝酸盐淋失和氧化亚氮释放的治理
5.1 引言
5.2 硝化抑制
5.3 减少硝酸盐淋失
5.4 氧化亚氮的排放
5.5 对氮利用率和牧草产量的影响
5.6 施用硝化抑制剂的其他好处
5.7 影响硝化抑制剂效果的因素
5.8 总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土壤碳氮循环的微生物生态机制
6.1 应用和完善了一系列土壤微生物生态测试技术,并促进了这些新兴技术的应用
6.2 准确量化了土壤碳氮周转的微生物过程,明确了植物与微生物群落之间相互作用机制
6.3 深入研究了酸性土壤中氮素转化功能微生物群落演变特征及其环境驱动因子
6.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第7章 土壤古菌与氮素循环
7.1 引言
7.2 我国典型土壤中氨氧化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分布特征
7.3 不同土壤中氨氧化细菌和古菌的生理生态特征及功能活性
7.4 氨氧化古菌的其他特征
7.5 展望
参考文献
第8章 农田面源污染过程及输出机制研究
8.1 土壤水分散性胶体磷的赋存形态及活化机制
8.2 生化调控剂降低土壤氮素流失的机制
8.3 典型稻田生态系统氮素平衡及流失特征
8.4 土壤脲酶动力学和热力学参数及土壤剖面15N自然丰度研究
8.5 农田土壤遗产磷的赋存形态、微生物酶学转化及活化原理
8.6 主要生物因子与稻田氮、磷转化及流失的关系
8.7 水肥耦合管理对稻田生源要素碳氮磷迁移转化的影响
8.8 稻田湿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脱氮除磷的技术原理
8.9 稻田湿地土壤有机碳固定与氮磷流失潜能
8.10 基于GIS的杭嘉湖地区农田氮磷径流流失研究
8.11 基于GIS区域尺度稻田降雨径流氮磷流失负荷估算研究
8.1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中篇 土壤污染与修复
第9章 我国土壤污染与修复研究现状与展望
9.1 我国土壤污染态势及其严峻性
9.2 土壤污染与修复研究的国际态势
9.3 土壤污染与修复研究的国内现状
9.4 对我国土壤污染与修复研究发展战略的思考
9.5 对我国土壤污染与修复研究发展及监管的展望
参考文献
第10章 污染土壤的花卉植物修复:技术与应用
10.1 重要性与基本概念
10.2 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
10.3 对有机污染土壤的修复
10.4 复合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
10.5 应用:现状、优势与方向
10.6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第11章 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原理与技术
11.1 土壤重金属污染
11.2 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原理
11.3 植物超积累重金属机理
11.4 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关键技术
参考文献
第12章 镉锌污染土壤的伴矿景天修复研究进展
12.1 引言
12.2 镉锌超积累植物伴矿景天的筛选与繁育
12.3 伴矿景天的重金属耐性与积累性
12.4 锌镉污染土壤的伴矿景天连续修复研究
12.5 调控措施强化伴矿景天修复的作用及机制
12.6 锌镉污染农田的伴矿景天作物边生产边修复技术
12.7 锌镉污染土壤的伴矿景天修复田间示范与生物量安全处置
12.8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第13章 金属纳米颗粒在土壤-植物中的迁移转化及微生物效应
13.1 纳米材料概述及其环境风险
13.2 金属纳米颗粒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
13.3 金属纳米颗粒在植物中的迁移转化
13.4 金属纳米颗粒对土壤微生物的作用机制
13.5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第14章 生物地球化学研究:从砷到抗生素
14.1 栏目一
14.2 栏目二
14.3 栏目三
14.4 栏目四
参考文献
第15章 强还原土壤处理消除作物连作障碍的研究和应用展望
15.1 作物连作障碍成因及普遍性
15.2 我国土壤强还原处理方法的发展过程
15.3 强还原土壤消除连作障碍的作用机理
15.4 强还原土壤处理效果的影响因素
15.5 强还原土壤处理的应用展望
参考文献
第16章 土壤中大肠杆菌的存活机理及影响因素
16.1 土壤微生物污染
16.2 土壤环境中大肠杆菌O157:H7的传播途径
16.3 土壤中大肠杆菌的存活机理
16.4 土壤中大肠杆菌存活的影响因素
16.5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第17章 典型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关键环境界面行为
17.1 土-水界面吸附行为及其界面化学调控机制
17.2 根-土界面好氧降解行为及其微生物学调控机制
17.3 土-水/根-土界面还原转化行为及其化学-微生物学耦合调控机制
1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下篇 植物营养与抗逆境分子机制
第18章 植物硅素生物学:进展与展望
18.1 引言
18.2 硅的运输、分布与积累
18.3 硅的有益作用
18.4 展望
参考文献
第19章 植物对酸性土壤铝毒及其共存胁迫因子的协同适应机制
19.1 引言
19.2 酸性土壤耐铝生物新种质资源的挖掘
19.3 木本植物耐铝和铝累积机制
19.4 耐酸铝微生物的筛选及耐铝机制
19.5 植物铝毒和共存胁迫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19.6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第20章 植物抗营养逆境的分子生理机制研究——以铝毒和缺铁为例
20.1 根系分泌物在植物抗营养逆境中的生理生态功能及其分子基础
20.2 细胞壁在植物抗营养逆境中的作用及其分子生理机制
20.3 植物抗营养逆境中的信号转导及转录调控
参考文献
第21章 土壤酸化和铝毒与抗铝机制
21.1 土壤酸化和铝的溶解
21.2 铝对动物和人的危害
21.3 铝对植物的毒害
21.4 植物抗铝机制
21.5 研究展望
21.6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第22章 植物耐低磷胁迫的分子机制及应用
22.1 引言
22.2 植物磷饥饿响应
22.3 磷转运蛋白研究进展
22.4 磷信号转导的分子调控机制
22.5 磷营养高效、高产基因及应用
22.6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