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一生都未停止写作、学习、思考,“记者”是他的第一份职业,也是他一生从事的事业。他如何书写他所置身的19世纪人类社会?他对未来抱有何种看法?本书以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认识论,以19世纪的全球史和新闻传播史为基本的历史语境,以马克思新闻活动及新闻书写为素材基础,从角色、文本与思想三个层面切入“记者马克思”。本书力图在历史梳理、文本分析与理论讨论等方面增进对“记者马克思”的认识。本书重点分析了“记者马克思”的三个重要时期:作为激进主义撰稿人的《莱茵报》时期,作为社会主义舆论家的《新莱茵
本书对马克思的道德批判思想进行了研究。马克思的道德批判思想是指马克思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过程为思维背景,以人本主义为思想出发点,以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而对资本主义压制人的现象所进行的价值反思。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社会的人的不自由在根本上是由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所造成的,故而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状态。它体现了鲜明的人文性、阶级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等特点。
克罗斯兰的思想无论在英国工党政治思想发展史、英国社会主义发展史乃至整个欧洲社会民主主义思想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工党政府的执政政策也有一定的影响。本书多视角地解析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克罗斯兰社会主义思想对工党以及工党政府的影响,尤其是克罗斯兰与“新工党”的关系以及与金融危机以来工党内部出现的新思潮和政治思想之间的关系,这些新思潮包括“政策反省”“蓝色工党”和“全民国家”。这使得克罗斯兰的社会主义思想与当代的英国工党有了关联性,对认识克罗斯兰思想有重要的启发性,也为人们了解工党的产生及发
《论土地国有化》是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土地私有制进行深刻批判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以及共产主义社会土地所有制予以整体构想的著作。这一著作在众多马克思主义土地理论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系统梳理和分析该著作的形成背景、写作目的、文本的逻辑结构、揭示的基本原理对于深刻理解该著作以及该著作对于中国土地制度的确立和改革的指导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本书是对马克思的经典著作《论土地国有化》进行全面解读的著作。本著作以《论土地国有化》的研究现状为先导,以《论土地国有化》文本的现实逻辑、核心要义、文本
本书对列宁和第二国际主要理论家的未来社会实现理论进行了比较研究。列宁在20世纪初阐释了以俄国革命首先胜利为引领的世界社会主义实现新路径,彰显了列宁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及其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关怀。通过比较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战胜修正主义,是实现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列宁弥补了以卢森堡为代表的第二国际左翼理论家关于未来主义实现理论的缺憾,将未来社会实现理论深深植根于东方国家人民伟大的斗争实践中,列宁主义的影响力是卢森堡的理论无法比拟的。列宁和以考茨基为代表的第二国际中派主义的理论分歧反映了
在古往今来的各类饮品之中,酒是跟诗的联系最紧密的。从先秦诗人低沉的“我姑酌彼金罍”到汉代诗人高调的“斗酒相娱乐”,从唐诗中豪放的“与尔同销万古愁”到宋词里婉约的“东篱把酒黄昏后”,酒不断激发着诗人的灵感,催生出不胜枚举的酒诗名作。打开这本小书,希望您能够通过一场芳气袭人的诗词之旅,读懂中国古人的诗酒情怀,体会中华文化的醇厚滋味。
“精神生产”这一概念并非是马克思所创造的,但它之所以能够作为科学理论展现于世人面前,确因马克思将它首次置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之上进行研究而造就的。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不仅是马克思社会全面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始终占据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对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及其价值开展研究,既是一个从现实的人、而非抽象的物的角度对唯物史观进行返本开新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有效应对全球化时代和知识经济条件下,包括我国在内
资本逻辑的发现和批判可谓是马克思一生中最为深刻的理论主题之一。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披露了资本在实现自我发展的同时,会不可避免地遭遇固有的、无法克服的内在及外在边界,展现了资本内孕的自我灭亡的最终发展趋势,指明了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完成了资本逻辑批判思想的完整内涵与最后链条。本书稿是作者人文社会研究专项项目成果,其写作基础是作者的博士学位论文。本书稿立足不同社会形态下的资本问题具有根本区别这一基本现实,尝试将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实践以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出版至今已经150多年。150多年来,资本主义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书在21世纪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审视马克思的《资本论》的全部经济理论,包括分工理论、劳动价值理论、货币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循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生产价格理论、垄断价格理论、商业资本理论、工资理论、利息理论、地租理论、经济周期理论、资本主义历史命运,在从逻辑上和实践上证明了马克思《资本论》各种经济理论的正确性的同时,根据历史事实,正面回应了西方经济学者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提出的批
本书首次对马克思的思想在初创阶段的演变做了全面系统的论述。作者吸收了法文、德文、意大利文等研究资料,对马克思著作的主要内容和写作背景给予评述。前半部分叙述了马克思青年时期德国的经济、政治和思想状况以及他最终皈依黑格尔主义的过程,深入分析了马克思的博士论文,解析了他在报界撰写的文章。后半部分专题论述了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政治哲学的批判、马克思在巴黎的流亡岁月以及著名的《巴黎手稿》,探讨了马克思批判黑格尔的过程、马克思转向共产主义的原因等。最后,讨论了发现马克思的早期著作并对之感兴趣的历程,以及这些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