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社会组织不仅是参与社区治理的重要主体,更是改革社区服务供给方式的重要载体,对于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书基于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2018年在全国开展的社区社会组织专项调查和在32个社区开展的深度观察,围绕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制度环境和特征,对当代中国社区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的条件与政策选择进行了深刻思考,提出推进社区社会组织发展需要超越技术治理,嵌入一种整体性的治理框架。
人的需要的满足和需要的合理是美好生活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虽然需要合理既抽象又具体,但其基本的、共性的方面是存在的,特别是又具有着显著的中国特色。新时代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实质就是通过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合理性需要与引领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合理之间的有机互动,激发活力、凝聚人心,熔铸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扎实推动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就要求全面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合理需要,强化引领人民美好生活的合理,准确构建人民美好生活合理需要动态指标体系,并转换
我国现有残疾人8500多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征途中,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是满足广大残疾人及家庭多元化、个性化、差异化需求的两大支柱。近些年来,在中央和地方
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是政府职能转变和引入市场机制的重要体现,已成为我国满足老年人养老需求、破解供给效率瓶颈的重要方式。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涉及政府、服务供应商、老年人、第三方机构等多个参与主体,形成了新的多元主体结构和权责关系。但在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过程中,对作为实际消费者和当事人的老年人参与问题关注不够,使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效果大打折扣。 本书围绕“促进老年人参与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这一主题,借鉴顾客参与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有关顾客导向的研究成果,基于“动因—过程—结果”构建了老年人参与模型
本书是青少年蓝皮书的第九部,基于第11次调查数据和本领域专家学者的专项研究,对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最新情况进行了报告,对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对有关区域的情况进行了专题报告。本书结合最新专项研究,重点对中国未成年人网络行为、网络社交、网络素养、网络文化等最新情况进行了报告。结合历年调查数据,分析了教师和家长两个维度对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认知及态度变化。同时,对张家港市和广州市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现状做了深入研究报告。本书还针对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重要问题进行了专
本书将儿童福利界定为客观福利和主观福利两方面,以福利治理理论作为分析框架,通过量化研究探讨国家、社区、志愿组织、家庭等不同主体的福利供给、农村留守儿童的福利获取与主观福利之间的关系,通过质性研究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福利获取现状及不同主体的福利供给困境,从儿童福利政策和家庭政策体系的构建、福利供给机制的完善以及城乡福利均衡供给等方面,为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福利水平建言献策。
本书结合司法行政戒毒系统教育矫正工作的职业特点和岗位需求,对教育矫正的基础知识与实务操作进行了较为全面而系统的阐述。具体内容包括:教育矫正的概念界定;教育矫正的主要特征;教育矫正的基本原则;教育矫正的工作任务;教育矫正的机构设置;教育矫正的队伍建设;教育矫正的工作流程;法律常识教育的教学目标;法律常识教育的教学内容;法律常识教育的教学方法等。
本书立足中国社区发展实践和趋势,本形成关于中国社区建设和发展的经验模式和有益思路,有利于进一步优化社区治理,进而推进中国式社区现代化发展。立足中国社区发展和治理,本书提出:一是应突出党建引领,由各级政府及时总结经验、调整相关制度条例,建立对社会组织的长期合作机制和年度考评机制,推动法治建设、政策落实以及工作队伍保障,以正位、赋权、补短、整合的“四位一体”社会参与途径破解老旧小区物业管理难题,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完善与治理能力提升;二是立足新发展阶段,应以打造低碳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
本书是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二十大之后最新的研究成果出版。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在我国的社会保障养老,社区发展,城市贫民等问题上进行针对性调研并逐步取得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当前发展的规划和基本政策,对研究成果讲行方向性的综合规划,使之更完整/更具体系性和逻辑性来呈现给读者和国家各机关部委,综合为国家政策实施、战略发展献计就策,因应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综合部署和战略发展,国家部委的研究机构责无旁贷直面发展所需攻坚克难的问题,我国处于发展
本书围绕农村社区如何通过资产建设促进乡村振兴的问题展开,研究目标在于试图构建资产型乡村振兴的理论分析模型,并为乡村振兴提供社会政策建议。本书的研究问题可细化为三个具体问题:(1)资产型乡村振兴为什么能够产生,产生的背景与福利理念是什么?(2)资产型乡村振兴是怎么产生的,产生的过程与主要内容是什么?(3)资产型乡村振兴有什么作用,它对农村社会政策转型有何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