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继承以西方传统本体论哲学为参照而研究魏晋玄学和郭象哲学的学术理路,在学界前人,以及本人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对郭象哲学的核心性命题一一独化而相因 作出个人创新性的理解,然后再将这一思想原则应用于对郭象思想之安命观、无为论、因循论、圣人迹冥观等理论环节的解读上。另外,针对学界以郭象哲学没有工夫论,是庸俗的安命论哲学,是自我表现式的诠释定向,是对庄子哲学思想之逆向性诠释典范等观点,本书比较了郭象《庄子注》和《庄子》中关于逍遥、安命、坐忘等范畴的使用情况,探讨了郭象注《庄》的复杂性与创造
仁与礼是孔子思想中两个为核心的概念。但是,礼在孔子思想中的意义与位置,在古今中西之变的现代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本书无意于纯粹指出孔子的思想与现代价值的对立或者共通,也无意于直接论证孔子思想相对现代价值的正当或无效,而是希望阐明,孔子对以宗法等级制度为代表的礼乐文化及其正当性的理解与反思,需要得到正视,需要得到全面的理解。真正理解孔子,需要从孔子的思路出发,正视孔子对其所处的历史的断续与文明的一多状况中礼乐文化制度的审慎态度,理解孔子对以礼表示的各种言行及其正当性的忧虑和反思。孔子的仁礼思想,
本书以接近于马王堆汉墓出土之帛书《老子》而又便于现代读者阅读的唐代太史令傅奕校定的《道德经古本》为底本,根据帛书甲乙本、郭店楚墓出土之竹简本、河上公章句《老子道德经》、严遵《道德真经指归》、王弼《道德真经注》、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等进行汇校,并取资古籍引文加以校正。每一章节既有概括阐发其主旨的提要述评,又有实事求是、通俗平易的注释、义疏。其说以信、达为原则,本着“以老解老”的精神,尽量用《老子》书中类似的文字内容去探求《老子》原文的本义,以求获得确诂而阐明《老子》之真意。
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思想创新的时代,诸子思想上承夏、商、周三代学术,下开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两千多年思想之先河,开创了中国思想史上的“轴心时代”。本书从思想创新入手,全面系统地对儒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要旨、墨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要旨、道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要旨、法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要旨以及名家、兵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要旨进行了考证与论述,揭示战国诸子思想创新的过程及核心观点,并分析和归纳了“百家争鸣”的特点、消亡过程以及历史原因。读者对象为先秦史的研究者和
“蓝态·文以化企”,是广东省蓝态幸福文化公益基金会开办的“传统文化进企业”的公益项目。自2017年8月19日启动,至成书之前,已成功举办19期。注册的企业会员近百家,参与过现场答疑的企业员工约3000人次,直接受益的企业一把手、高管约1000人次。 本书是对“文以化企”各期分享活动现场一问一答的真实记录,如同武林中人的见招拆招,亦如医患之间的对症下药,绝大多数问题都具有共性和普遍意义,重复提问的几率极高。将这些问题整理结集,撷取精华,可以让读者相观而善,思齐思省。 “
《道德经诗解》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将道德经的深意内涵表达了出来。此书会让学校孩子们读起来朗朗上口,从此喜爱《道德经》,爱读《道德经》,并且能给他们今后的人生指明方向。此书字数不多,便于记忆,便于携带。如能大力推广,不论是为人父母、学生幼童、政府公务员或者企业管理者,都能从中找到智慧的源泉。
本书分为三部分,分别命名为“经历篇”“诲人篇”和“成长篇”,文末附有《论语》全文,以便读者对照研读。 经历篇写圣人一生的经历,让我们对孔子其人其事做全面细致的了解;诲人篇叙述圣人教授弟子的故事,具体到弟子其人,可以说教育的智慧富含其中;成长篇讲解圣人学乐一生的收获,包括学习认知、体道悟道、立德树人、言行礼仪等。虽道不尽圣人的“言性与天道”,但也可窥豹一斑,圣人的睿智之心、仁爱之心、贤德之心、坚韧之心、期许之心,辉耀千古!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门客们集体编纂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 《吕氏春秋》中尊崇道家思想,肯定老子的顺应客观思想,但舍弃其中较为消极的成分。同时,融合儒、墨、法、兵众家之长,形成涵盖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各方面的理论体系。吕不韦组织编纂《万卷楼国学经典(珍藏版):吕氏春秋》的目的在于综合百家之长,总结历史经验,为此后秦国的统治提供长久的方略。 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将《吕览》与《周易》《春秋》《离骚》等并列,表示了他对《万卷楼国学经典(珍
本书批判了西方把儒家伦理视为美德伦理的观点,并通过考察中国早期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荀子》和《礼记》等,论证了规则与美德并非对立而是统一的,儒家伦理实现了规则与美德的统一,因而是一种更为完善的伦理体系。
儒家伦理是“学儒”而不是“儒学”,即儒家文化中“笃行之”“知行合一”“学而时习之”等注重力行的精神是发扬美德、承传文化的关键。儒家伦理充满了实践的智慧,是积极的实用主义,在中华文化复兴的当代,尤其能为
一个人一旦发了大誓大愿,其本性光明的力量油然生起,即如山下之泉喷涌而出,谓之果行;对于前行途中所遇到每一个有缘的求学者,进行教诲点拨,令其开悟,谓之育德。 “人”如何“定”,儒释道各有其法,究其要,全在于一念真心。儒家主要是修“至诚”之心,具体方法,不外乎“知、止、定、静、安、虑、得”七步功夫。 儒家、道家是以“知止”二字来表达“边界”的。也就是说,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首先需要清晰地找准自己的位置,然后明确自己的职责,进而履行自己的义务。 “还是要多关心他”,