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是一个古老的话题,自有人类以来就一直伴随着犯罪现象,犯罪的起源、动因、形式,中外古今大同小异,大到族际战争、宫廷内斗,小到家庭矛盾、个人欲望,其中根植的无不是人类的内心的贪婪:权欲、名欲、情欲、物欲、私欲等。也正因此,犯罪一直是电影青睐的题材,围绕着犯罪,除了现实主义的表现之外,电影还衍生出许多类型,如犯罪片、强盗片、警匪片、黑帮片、侦探片等等,中外电影史上也诞生了一大批经典的影片。丁鹏的研究,就是基于对这类影片的概念辨析与文本分析,提出犯罪电影在既往的实践中形成的诸种模式问题,有较突出
本书是知名学者吴俊近年来有关新时期文学以来文学流变与转型研究的成果结集。内容上主要着眼于世纪之交纸媒文学与互联网新媒体文学所呈现出的现实生态,分析并探讨其文学史嬗变的现象及意义,力图从文学史视野对于当下的文学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文学的挑战,予以理论的宏观回应,以期推动相关的学术研究,有助于从事文学专业的老师和学生了解当代文学研究,开阔文学研究的理论视野;形式上分别是批评史和文学史论、作家和作品论、文体跨域作家论、批评新人新论,可以说条理清晰、简洁明了。
比较文学在中国已有一百多年的学术发展史,1980年代以来,成为中国学术中最具前沿性、国际性和最具活力的人文学科之一。为中国比较文学编纂《年鉴》,是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需要,也是中国比较文学及学术文化进一步繁荣发达的必然要求。本年鉴为2020年中国比较文学年鉴。2020年度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比较诗学、中西比较文学、东方比较文学、翻译文学研究等五个传统分支领域有条不紊地进行,囊括了当前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前沿课题,在全球化视野中不断加强跨文化对话的范围和力度,同时呈现出新
《读书与写作》收入了季羡林关于读书、写作两个话题的经典文章,读书篇部分通过季老对开卷有益的阐述,对丢书之深恶痛疾,对精华与糟粕之辩,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析,体现季老对书的偏爱之情以及对阅读的推崇。写作篇部分则收录了季老关于写作的独特见地,包括文章的题目、结构、风格等,其对散文写作的阐述,尤其值得借鉴与参考。
故事没讲完,主角人设先崩了明明有现实原型的人物,越写越拧巴精心打造的荧幕CP,观众不嗑反骂随手写的配角,读者打赏催番外……如果你在创作中遇到了此类问题,这本工具书将给你答案!用心理学拆解电影、电视剧、文学著作中的经典角色,探索人物心理基因、关系转变的底层逻辑,掌握在情节推进中体现人物性格不同面的基本技巧,从动机到行为,从对话到冲突,让一切出乎意料又理所当然。
"“文学评论与写作”是面向“新文科”相关专业的一门理论基础与写作技能课程。本书以普及文学评论与写作基础知识为基础,重点选择20世纪以来文学评论发展过程中有影响的一些评论方法,如社会历史学评论方法、叙事学评论方法、生态批评方法等作为阐释对象,在理论陈述、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深入结合经典文献研读与仿写、问题思考与辨析等方面的内容,力求生动地再现文学评论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从而对学习者灵活运用评论方法和提升实践应用能力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本书既可作为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学科教学(语文)、戏剧
本书辑录的是作者近年陆续在各类报刊发表过的有关文化艺术类评论的文章。其中,有文化热门话题的理论思考,有文艺现象和思潮的脉络辨析,有具体人物和作品的鉴赏评点,有阅读浏览偶发的一得之见,有与职责关联的现场演讲,有参加政协调研的即时随感,也有参与政协网上读书活动的讨论札记等,所论皆有感而发,形式长短不拘。全书内容文笔流畅,分类清晰,结构严谨,是对作者近年学习思考、心路历程的一次回顾性总结,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本书首先对国内外翻译批评及文学翻译批评作了详尽综述,发现各种批评范式大都基于不同学派的翻译理论,有着不同的翻译批评标准,而标准的多元甚至对立,动摇了翻译批评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本书继而在社会建构主义价值评价理论观照下,深入探讨了翻译批评及文学翻译批评的本质、目的、主体、客体、类型、原则和标准、评价体系与方法等相关问题。作者认为,文学翻译与文学翻译批评都是以创价为目的的社会活动,批评的本质是评价,是对译本与译事的文化价值、伦理价值、知识价值和美学、经济等价值的评判,理应在价值评价理论指导下
本书为2009年中国比较文学年鉴。2009年度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比较诗学、中西比较文学、东方比较文学、翻译文学研究等五个传统分支领域有条不紊地进行, 囊括了当前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前沿课题, 在全球化视野中不断加强跨文化对话的范围和力度, 同时呈现出新文科背景下文化转型与革新的诸多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